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從概念到實踐的戰略構想

2023-08-24     祖國網

原標題:美麗中國從概念到實踐的戰略構想

文/趙建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美麗中國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概括,是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環境需要的必然選擇。建設美麗中國順應了世界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國際大趨勢,秉承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始終堅持以構建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現實矛盾,讓人民群眾共享建設成果為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是美麗中國的時代要求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中國夢」回應了社會對國家未來的期盼,道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心聲,凝聚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其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從「中國夢」的目標來看,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中國夢」宏大詩篇的應有之義。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首次將美麗中國表述為中國夢的內容之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吹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號角,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著墨頗多,12次提及「生態文明」、8次提及「美麗」、15次提及「綠色」,且首次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作為對黨的十八大之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補充與完善,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對美麗中國發展戰略進行了豐富。建設美麗中國的主要內容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與完善,奠定了其在我國生態建設工作中的理論地位。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今後五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要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者,我們有責任、有擔當完成這個嶄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踐行「兩山」理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

建設美麗中國的號角已經吹響,行動至關重要。從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生態環境領域的工作安排可以看出,建設美麗中國,既需要理論指導也需要更加精微實踐方案的工作模型。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更科學的方法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新時代十年的實踐經驗,在分析當前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基礎上,指出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以及「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等「五對重大關係」,這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關鍵。這些重要關係的核心便是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關係的和諧以及這兩種關係的有機統一,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核心價值追求。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第一要義,是「兩山」理論的實現前提,更是美麗中國建設戰略的底層邏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要以生態學、系統學為科學基礎,強化人類的生態意識,遵循不同區域間協同發展、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持續發展的原則,打造出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指向未來綠色發展的價值觀和發展理念。深刻領會和付諸實踐,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產業綠色轉型的指路明燈,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成為百姓綠色生活的自覺意識。因此,踐行「兩山」理論應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有助於在指導實踐工作的同時,將黨的二十大的最新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理念快速吸收,進一步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兩山」理論的指導,而建設的成果與經驗也能為「兩山」理論自身的不斷充實與完善提供寶貴的素材。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是美麗中國的目標

美麗中國從概念到實踐的構想,是黨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積極回應,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要求。生態退化、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受阻的困境,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這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億萬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問題,是一項空前壯麗而神聖的事情,也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世紀工程,需要破除種種困難和障礙,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需要投入難以計數的人力、物力和智力。以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成為新時代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標準。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探索了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向先進文明邁進的過程,實現了超越西方現代化進程中所形成的工業文明,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根基,實現的是經濟社會發展在生產力上的優勢以及全體人民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上的共同富裕,成為實現生態文明與建設美麗中國的最終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求,未來五年,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重大戰略安排,明確了美麗中國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描繪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美好藍圖。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強調「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要求「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再次將美麗中國建設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緊密聯繫在一起,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南開大學-中國社科院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ba25e39ba9913206feb85de891f5c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