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立於瓷史之巔的五大名窯
西方學者,將宋代譽為「繪畫和陶瓷的偉大時期」,宋代在藝術和陶瓷領域的發展,也是中國歷代王朝中最為鼎盛的時代,對於瓷器來說,更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時代,亦或說是「大江湖」。
(點擊下圖,購買名窯)
中國陶瓷史數千年,若問那個朝代是瓷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非宋朝莫屬。彼時,燒制瓷器的窯口星羅棋布,派系林立。
汝、官、哥、鈞、定,便是宋代時期宋瓷這個武林里的五大高手,從地理位置分它們就如同 東邪-官窯、西毒-汝窯、南帝-哥窯、北丐-定窯、中神通-鈞窯。
(點擊下圖,購買名窯)
五窯之強,在於率先做到了其他窯口所做不到,它們在一次次的相互競爭之中,改良窯爐、提高窯溫;優化釉水、讓釉色更純;最終才做到了保證穩定的瓷器品質。
(點擊下圖,購買名窯)
而宋之前,瓷器雖偶有出現,但無論是釉色,亦或是窯溫皆不穩定,燒制出來的瓷器品質參差不齊;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正式開啟了具有實用與觀賞的「瓷器」時代,徹底脫離了陶器的統治。
這也是為何,時至如今依然有瓷器學者讚嘆五窯之強、之鼎盛。這也是為何,如今五窯所出品的依然價比天高。
五大師聯袂呈現,一套縱覽國瓷南北
本系列五大名窯,便是由五位瓷器大師聯袂製作。他們之中既有國大師嫡傳的新生代學院派瓷人;也有事瓷一生,為名窯復燒做出貢獻,年逾花甲的老手藝人。每一位都肩負著千年的中國陶瓷技藝命脈,集歷代多種工藝和技術於一體,在各自的領域裡也更是有口皆碑。
汝瓷——雞心杯
/ 雨過青天雲破一隅,落人間 /
有人說汝瓷,就是天空的顏色,但汝瓷更為迷濛深遠。見到這隻杯子,就能明白溫潤到底是什麼。
(點擊下圖,購買汝瓷雞心杯)
這是只在宋徽宗夢裡出現的顏色,夢中天青雨過,光風霽月。青色,註定是被審美造詣頗高的宋朝所偏愛的顏色。
(點擊下圖,購買汝瓷 雞心杯 )
汝瓷仿佛帶著溫度,合目摩梭,會懷疑自己手中的是羊脂玉。而這種細膩肌理的來源,便是將瑪瑙類的珍貴寶石融入釉料,才得以實現。
(點擊下圖,購買汝瓷 雞心杯 )
汝瓷雞心杯,杯身圓潤融會;刻花處細緻、出筋亦有序;薄胎薄釉、釉面質感似玉,有細微開片並不張揚、青色乾淨純粹、底足修正齊平,顯香灰胎色,內落「山明」一款。
監製/親工款作者
山明汝瓷,李可明
1987年生於汝州,國家級非遺汝瓷燒制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汝山明品牌創始人,中國工藝美術產業創新發展聯盟理事。
官窯——斗笠盞
/ 紫口鐵足 厚釉如玉 /
在許多時期,都有官窯瓷器,通常是民窯經過層層遴選得入皇帝之眼,然而南宋官窯,則是一出生便是專程服務於皇家燒造瓷器的窯口,與其說是官窯,不如說是"御窯"。
(點擊下圖,購買官窯斗笠盞)
官窯斗笠盞,擴口收腰,細紋如擬冰之裂,如賞萬花筒般層層烈烈。聚沫明顯,開片如同立於器身,深邃錯綜。官窯亦是少見坯肥釉肥之器,盈盈握入手中好似把玩美玉。
(點擊下圖,購買官窯斗笠盞)
眾多的釉色、配方及燒成溫度都不相同,單杯經典雋永,各具神態;套組置於茶席之上,色彩器型搭配和諧曼妙,邀友飲茶時,亦可通過對五窯杯器的選擇觀其審美與性格。
(點擊下圖,購買官窯斗笠盞)
"厚胎厚釉,紫口鐵足,錯綜開片,溫潤如玉",收藏大家馬老師評的上等官窯品格,在這隻官窯主人杯中,一展無遺。
監製/親工款作者
南宋官窯,葉佳星
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獲得者
「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哥窯——花口盞
/ 紋如冰裂 風骨勻亭 /
代皇家都非常篤信道教文化。而青色則是道教文化中重要的一種顏色,無論是寫祈詞、祭祀,用的紙張都是略微青色的。而哥窯之青,便具道家大成之風,比之官窯,更清澈、秀氣,器中包含渾樸的靈性,開片更是妙絕大方。
(點擊下圖,購買哥窯花口盞)
五窯之中,哥窯是少數宋之後,仍有較長發展的窯口,其燒窯技藝傳承有幸未曾被完全隔斷。而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更是至今唯一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瓷器製作技藝。
(點擊下圖,購買哥窯花口盞)
而哥窯的開片,好像寒冬江河中的冰裂變化萬千,在藝術上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天趣。這種開片是持續的,跟隨主人的使用,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偶爾還能聽到一聲清脆,這是哥窯瓷器生命的延長。
哥窯花口盞,薄坯厚釉,整體輕盈得體、手感舒適;盞口有六處凹痕,輕輕勾勒出花瓣雛形,口沿釉薄出,則泛出絲絲金黃色,每處轉角間圓潤、對稱;盞底修有高足,過渡自然,釉水豐腴;底足之中、釉水之下刻有小小落款「金」。
監製/親工款作者
南宋哥窯,金逸瑞
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
高級工藝美術師
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泉青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浙江省陶瓷藝術大師。師從徐朝興先生
鈞窯——圓融盞
/ 莫道世間黃金貴 不如鈞瓷一把泥 /
鈞瓷,五窯之中唯一的多色釉,以獨樹一幟的鈞窯體系和神奇的窯變,在宋瓷之中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在瓷器歷史中譜寫出一首史詩讚歌,至今任被人稱道。
(點擊下圖,購買鈞瓷圓融盞)
鈞瓷因「窯變」,釉在高溫下熔融流動,形成了一種含蓄的光澤和優雅的質感,乳濁和著色色彩發生複雜的交錯變化,更使釉色變得絢麗多彩,紫、紅、藍、白交相掩映,給人一種大自然瞬息萬變的美的感受。
(點擊下圖,購買鈞瓷圓融盞)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所言便是鈞瓷,想要燒成鈞瓷的星空之色,一者講究雙火膛窯爐,二者講究釉藥配伍,三者講究燒制氣氛,缺一不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所以也有"鈞瓷無雙"的說法。
(點擊下圖,購買鈞瓷圓融盞)
註:因為鈞窯的獨特性,每一隻主人杯在顏色和紋理上都會有所差異屬於自然窯變現象,非質量問題。
監製/親工款作者
華鼎鈞窯,翟群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獲得者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
河南省首屆陶瓷藝術大師
定窯——刻花盞
/ 甜潤素白 靈動刻花 /
定窯在唐代時就已是著名瓷場,保有不少唐代特色,而到宋代更是發展迅速,一躍成了北方派系的白瓷燒制中心,還發明了覆燒法和「火照術」,其燒制的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上有淚痕,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
(點擊下圖,購買定窯刻花盞)
定窯刻花盞,便是採用傳統覆燒法燒制的,其表現為盞口沿處無釉,而盞底足滿釉;盞身至下而上外張,至口沿處回收,杯口齊圓工整,內側落有印款「形」字,坯體輕薄,釉色純正,頗具輕盈剔透的靈動感。
(點擊下圖,購買定窯刻花盞)
刻花是瓷匠的修行,茶器胎薄,力度重一點,器身破裂全毀;力度太輕、刀法不到位,造型又不夠立體。每一刀落下如風,每一條線一氣呵成。刻好的蓮瓣紋中脊開始挺拔,瓣面自中脊坡向兩側,這是宋代特有的蓮瓣紋樣式,使得刻花所呈現的蓮瓣紋呈現一種"出筋"的效果。
(點擊下圖,購買定窯刻花盞)
蘇軾這樣評價定瓷「琢削為玉杯,規摹定州瓷。」釉色如象牙,白中閃黃,瑩澗媲玉,為上品,茶湯顏色在象牙白的蓮紋杯中頗有幾分"綻放"之感。
這次為五位匠人首次聚首,他們中有非遺傳承人,也有師承國大師的學院派手藝人,代表著當今五大名窯一流的工藝水準。與五大名窯中觀歷史蒼蒼,觀宋文人詩意的飲茶生活方式。
(點擊下圖,購買名窯套組)
在窯火炎炎千年,器以載道的中國,尚瓷之心是鐫刻於血液中的,良器侍好茶,茶器的品玩收藏,兜兜轉轉,始於五大名窯,亦忠於五大名窯。
作品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