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他說錯了嗎?如今才明白良苦用心

2023-06-03     瀾風說

原標題:魯迅:「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他說錯了嗎?如今才明白良苦用心

近年來,對於傳統文化,各方面都表示了極大的重視,小孩童還在牙牙學語就開始學英語,這樣的情況確實令人擔憂。後來,全民掀起了學習傳統文學的浪潮,一部《三字經》,就涵蓋了人從出生到老去的所有意義,三字一斷句,好記內容又豐富,這樣的傳統文化確實不應該也絕對不能被拋棄。

可是在我國古代,讀書那是有錢人家的事。當科舉考試打開另一扇命運之窗時,多少貧窮人家是舉全家之力培養一個讀書郎的?所以,范進中舉後癲狂,那只是一個縮影,在古代,還有數不勝數的范進。

如果,我國繼續這樣發展下去,那麼文盲依然比比皆是,因此,我們要讓所有人都能看得懂、讀得懂我們的文字,在五四運動前後,這件事情被提上了議程,在這其中,有一位文人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他的一句話被許多人誤會,而今,我們卻要感謝他,是他,不僅保留了我們千年的文字,更是簡化了我們傳承中華文明的過程。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在當時,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不知要冒多大的風險,而魯迅就是說出這句話的人,當時的中華文明已經岌岌可危,要振興中華,這是一條必經之路,魯迅的焦灼可想而知,魯迅的勇氣和遠見可嘉,只是當時的背景下,簡化漢字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而不是單純地犧牲漢字來成全國人的事。

一、文化救國勢在必行

1935年,魯迅和蔡元培等眾多文化界名人聯名寫了《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這份宣言慷慨激昂,有理有據,指出了「中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民眾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文字」,這樣的觀點讓全世界的華人都一片譁然。很多人認為,這群學者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他們居然要丟掉我們滔滔五千年泱泱文明?

但是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就不難理解當時的文豪們為何會對漢字革新如此看重,也明白了魯迅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樣彪悍的話語了。

在唐朝,從李世民開始對於鄰國是帶著包容的心態,不管是天竺還是波斯,來而不往非禮也,因此,這個時期有絲綢之路,有對外貿易往來,長安城人聲鼎沸,街頭能看到各種不同發色的外國人。而這個時期唐朝的文字也隨著各國使者帶回到他們的國家,對鄰國日本、高麗都有極大的影響。

但是,從明朝開始,由於倭寇的侵犯,我國開始轉向閉關鎖國政策,到了清朝更為嚴重。經濟發展滯後,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八股文盛行。八股文晦澀難懂,想要考取功名幾乎要全力以赴,從明朝開始,舉全家之力培養一個秀才,是普通人家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經過一兩百年的歷史,到了民國時期,哪怕是文豪輩出的時期,全國也有近95%的文盲,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中國人在當時都還不識字。

由於國民的矇昧無知,中華淪陷,被外敵入侵,被思想奴役。魯迅在《狂人日記》《藥》等文學作品當中都非常真實地反應了這種現象。試想,一個連照相都認為能被攝走心魄的民族如何能夠勇敢地站起來,向前行?

讓每個人都能認字,讓讀書看報變成常態,已經是民國時期,勢在必行的大事。但是如果依然按照古人留下來的文言文來推行,國人想要站起來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文化救國首先就要改革文字。

二、如何改革文字

為了喚醒大眾,魯迅棄醫從文,他的作品大量描寫了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與蒙昧,已經走到了文壇頂端,成為領軍人物的魯迅,卻有一天發現,他筆下描寫的這些人大部分是文盲,他們對於漢字是陌生的,根本看不懂文字,更遑論去理解魯迅的「隱喻」,難怪無法「喚醒」他們!

面對這樣的事實,在提出改革文字時,魯迅熱情而激進,他提出了「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言論。在魯迅看來,迅速解決大眾不識漢字的問題,才能有捷徑救國,可是漢字如此複雜,文言文當中一個字多音多義,想要讀懂,沒花個十年時間如何能做到?除此之外還需要有大量的老師去教授,過程太漫長。而如果用其他字符來代替呢?

當時的文字改革基本上是兩個方案:一是統一漢字讀音,推行白話文;二、是用其他字符代替漢字。

魯迅對於方案二極力推崇,因為在1913年,北洋政府組織的一場統一拼音的會議中,當場方案就進行不下去,而如果用拉丁字母來代替就不一樣了。

人們只要認識幾十個拉丁字母,將其進行組合,變成語言,相比之下,確實比認識幾千個漢字要便利許多。但是用拉丁字母就等於說完全拋棄了我們幾千年的文字,因此,這個方案被許多人否定。

這樣的問題,魯迅也看到,他也提出了「為漢字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犧牲漢字」的矛盾問題。

從1913年開始魯迅就為漢字改革而奔走,但當時他所支持的拉丁字母方案還是被很多人反對,魯迅焦灼不堪,一直到病重依然在努力,可是魯迅逝世的時候,漢字改革依然沒有眉目。

到了1955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後,《漢語拼音方案》公示,代表著我國文字改革結束。最終,通過最有效的辦法,留住了我們千年燦爛文明的瑰寶,也在新中國帶領下,人們走向了文明的更高層,更多人讀懂了魯迅。

總結

一句「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看似有悖常理,魯迅因此遭受了不少爭議,但是在當時的時代,幸而有魯迅這樣關注大眾的有識之士,文字問題才會被如此重視,提上議程進行改革,否則,強國之路更加漫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93274b9d6e3c111540a1a2f6ac0ea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