馬達加斯加,沒有「非洲特徵」的非洲國家?

2022-05-31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馬達加斯加,沒有「非洲特徵」的非洲國家?

「黑白分明」,是非洲的一大特徵,以撒哈拉大沙漠為界,北方基本都是阿拉伯國家,屬於白種人,信仰伊斯蘭教,講阿拉伯語。南方則以黑人為主,語言也主要屬於尼日-班圖語系(除了殖民元素的南非語)。

在非洲南方的黑人世界裡,只有馬達加斯加是一個例外。馬達加斯加國土面積58.7萬平方公里,人口2840萬,各方面都不算是小國。

馬達加斯加語和非洲大陸的語言均不一樣

馬達加斯加島雖距離非洲大陸僅400公里,但「非洲特徵」卻很不明顯,不屬於「黑白分明」的任何一方。

馬達加斯加距離非洲大陸400公里,距離東南亞6000公里

外人可以感覺到這裡的人看上去更像黃種人,包括現任總統安德里•拉喬利納也是如此。馬達加斯加語與非洲黑人的班圖語系沒有關聯,而是屬於與東南亞地區相近的南島語系。然而,馬達加斯加島距離東南亞有6000多公里。

馬達加斯加現總統看上去像亞洲人

除此之外,馬達加斯加島的主要宗教為傳統宗教,不屬於非洲大陸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的兩大陣營里。

既然如此,馬達加斯加為什麼會成為唯一一個沒有「非洲特徵」的非洲國家(不包括印度洋的小島國)?

馬達加斯加半數宗教為傳統宗教,與非洲大陸也不太一致

一、早早分手

根據馬達加斯加官方統計,該國可以細分為18個民族,最大的是梅里納人(26%),其次是貝齊米薩拉卡人(14.9%),齊米赫蒂人薩卡拉瓦人各占6%。還有一些華裔、印度裔等等。

前四大民族裡,第二、三、四大民族都屬於黃黑混血的種族,馬達加斯加的第一大民族梅里納人是更純的黃種人,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

雖然只占全國總人數的四分之一,梅里納人卻是馬達加斯加一直以來的統治民族,以梅里納語為核心形成的馬達加斯加語,是島上的通用語言。

早在8800萬年前,馬達加斯加島便與非洲大陸分離,那時候還沒有人類踏足這個島。馬達加斯加從此開始獨立的生物進化過程,島上95%的動植物像狐猴和猴麵包樹都是全世界僅有的。

馬達加斯加95%的動植物為島上獨有

距今2000多年前,第一批人類終於登上馬達加斯加島,他們來自於遙遠的印度洋對岸,而不是近在咫尺的非洲大陸。這些被後世稱為「玻里尼西亞人」的黃種人,發源於東南亞的印尼群島。

南島語系

由於生活在群島環境中,使這些玻里尼西亞人非常擅長航海,很早就掌握了原始的星座導航技術。

他們義無反顧、前仆後繼地奔赴大海,經過一個個島嶼,藉助季風或洋流最終跨越了兩個大洋。

玻里尼西亞人藉助南赤道暖流來到了馬達加斯加

往東,他們一直抵達美洲大陸西海岸,而往西的則藉助南赤道暖流,從印尼群島出發,橫渡整個印度洋,頂點正是馬達加斯加島

玻里尼西亞人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無數島嶼,由東往西總跨度差不多達到26000公里,相當於赤道長度的三分之二左右。

南島語系分布極廣,遍布太平洋和印度洋

經過長時間的演化,他們漸漸分化出很多細分民族,現代的湯加人、毛利人、夏威夷人等等都是玻里尼西亞人或與當地原住民族融合產生的後代。他們後代的語言雖然已經出現了分化,但都屬於南島語系的範疇。

當玻里尼西亞人踏上馬達加斯加島時,隔海相望的非洲大陸東部,主要居民是屬於黑人的科伊桑人,以採集和狩獵為生,沒有航海技術,更不知道海的對面還有如此大的一座島嶼。

現代馬達加斯加人以黑黃混血兒為主

馬達加斯加島屬於炎熱多雨的熱帶氣候,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勢低洼,容易遭受熱帶氣旋的摧殘,中部高原的海拔在1000米-2500米,氣候比較涼爽,因此玻里尼西亞人主要生活在中部的高原上。

人口主要集中在氣候涼爽的中部高原

公元2世紀左右,又一批玻里尼西亞人用同樣的方式來到馬達加斯加島,與第一批族人會合,不僅帶來了家鄉的種植業,還產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古代至少有兩批玻里尼西亞人登上馬達加斯加島

差不多與此同時,發源於東非剛果河下游地區的班圖人,開始向整個非洲遷徙,構成了現代非洲南部的主要民族。他們很快來到馬達加斯加島對岸的沿海地區,此地的原先居民科伊桑人被迫向乾旱貧瘠的地方退縮。

班圖人雖然當時已經掌握了制陶、冶鐵等技術,出現早期政權,但航海技術同樣落後,沒有能力向馬達加斯加島進發。黃種的玻里尼西亞人仍然是馬達加斯加島的主人。

班圖語系在非洲的分布

二、亞洲情緣

阿拉伯人在7世紀以後崛起,除了陸地上的擴張外,阿拉伯人也十分擅長航海經商,他們的商船從阿拉伯半島出發,首先在東非登陸,然後沿著海岸線向南延伸,最後抵達馬達加斯加,同時也帶來了伊斯蘭教。

阿拉伯人的到來,使非洲沿海地區的班圖人掌握了航海技術,並了解到馬達加斯加這個大島的存在。於是,班圖人開始向該島遷徙,10世紀左右達到高潮。

曾經打敗英國殖民軍隊的祖魯人也是班圖人的一支

這些活動沒有改變島上的人種格局,玻里尼西亞人經過長時間的繁衍,已經占據著人口的大多數,他們自稱為「梅里納人」。

靠近沿海的梅里納人漸漸與班圖人、阿拉伯人,以及少數印度和波斯民族融合在一起,越靠近內陸的梅里納人血統越純,黃種人特點越明顯。

梅里納人在14世紀建立起自己的王國,占據馬達加斯加島的中央高原大部分地區,有成熟的水稻種植業,首都是位於島中心的塔那那利佛。

來自非洲大陸的黑人大部分聚居在東部沿海,齊米薩拉卡人、齊米赫蒂人等等也建立了各自的王國,比梅里納王國弱小得多。

大航海運動初期,歐洲人只占據了馬達加斯加的一些沿海小島

馬達加斯加島地處印度洋西岸、非洲大陸東海岸,很容易引起航海家們的注意。阿拉伯商人首先把此島作為亞非貿易的中轉站,14世紀後,亞洲和歐洲的航海技術都進入了飛速發展期,印度洋的船隻越來越多。

1405—1433年明朝鄭和七下西洋,中國史書記載最遠到達東非肯亞地區。據現代分析,鄭和船隊當中曾有人航行至馬達加斯加島,並與島上居民進行過貿易。

大約80年後,歐洲大航海運動的先驅葡萄牙人抵達馬達加斯加島,曾經被當地人誤以為是明朝的船隊。

現代觀點認為鄭和船隊實際到達的地方超出史書記載

歐洲人最初稱島上居民為「馬爾加什人」,所以起名叫「馬達加斯加島」。早期的歐洲殖民者傾向於控制面積和人口較少的島嶼,以降低殖民成本,在15-18世紀的三百多年裡,他們主要向島上居民傳播基督教和歐洲文明。

法國人早在1715年便占領馬達加斯加以東800公里的模里西斯島,卻沒有繼續向馬達加斯加推進。因為這個島擁有較大的面積和人口規模,使殖民者望而生畏,只有一些沿海小島被歐洲人當成貿易據點。

早期的黑人主要居住在島的東部沿海地區

歐洲人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殖民並不順利,當地酷熱潮濕氣候和獨有的瘟疫阻止了歐洲人的殖民步伐,直到19世紀前期,殖民地面積僅占非洲的十分之一,而且大部分位於沿海地區或島嶼。

利用這段相對和平的時間,梅里納王國打敗沿海的那些黑人小王國,統一了整個島嶼,並與歐洲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1817年與英國簽訂和約,大量引入歐洲文化和技術,尤其重要的是以羅馬字母為基礎創建了馬達加斯加文字,馬達加斯加民族開始成型。

梅里納王國

三、夾縫生存

除了沿海島嶼外,歐洲人開始向馬達加斯加的沿海地區擴張,建立了一些港口和城市,梅里納王國的實際統治範圍在中部高原,儘量不與歐洲殖民者發生衝突。

整個19世紀,梅里納王國都在使自己更加歐洲化,把首都塔那那利佛建設成為最大城市,實施義務教育,聘請英國人訓練出一支歐式軍隊,參照英國制訂法律,甚至在1869年把基督教定為國教。

歷代梅里納國王都注意與歐洲的交往

馬達加斯加島上的黑人數量在持續增加,除了非洲南部沿海的班圖人自行駕船遷來外,黑奴貿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馬達加斯加島是印度洋黑奴貿易的主要中轉站之一。

馬達加斯加與英國的良好關係引來了法國人的嫉妒,英法兩國是全球殖民體系中最主要的兩個競爭對手,法國人多次想攻占馬達加斯加,都被得到英國幫助的梅里納王國擊敗。

馬達加斯加從19世紀初開始普及教育

19世紀後期,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先後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軍事科技突飛猛進,徹底拉開了列強們與亞非國家之間的軍事實力差距,馬達加斯加島巨大體量的保護作用被嚴重削弱。

1883年,趁英國人忙於殖民南部非洲,法國人大舉入侵馬達加斯加,梅里納王國憑藉歐式軍隊進行了堅決的抵抗。法國人用了整整13年才征服梅里納王國,將馬達加斯加變成殖民地。

歐洲國家到19世紀末才完成殖民非洲的各項準備

然後,法國人大規模開闢種植園,從非洲引入黑奴勞動力,使島上的黑人數量急劇增加。1896年法國宣布在馬達加斯加廢除奴隸制後,50萬黑奴留在島上,以自由之身從事原來的工作。

在隨後的幾十年里,梅里納人與黑人的通婚越來越普遍,尤其是沿海地區,純種的梅里納人越來越少,大多生活在以首都塔那那利佛為中心的內陸。

黑人主要作為種植園的勞動力來到馬達加斯加

由於梅里納人很早便已形成統一民族,又是島上以往的主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習俗,而黑人儘管以班圖人居多,但大多是作為奴隸才上島的,來源和時間都各不相同,缺乏必要的身份認同,無法形成合力,只能處在梅里納人的統治下。

19世紀末,歐洲人將島上居民統稱為馬達加斯加人,梅里納語作為當地最主要的語言,也被叫做馬達加斯加語,加入了大量包括班圖人、歐洲人、阿拉伯人等的一些詞彙,仍然屬於南島語系。

清末華工受僱來此地修建鐵路

雖然馬達加斯加人對殖民者的反抗從來沒有停止過,但客觀上講,法國殖民者使馬達加斯加更加現代化,城市更加繁榮,出現了更多的港口、公路和鐵路,法語成為官方語言。

法國殖民者從清朝招募勞工到馬達加斯加,從事建築、修路等艱苦工作。合同期滿後,有些華工選擇留在島上謀生髮展,慢慢形成當地的華裔。

四、走向獨立

作為法國的殖民地,馬達加斯加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萌發了民族獨立意識,並得到了戰後可以獨立的承諾。然而,法國在二戰勝利後遲遲不肯履行這個承諾。

1947年3月馬達加斯加爆發大規模起義,雖然慘遭鎮壓,但法國殖民體系已經無法維持。1960年6月26日,馬達加斯加正式脫離法蘭西共同體,成為擁有完全主權的獨立國家。

自由法國軍隊以非洲殖民地士兵為主

獨立後的首都依然是塔那那利佛,可以算是對梅里納王國的一種繼承。梅里納人作為歷史上的統治民族,在獨立運動中也處於主導地位,在新政府里擔任較多的高級職務,多位總統有梅里納人。

新政府將以梅里納語為基礎的馬達加斯語與法語一同定為官方語言。但是,傳統上黑人占優勢的沿海地區主要使用法語,對馬達加斯加語有一定的牴觸,他們更希望突出自己的黑人身份。

馬達加斯加國慶典禮帶有濃厚的法國風格

獨立後的馬達加斯加並不穩定,殖民主義遺產、意識形態變化、腐敗等問題接連不斷,導致多次政治危機,直到2010年才通過新的憲法,2014年選舉產生了新的總統。

數十年動盪不安的政治局勢,再加上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又缺乏礦產資源,使馬達加斯加處於貧困狀態,人均GDP只有454美元(2020年),屬於非洲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

五、亞非混合

根據現代基因分析,馬達加斯加人主要混合了玻里尼西亞人和班圖人的基因,黃黑混血的現象十分普遍。隨著黑人移民的不斷增多,黑人基因的比例仍在提高。

相對來說,越靠近內陸地區,黃種人的基因比例越高,符合梅里納王國統治中心在內陸的特點。

馬達加斯加的不少政界要人,包括現任總統安德里•拉喬利納,以及一些駐外使節都明顯有黃種人特點,因而使外界很多人認為該國是黃種人的亞洲國家。

馬達加斯加的建築風格類似東南亞

雖然遭受過數十年的殖民,但馬達加斯加人的本民族色彩十分濃厚,官方語言是馬達加斯加語和法語,主要宗教也以當地傳統宗教為主,占人口的半數。其次是殖民者帶來及推行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影響力相對較弱。

如今的馬達加斯加島上,華裔及有華人血統的有5萬多人,基本是當年華工的後代。

馬達加斯加很像東南亞文明在非洲的一塊飛地,遠離東南亞6000公里,他們的祖先卻主要是來自東南亞的古代玻里尼西亞人,南島語系覆蓋的最西端。走在首都塔那那利佛的街頭,經常能遇到樣貌與東南亞黃種人非常接近的當地人。

梅麗納人的長相更接近東南亞地區

不僅如此,馬達加斯加人的建築風格更接近東南亞,也很擅長農業,耕種技術和不少農作物也是從東南亞帶來的。

馬達加斯加首都

當人們看見密布島上丘陵的梯田,恍若來到了東南亞地區,與非洲大陸的原始風貌截然不同。難怪這裡會被認為是最沒有「非洲特徵」的非洲國家。

滿山坡的梯田證明梅里納人是亞洲農耕文明的後代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d981cae3037b6530e13f438a17a64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