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互助父母協議」是年輕人的自我動員

2024-10-25     南方都市報

「你幫我父母,我幫你父母。我自願簽署在外互助父母協議」。近日,有很多年輕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這樣的文字,和其他陌生網友一起約定好,生活中互相幫助遇到困難的老人、長輩。更有網友在「在外互助父母協議」的網絡話題中曬出了他們幫助遇到困難老人的經歷,獲得了不少人的點贊。

老年生活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在老齡化趨勢下也早已成為一個社會議題。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97億人,占比21.1%,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5.4%,標誌著我國正式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許多老年人身邊並沒有子女時時陪伴,隨著身體衰老乃至認知能力減退,出門遠行甚至日常生活都存在不小的難題。

與此同時,數字時代下,生活方式極大程度地向線上轉移。對年輕人而言,這樣的改變使生活日益便捷,在網際網路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們能很好地適應線上操作方式,但很多老年人置身於日新月異的社會中,連取票、支付這類日常場景都無法應對。

在幫助老人的視頻中,不少人提到了幫老年人操作智能設備的經歷。一名女學生曾在機場自助值機處遇見一群外出務工的老人,「他們看看自助取票機,又看看櫃檯,似乎是有些疑問又躊躇不前。」發現老人的困惑後,她操作自助取票機教老人們如何取票,並臨時成為了自助值機處的「志願者」,先後幫五六名老人取票。

「在外互助父母協議」不存在任何法律效力,甚至由於是線上發布,也很難為「簽署者」帶來什麼社會壓力,但就是這樣一種幾乎0約束、完全自願的「協議」,激發了年輕人的責任感和互助精神,也提高了老年人的社會安全感。

除了幫助老人操作智能設備,還有不少網友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平凡時刻施以援手,幫偏癱老人撐傘、主動教老人調整高鐵座椅角度等等。更有心思細膩的年輕人敏銳地捕捉到老人羞於開口求助的心理,在背包掛上寫了「叔叔阿姨,遇到困難可以找我幫忙」的掛牌,期望能夠藉此打消他們的顧慮。

在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形成過程中,個體力量是重要的,社會整體的適老化改造更不可或缺,比如,老人的權益保障機制是否健全、公共設施建設是否充分照顧老人需求等等。建設適老服務,需要全鏈路從老年人視角出發,解決實際痛點難點,否則不僅無法起到實效,也容易造成資源浪費。例如,上海市計程車統一呼叫平台「申程出行」開展的打車適老化改造,進行了「一鍵叫車」進社區試點,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普及率低、螢幕字太小、使用步驟繁瑣等問題,很難為老年人所用。

除了在物質層面為老年人提供保證,他們的精神需求更是不可忽視,子女需要付出實實在在的陪伴和關愛。最近,湖南一名攝影師因免費替身在外地的子女探望獨居老人而在網絡走紅。他走紅的背後有人們愛心的助推,也體現著萬千網民對父母的牽掛。回憶起印象最深的一次探訪對象,攝影師說是一名素不相識的奶奶,「(她的)兒子早逝,女兒遠嫁。村裡人問她我是誰,老人回答說,『這是我娘家人』。這不僅是對一個陌生來訪者的感激,更多的是老人在孤獨中渴望歸屬感的自然流露。」

參與「在外互助父母協議」的過程中,許多網友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一個觀點,「幫的是別人的父母,也是未來某一刻自己的父母」。的確,子女總有照顧不到父母的時候,但當每個人身體力行地尊老助老,社會層面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氛圍後,善意的拐杖會在自己父母無助時來到他們手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8dee1cf7185a1aafbee1eef7424f6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