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養魚:中國在深海,悄悄乾了一件大事

2023-03-16     正解局

原標題:「航母」養魚:中國在深海,悄悄乾了一件大事

中國人用自己的方式,開啟了耕海牧魚的時代。

正解局出品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海養殖」。

在這份文件出台之前,中國建造的全球第一艘排水量達到了13萬噸的「養魚航母」,已經在深藍的大海中,把近1000噸養得肥美的黃花魚,送上了國人的餐桌。

中國又一次悄然超越,從最大的深海養殖裝備建造國,躋身進入國際高端深海養殖裝備的第一梯隊。

中國,又乾了一件大事。

去年9月,近1000噸的大黃魚,從一艘距離海岸線100海里外深海的「漁船」上,陸續被送上了國人的餐桌。

跟以往不同的是,這些黃魚從魚苗開始,直到長成,就一直待在這艘船上。

這艘長249.9米,排水量達到了13萬噸的「養魚航母」,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閉式養殖工船——國信1號。

國信1號養殖工船

在這艘體型比航母還要大的船上,一共有15個養殖艙,差不多9萬立方米的體積,相當於36個標準游泳池的大小,一年能養出3700噸魚。

3700噸是個什麼概念?

年年豐收的查干湖冬捕的年捕撈量大概是1500噸,這一艘船的年產量,是查干湖冬捕的兩倍還多。

不僅產量大,因為這艘船停泊在大海深處,全天24小時不停循環新鮮的海水,加上標準化的養殖流程,所以養出的大黃魚,和傳統近海網箱飼養的相比,品質更好,口感味道也更接近野生。

也正是因此,這艘船一年的產值能在3億元左右,刨除所有的成本,每年能盈利6000萬元。

更多自動化設備的應用,讓這艘「航母」上的工作人員,只有35個人,平均一個人養100多噸魚。

去年9月,國信1號養殖的黃花魚上市

從魚苗入艙、投喂養殖、起捕到加工,幾乎所有的流程都能在這艘船上完成。

可以說,這就是一個移動的「海上牧場」。

「國信1號」對深海養殖的實驗成功,讓「海洋牧場」的構想從藍圖變為了現實。

也讓深遠海養殖,在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模式之外,多出了一個新的中國樣本。

眼下,國內已經有6艘這樣的大型養殖工船在建,第2艘、第3艘「養魚航母」預計明年就能下水,更大的30萬噸級養殖船也正在設計建造。

未來,除了大黃魚,三文魚、石斑魚也將上船飼養。

深遠海養殖技術,可不像近岸的魚排或者網箱那麼簡便。

因為科技含量高,這個技術長期以來都被個別國家壟斷。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也只能是充當深海養殖裝備的製造大國,卻不是強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漁業發達的國家,比如挪威、瑞典、美國,就有了比較成熟的深遠海養殖產業。

在配套裝備、技術和應用程式等方面,運用大量先進的科技手段,實現了養殖過程機械化和信息化。

挪威等國在深海養殖方面起步早,技術也成熟 圖為挪威的一座三文魚養殖基地

比如說清洗水下網箱的機器人,這個技術就長期被國外壟斷。

挪威的機器人可以在網衣內外任何角度清洗和巡航監測,日本的機器人能沿養殖網面自主行走。

再比如投放食物的設備,國外的技術也是領先的。

挪威研製的投餌系統,能根據實時的溫度、溶氧、飼料傳感器、魚類行為等信息反饋,通過養殖管理軟體分析決定進行投喂決策;加拿大則是根據養殖對象分別開發出不同的投餌控制軟體,提高餌料的利用率;美國研發的投飼系統的最大投餌能力,是能同時向60個網箱輸送飼料。

中國科學家雖然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就提出了「海洋牧場」的構想,可受制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和工程製造能力,這個夢想更像是個幻想。

2010-2020年中國深水網箱養殖產量變化

直到1988年,中國一家公司從挪威引進了一套深水網箱,中國深海養殖的大門才開始慢慢開啟。

2000年,在引進挪威、美國深水網箱的基礎上,中國開始自己研發深遠海養殖設備。

2年後,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深水網箱誕生。

2006年,「863」計劃設立了深水網箱相關的項目課題,國內深海養殖設備和深遠海養殖行業,也從引進—消化—吸收的階段,開始走向創新。

一方面,是深海養殖裝備的製造。

中國深遠海養殖裝備的建造情況 資料來源:五度易鏈行業研究中心整理

如今,中國已經成了大型深遠海養殖裝備全球最大的建造國。

據不完全統計,由中國製造已交付的大型深遠海養殖平台,已經有19座,在建和計劃中的有14座,已經交付的養殖工船2艘(不包括國信1號),在建和計劃中的2艘。

挑幾個中國造的「全球最大」、「全球第一」看一下:

2020年交付給挪威的「JOSTEIN ALBERT」號養殖工船,這艘由中集來福士進行基礎設計和建造總裝,專門用來養三文魚的船,長385米、寬59.5米,有6個50米見方的養殖網箱,可下潛至60米深度,養殖規模能達到1萬噸。

挪威JA養殖工船 圖片來源:Nordlaks

去年3月,中集來福士代工的另一艘挪威「HAVFARM 1」號也出塢下水,這艘船的大小和養殖規模和上面這個一般無二,都是在當時號稱全球最大的養殖工船。

除此之外,2017年交付挪威,大名鼎鼎的「海洋漁場1號」,也是中國建造的。

這座總高69米,總容積相當於200個標準泳池的龐然大物,號稱全球最大的半潛式深海養殖場。

因為這個東西在世界範圍內是首例,在建造的過程中也是一邊修改設計,一邊製造。

海洋漁場1號

後面我們從這個「超級漁場」的設計和建造中獲得了靈感,然後加以改進,造出了世界最大、全國首個全潛式的大型網箱「深藍一號」。

另一方面,中國從「固定牧場」開始轉而探索「遊動牧場」的模式。

無論是上面說的那2艘挪威的養殖工船,還是深海網箱,都是自身沒有航行動力的,像是固定牧場。

國信1號這樣的養殖工船,本身就能航行,更像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

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深海養殖模式。

深海網箱或是挪威的養殖工船,相當於在大海里沉了個巨大的網兜,是開放式的。

國信1號這樣的養殖工船,是封閉式的養殖工船,是船載艙養的模式,養魚的船艙是並不直接與海洋水體相連的。

「國信101」號的養殖艙用的就是「船載艙養」模式 圖片來源:半島網

既然網箱式是深海養殖的「主流」,絕大多數國家都在用這種方式,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地發展封閉式的養殖工船,這個創新有什麼好處?

其實,封閉式的養殖工船是一種全新的生產模式,近年挪威等國家也在大力研發這種養殖系統,只不過這次中國走在了那些「傳統強國」的前面。

至於中國能「換道超車」的原因,其實說起來也並不複雜。

首先,是需求推動了技術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第一漁業大國,養殖的水產品占到全世界養殖產量60%以上。

但中國人均的海產品消費量卻不那麼多,人們對優質蛋白質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

經過多年發展,近海養殖已經飽和,將養殖拓展到深遠海,能增加優質魚類資源的產量,也是整體市場環境的需要。

封閉式的養殖工船,相比深海網箱養殖更加高效。

國內深遠海養殖平台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甚至開發出了漁旅結合的模式

國信1號的養殖密度是傳統網箱的4-6倍,能夠實現平均每立方米養殖22公斤,保證成活率95%以上的高密度養殖。

同時,養殖周期還能縮短1/4,也就是說,我們用同樣的地方,能養更多的魚,魚長得更快、品質更好。

此外,還能有效地收集處理糞便、飼料的殘餘,養殖的排放也減少60%-70%。

既能多產魚滿足市場需求,還能減少污染,這怎麼算都不虧。

其次,也和我們的海洋自然環境有關。

跟挪威等國不同,中國沿海海域的自然環境更複雜、更多樣。

這就使得我們不能照搬國外現成的經驗,還要更多考慮我們的現實情況。

安全問題是第一個要考慮的因素。

中國沿海大陸架的地質構造,讓30米以上的深海遠離海岸,同時面臨的西北太平洋,每年平均有20多個不同等級的颱風,對沿海地區有直接影響。

與其選擇與大自然正面硬剛,不如我們開著「遊動漁場」稍微躲一躲更有效。

同時,還能躲避赤潮一類的自然災害對養殖的影響。

另一方面,我們也從「南菜北種」的經驗中,舉一反三地開創出「南魚北養」的方法。

因為中國沿海從南到北跨越的緯度很大,一年四季水文數據也有很大變化。

比如說大黃魚,它適宜生長的水溫在22~28℃,那用養殖工船來養的話,冬天到東海附近,夏天水溫升高了再到黃海海域,利用自然條件實現全天候的工業化養殖,縮短養殖周期,生產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更重要的是,船載艙養的中國式「海上牧場」,創新了深遠海養殖的模式,帶動了整個配套行業的發展,讓中國從海洋漁業大國開始邁向強國,同時為全球漁業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一向酷愛農耕的中國人,這次把目光瞄向了比土地更廣闊的深海大洋,用自己的方式,開啟了耕海牧魚的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c391e5aac30495cada9a4c86ba2e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