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佘凱文
在智能電動汽車狂潮下,昔日熱鬧的「智能電視」類市場(包括「智慧屏」、「智能屏」、「智慧電視」、「社交電視」等等五花八門的產品)愈發冷清——近些年來,家電行業內部呈現出的「分化」越發明顯,如空調、冰箱產品仍有穩定增長,而像電視這類產品已經在面臨連續多年下滑。
但這不意味著這個賽道已經沉寂、市場前景收窄了,一些廠商還在發力。
典型如華為近日又推出了全新的智慧屏產品——華為HD75FREA,採用了鴻鵲SuperMiniLED精密背光技術,近5萬顆燈珠、2880個物理分區、3000nits的峰值亮度秀出了此類產品的進化方向。
但是,其22999的價格同樣不秀氣。事實上,就在今年華為秋季發布會上,智慧屏 V5 Pro再次讓人大吃一驚,不是別的而是高達2、3萬+的售價。
這不禁讓人擔憂,華為智慧屏如此創新的市場接受度如何?或者更直接地說,是否會「好賣」?
手機品牌出逃「智慧屏」,僅華為仍在堅持
時間回到2019年,中國彩電零售市場持續低迷,全年零售量4772萬台,同比下降2.0%,零售額1340億元,同比下降11.2%,行業均價2809元,創十年最低,市場叫苦不迭。
在行業內部,仍在就「OQ」之爭打得不可開交之時,華為、榮耀、realme、一加、OPPO等一大潑手機品牌突然高調進入電視賽道,再加上更早進入的小米和redmi,使電視賽道越發熱鬧。但他們的產品並不叫電視,而是各種「智能屏」。
這些玩家殺入電視賽道的原因有些複雜,簡單來說一方面,當年手機品牌「去手機化」成為一陣風潮,在華為、小米的帶動下,布局全品類已經成為手機品牌的標準模式,別人都做你做不做?加上,手機廠商在供應鏈方面的基礎可以很好的轉移到電視產品上。而電視的「大屏」體驗又是手機的「小屏」無法滿足的,極大降低了手機品牌們的試錯成本,於是風頭漸起;另一方面則是,在IoT家庭場景驅動下,電視產品作為智能家居時代的「樞紐」存在,其想像空間被無限放大。掌握了「小屏」主動權的手機品牌,也想獲得「大屏」主導權,在IoT戰局上占到先機。
然而,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目的」似乎都沒有達成。一是手機品牌所打造的「各類屏」矩陣並沒有受到消費市場的積極響應,電視市場仍由海信等老品牌掌握;二是在多年發酵後,家庭IoT市場也沒有迎來所謂的爆發,且電視也沒有成為「樞紐」。
這些結果所導致的就是手機玩家們的積極性大幅降低,許多品牌不再推進「智慧」系列產品。像小米這個最早進入電視賽道的智慧型手機品牌,也開始讓電視產品回歸「傳統」,卷向了螢幕種類、背光分區、高刷和高峰值。
成績也可謂是相當明顯,在小米不再追求產品差異化和顛覆後,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已經連續四年達成出貨量國內第一,更占據國內電視市場1/4的市場份額。
截止目前,小米、海信、TCL、創維、長虹、海爾、康佳、漢子這些傳統品牌依舊占據著國內90%以上的市場。顯然,智慧屏產品並沒有當初想像得那麼好賣。
反倒是當年不那麼「積極」的華為反而一直在堅持。說華為不積極是因為當年余承東曾說「本來我們是想給他們產業授權,讓他們生產(智慧屏)。但發現他們不是很有動力去做,國內的這些廠家不太想顛覆行業體驗,所以我們來做個樣板給大家參考和讓大家參與。」
而這一「參考」之下,三年間華為智慧屏已經覆蓋了43至98英寸全尺寸鏈,價格從2000多到30000多不等,與「全職」電視品牌相比也不遑多讓。
可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華為的堅持還有意義嗎?
產品差異化開始顯現,但智慧屏還在需要一個契機
在華為當年開始做「智慧屏」時,余承東是這麼說的「我們現在做的華為智慧屏體驗是非常大的跨越,我們去做電視機沒有意義,現在電視機沒有人看...我們現在做的是,讓大家重新回到家裡來,所以這種體驗完全不同,我們的AI、直播,電視化就行了。我們達到了全新的體驗,和過去完全不一樣,過去國內電視廠家搞概念,沒有拿出真正顛覆消費者體驗的產品。」
這話放在2019年或許多少有點託大,畢竟當時的各類屏產品除了名字上的差異,要不就是多個監控、要不就是能連app,在本質上沒有觸動電視產品,畢竟打著「智慧」的名頭,沒有點真「智慧」還是不行的,但現在的確有了「些許」不一樣。
就拿前不久發布的智慧屏V5 Pro來說,拋開基礎硬體不說,僅「隔空觸控」技術,確實就展現出了與傳統電視的差異。
當下90%以上的用戶與電視交互,都還在採用傳統的「遙控器按鍵」的方式,即便許多產品都已經配備語音甚至遠場語音的技術,但真正用起來的人確不多,「尷尬」是一方面,語音的精準性是另一方面,而「隔空觸控」確實改變了交互方式。
再就是「畫質引擎」技術,這是目前許多品牌都在對外宣傳的一個重點技術。所謂「畫質引擎」技術是指,在片源不夠清晰之時,通過AI技術的介入,大幅提升畫質的一種技術。
不同品牌有著不同的稱呼,華為的則是「鴻鵠畫質引擎」,這一技術已搭載在了華為諸多智慧屏產品上,按華為的話來說能實現「1080P秒變4K」。
反觀傳統電視,依舊在秉承「參數為王」,在AI智能化方面有涉獵但不多,比如遠場語音,比如與華為靈犀空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海信「可感知」,但整體而言華為的「智能進擊」還是領先了一個代際。
當前也似乎只有華為一家還在持續對「智慧屏」產品進行技術疊代。至於意義,或許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對於華為自身而言,家庭場景下的「大屏」場景是無法放棄的陣地,像推出全新Vision品牌的意義也在於此,這是華為整體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說明華為還會繼續對智慧屏產品的投入;其二就是,即便當前的家庭IoT場景發展不及預期,但依舊有著充足的故事空間,如鴻蒙系統的用戶當前依舊處於急速增長階段,藉助鴻蒙系統智慧屏產品將是華為講述家庭場景故事的重要支撐,且當前只有華為一家還在做技術疊代,這也意味這一旦市場成熟,華為就能立刻提槍上陣。
但任正非此前也在很多場合強調過的一句話「華為要做工程商人,而工程商人就是做的東西有人買,有錢賺。」顯然,當前華為智慧屏的狀態與這一目標還相距甚遠。
這或許也是華為智慧屏產品的最後一個問題所在。
推動行業「質變」,智慧屏有難關更有未來
華為智慧屏產品買不過傳統電視,這在當前是一個事實,2022年華為智慧屏全年出貨量約150萬台,但第四季度出貨量同比大幅下滑超30%,2023年一季度智慧屏出貨量持續下跌不足20萬台,同比下降超50%。
主要也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價格,像最新的v5 Pro 98寸產品售價高達3.5萬,75寸和85寸的產品普遍價格也高出電視市場均價將近兩層。這裡或許有人會說,華為智慧屏對標的是索尼、三星,但或許索尼、三星或許在當下並不是一個太好的標的。
比如索尼電視,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全球份額首次跌到2%以下,儘管憑藉高價以及高端產品,索尼的收入和利潤還能擠進全球前五,但是出貨量實在慘不忍睹,可見「大法」並不能再支撐起消費者為那不菲的價格買單。
而三星,其在全球市場所表現的統治力確實深厚,但現階段的市場大環境使華為無法「複製」,且三星電視也並非一味高端,也有4千多的75寸產品和6千多的85寸產品,來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甚至是98寸也有幾個價位產品可供選擇,豐富的產品層次和價格層次才締造出三星電視的全球第一。
所以,對於華為智慧屏來說,定價距離普通消費市場太遠,離賺錢就當然有距離。
二是銷售,筆者在走訪幾個華為門店後,對於智慧屏產品有著極大的體驗差異。
像在華為直營門店中,銷售人員會圍繞產品的系統、UI、智能功能等內容做介紹,點內有關智慧屏產品的程設也相對豐富。
但在一些授權門店內,銷售人員說圍繞的依舊是一些傳統參數,作為消費者體驗不到所謂的「智慧屏」與傳統電視究竟有什麼不同。在產品陳設上也有很大差距,在一家兩層面積超300平的華為授權體驗店內,智慧屏產品被放到了二樓的牆邊,且只有55寸和65寸兩個相對便宜的產品,這就會讓不知所以的消費根本不知道華為在高端領域的產品。
換句話說就是在部分門店內,消費者得不到完整的產品體驗,這就勢必將影響消費決策。
那為什麼又說華為智慧屏的未來的是值得期待的?
原因也很簡單,電視產品即將走過百年歷史,是時候需要一次顛覆了,但現階段華為智慧屏的相關AI技術,由於創新成本還無法大面積推廣,亦或者相關技術還沒有從量變積累到質變,但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且除了家庭場景,智慧屏的B端如辦公、商顯等領域潛在應用價值也是傳統電視無法比的。
最主要,華為作為當下仍在堅守的少數玩家,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贏得了這次戰役,「智慧屏」、「智能電視」等產品的爆發只是還差一個契機,一旦到來華為或將實現通殺。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