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老家全椒縣的「泥鰍掛麵」

2019-04-30     網絡醉江南

泥鰍,又名「鰍魚」,不僅肉質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其脂肪成分較低,膽固醇更少,既是美味佳肴,又是益壽藥品,被人們譽為"水中人參",民間有「天上斑鳩,河裡泥鰍」的美諺。

全椒人吃泥鰍成為安徽一絕,而泥鰍掛麵更是徽菜的代表,為本地一道美味的「土菜」,老少皆宜。泥鰍掛麵偏辣口,辣得入味,泥鰍夠滑嫩,在夏天吃上這麼一碗面,既解饞又爽口......

這道既是主食又是菜,在一般的飯館都能吃到,平日頓頓山珍海味吃膩味了,吃什麼都無味,比較鬱悶。一日到佃戶家收租,看到佃農一家圍吃一盆菜,口水直流,就跑回家,讓廚師為他做,廚師為了應付,就用當地出名的掛麵和泥鰍烹制一盆,不想口味絕佳,一直流傳至今......

泥鰍最好是從田裡掏的野生小泥鰍, 而開春的又是最好的,此時的泥鰍經過冬眠,膘肥腸清,沒有污染;當然,現在的泥鰍已經鮮見野生,此處有點吹毛求疵之嫌;

而此中掛麵,才是此道菜品的真正靈魂,梁園當地的手工掛麵,才是真正的主角;掛麵要經過多到工序純手工製成,繁瑣高難,具體程序大致如下;

一把面和鹽水和在一起,鹽的多少和天氣有關.天冷鹽少,天熱鹽放得多,有一個大釉陶盤盛著,大約一次要十斤左右麵粉,然後使勁舂,舂到面泛油光,手撕難斷為好.蓋好.

二,下午,把面倒在像單人床大的案板上,攤平切開成條,撒上蒸熟的乾麵粉,所有的長條搓成一根長長的像油條粗細的圓條,一人在前搓,一人在後面把它盤在陶盤中,完了蓋好

三,晚上,是該上面的時候,有兩根竹筷,大概是普通的三倍.插在一個木製的錘子上,把下午的面再搓細,和筷子差不多粗就行,交叉繞在杆上,架在一個特製的木箱裡,蓋好.放一夜,讓它自然拉長一點,也起一點發酵作用.

四,第二天早上,霜干,太陽出來的時候,就可以出箱了.掛在一個木製的架子上,架高兩米左右,上面有插竹筷的眼,然後,一點點的拽,一直拽到地.插到下面的眼中,這時,麵條就和線差不多粗細,讓太陽收干,就大功告成.

雖然現在是麵條就敢叫掛麵,卻大多是機制的麵條,而這裡是真正手工掛麵,真是將濕面「掛」起來,靠自身重力拉出來的,這是一門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很累, 稍有閃失就掛不成面;所以產量很低,需要的顧客往往需要提前訂購才能買到;和機器做出的麵條不同,真正的掛麵柔韌勁道,細軟鮮香,細如絲挺如針,下鍋還久煮不爛,而且很咸,不用放鹽;

泥鰍掛麵是全椒傳統美味,先紅湯水煮泥鰍,然後下面,湯濃肉嫩面彈,風味獨特。泥鰍最好先洗乾淨,就是養幾天吐乾淨泥沙,所需要材料:泥鰍40條左右、掛麵一斤、醬油、鹽、素油等;

第一步:泥鰍洗凈,去處內臟備用;

將泥鰍放入淡鹽水中吐凈泥沙,再去頭及內臟,沖洗乾淨備用。

第二步:鍋內放素油少許(最好放一點葷油),燒熱後,將泥鰍放進去,先不放鹽,添水燒開後小火二十分鐘;

第三步:泥鰍鍋內加醬油少許,不要太多,可以適當放一些鹽,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因為掛麵本身就有鹽的);加少許姜再燒約五分鐘,直到泥鰍離刺、湯變白;

第四步: 再把麵條放進去,燒滾後,停火蓋好鍋蓋悶三到五分鐘,出鍋後加少許蔥

貌似簡單,但真正的紅燒泥鰍很難把握,弄不好面做出來會有腥味;但在安徽,在全椒,特別是在程家市,幾乎家家都會做這道美食,幾乎家家的味道也都不一樣,一樣的是滋味鮮美,辣爽開胃,滋溜溜爽滑,吃著過癮;

徽菜博大精深,勞動人民勤勞樸實,可以把主食和菜合二為一,也是一種智慧;泥鰍掛麵,不僅僅是一道菜,更多的是一種傳承,家的味道,溫暖的記憶,永在心中,無論天涯,也難以磨滅;遠在他鄉的你,懷念家鄉的泥鰍掛麵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ODnA2wBmyVoG_1ZJs4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