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賽:85後創業者的技術資本局

2023-07-14   電動湃

6月30日,雷射雷達企業RoboSense速騰聚創日前遞交招股書,準備在港交所上市。

資料顯示,速騰聚創是全球最早實現車規級固態雷射雷達量產的雷射雷達公司:截至2023年3月31日,該公司服務的汽車整車廠和一級供應商數量最多、擁有前裝量產定點車型最多、開啟量產交付車型SOP最多。

但如此業績並沒有讓速騰聚創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雷射雷達公司。禾賽科技已於2023年2月9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赴美上市雷射雷達第一股。

速騰聚創的後市如何?雷射雷達市場又將如何譜寫資本市場的故事,我們有必要回溯一下禾賽科技的上市之路和發展歷程。

回到今年2月9日,禾賽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三位創始人李一凡、孫愷、向少卿簇擁在一起,臉上洋溢著上快樂的微笑,張開雙臂擁抱未來。

或許,他們誰也沒有料到7月禾賽的股價會如此讓人心涼。

公開信息顯示,自6月以來禾賽科技的股價一直處于震盪下跌的狀態,即使該公司曾在5月24日發布了該公司CEO李一帆所稱的「歷史上最強勁的季度財務業績」,但其公司股價還是在5月24日當天出現了13.45%的跌幅。

4個多月的時間裡,禾賽科技的股價已經出現了腰斬之勢。其7月2日的股價與發行價相比跌去了大約44.5%;若與歷史最高價相比則跌去了大約55.7%。

這樣的結果,似乎在數年前就有所註定。

2021年3月11日晚間,科創板發布公告,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六十七條的有關規定,決定終止對上海禾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的審核。

彼時,資本市場對於混合固態、半固態技術路的量產前景也更為看好,走固態式雷射雷達路線的後起之秀Luminar在資本市場廣受追捧,蔚來、小鵬、華為都選擇了上述路線。

比較之下,Velodyne作為機械式雷射雷達領域的代表,其上市後股價表現並不理想。

禾賽也是機械式雷射雷達技術路線的支持者,資本市場的認可度就可想而知。

此外,年初禾賽的上市,在中國科技公司赴美上市持續折戟、股價持續遭受打壓的情況下,選擇了一條流血上市、極限卡位的操作。

在這種大背景下,股價持續承壓也就不難理解。

此外,禾賽正處於業務和訂單快速爬坡的特殊階段,前期突擊量產、以價換量的一波操作,鮮花背後也潛藏著諸多風險,股價的波動正是這種風險的顯性表現。

比如,禾賽在財報發布會上表示,低利潤率的ADAS雷射雷達產品在早期量產階段的出貨量增加,且內部工廠產能利用率較低。

此前業界一直傳聞,禾賽為了拿下更多的前裝客戶,在報價上犧牲了太多。

比如,給理想L8和L9的供貨價格僅僅是成本價的一半,這筆訂單,一年要虧掉幾個億。

以上種種,都為禾賽近期的股價埋下了下滑的伏筆。

根據禾賽科技的說法,它們突圍的優勢主要得益於兩點:技術實力和自建工廠。

在技術實力上,禾賽科技其實在2017年就推出了40線的Pandar40,當時的主戰場在機械式雷射雷達,主要針對的是L4級別自動駕駛公司。

之後,禾賽科技調轉船頭,重點發力L2級ADAS市場,並於2021年8月正式對外發布針對L2級別OEM廠商的AT128機型。

由L4級轉向L2級,相當於高維打低維。

從目前主機廠的反饋來看,禾賽AT128機型確實獲得了不少主機廠的正面評價。

2022年11月,禾賽科技正式發布面向ADAS前裝量產車的純固態近距補盲雷射雷達——FT120。

與禾賽不同的是,新晉提交招股書的速騰聚創,採用了另一條道路:固態路線先發優勢+成本控制。

相關資料顯示,速騰聚創在2017年就率先推出了基於MEMS技術方案的車規級半固態雷射雷達M1。

三年之後的2021年,M1正式對外發售,獲得了小鵬G9、廣汽埃安Aion LX、威馬M7等車型訂單。

相較之下,華為在2020年底才發布單軸轉鏡的96線雷射雷達。但是,直到2021年才姍姍來遲最終交付給極狐阿爾法S HI版。

這也證明了速騰聚創錨定固態雷射雷達路線的正確性,為其取得了先發優勢,也間接左右了2023年主銷車型的技術選擇。

此外,在交付層面,速騰聚創採取了全線出擊的方式,通過代工合作、合資工廠(與立訊精密合作)、自建產線等方式,以期快速提升量產交付能力。

但從新造車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雷射雷達企業自建產線也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這一層面,禾賽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即便去高清地圖已經成為各大車企智能駕駛的趨勢,但目前國內主流智駕廠商們的共識是「雷射雷達+大算力晶片+ AI大模型=城市NOA」。

其中,雷射雷達是城市NOA的標配。

雷射雷達通過向外界發出每秒數百萬個雷射點,可以獲取到這些點的三維定位信息,從而準確獲得障礙物的尺寸、距離等具體細節,達到圖像級解析度,從而幫助智駕系統做出精準判斷。

如此一來,智能電動汽車就不用再依靠高精地圖的元素輸入,轉而可以實時主動地去識別城市場景中的複雜路況。

據沙利文預測,在2021到2030年期間,中國雷射雷達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103.0%,高於美國的93.8%,而中國也將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雷射雷達市場。至2030年,中國雷射雷達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325億美元,在全球占比達50.0%。

禾賽創始人李一帆認為,雷射雷達真正的爆發期在2025年。

業內人士表示,技術路線壓錯,企業的強弱格局可能隨時翻轉。今天在車企面前是小甜甜,明天可能立馬變成牛夫人。

為此,禾賽加大了研發投入,並通過自研晶片來保持技術路線的靈活性。

數據顯示,2022年,禾賽科技花在研發上的費用就高達5.6億元,同比增長50%。

2019年-2021年間,禾賽科技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分別為1.5億元、2.3億元和3.68億元,占總營收比重分別為43%、55%和51%。

此外,禾賽還於2017年成立晶片部門,並規劃了V1.0、V1.5、V2.0、V3.0多代芯的發展路徑。

禾賽科技後來表示,得益於自研晶片,該公司已經將雷射雷達元器件數量從約1000個降至約100個,而關鍵供應商的數量,也從此前的約100個降至約10個。

當然,決定禾賽終局的不光有自身的努力,還有整個產業鏈的融合和協同。

2023年,雷射雷達的配置註定不是一家車企和一家雷射雷達企業的事,其走向了智能駕駛產業的協同。

目前已經上車的雷射雷達企業,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主機廠的身影:蔚來ET7搭載的圖達通獵鷹機型,是蔚來資本投資孵化的。而禾賽背後有小米的投資,速騰聚創背後有比亞迪投資。

因此,無論智能駕駛是從高速NOA走向城市NOA,其底層的技術路線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雷射雷達作為其中的核心部件,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禾賽作為其中的先發者,已經拿到了資本市場的門票,而未來2年,或許就是其模式的最終試鍊石。

禾賽的誕生源自三位85後留學生——2013年,從清華赴美攻讀博士的李一帆,於矽谷結識了在史丹福大學的孫愷、向少卿,三人一拍即合決定聯手創業。

三人在兜兜轉轉中轉型殺入雷射雷達,上演了技術人才創新創業的好戲。慶幸的是,他們沒有像圖森未來一樣走上「創始團隊」持續反目的道路。

為此,我們應該為禾賽保持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