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學(Manabu Sato)
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教授,教育學博士(東京大學),日本學術會議第一部原部長、日本教育學會原會長,同時身兼很多教育類協會的理事與常務理事。
佐藤學熱衷於走進中小學教育現場,倡導學校「學習共同體」建設。多年來,他身體力行,走訪過全世界數千所學校、近萬間教室,聽課上萬節,與教師合作,直面學校改革的挑戰,不僅是日本學校教育領域,也是世界基礎教育研究領域頗具影響力的人物。
1
學校內外的社會和文化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一場教室里的教和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場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2
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3
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或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
4
讓教室里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
5
在教室里並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
6
教師和學生在同一視線上相互交換目光的關係是教育的基本。
7
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課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
8
在教室里,與對物對人的冷漠做鬥爭的實踐,應成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的中心課題。
9
要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的話,既不是追求「自學自習」,也不是讓教室解體為零零散散的個體。
10
當綜合學習中創造的學習與學科學習的改革結合起來時,綜合學習實踐就有可能導致教育課程的整體改革。反過來說,綜合學習不管開展得多麼好,但如果不能推動學科學習改革的話,則可以說課程改革就沒有成果。 日常的學科學習的改革才是中心課題。
11
不管是綜合學習還是學科學習,都要實現學習的課程,這一點上它們是相同的。
12
課程建設就是所有教師都進行公開教學、相互交流、相互評價學習經驗的創造性的、合作的活動過程。
13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
14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
15
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
16
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17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里,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18
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因為對上課好壞的議論只會彼此傷害。
19
互相討論這節課哪裡有意思,哪裡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並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
20
學校是一個個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地方。要在學校生活中實現這一理所當然的事需要學生、教師、家長、教育委員會、市民的真心誠意的共同參與。如果學校失去了這些熱心於教育和學習的人們,那麼,它即使能夠招收和訓練學生,也只不過是一個不能發揮任何創造能力的機構而已。
文章來源|源創圖書《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佐藤學著 ,李季湄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源創圖書授權發布。
延伸閱讀:
教與學的秘密——解讀佐藤學的課堂教學觀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孩子看動畫片應篩選,父母須知20條
魏書生給青年教師的20條建議,句句箴言!
「20條家規」助您的孩子健康成長
40年教學的20條經驗
一位從教20年的老師對年輕父母的20條忠告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