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CEO吳泳銘作了四個重要「取捨」

2023-11-17     財經無忌

原標題:阿里CEO吳泳銘作了四個重要「取捨」

文 | 金寧

昨天晚上,阿里巴巴集團發布新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7月~9月期間,阿里巴巴收入同比增長9%;經調整EBITA同比增長18%,超市場預期。吳泳銘第一次作為阿里巴巴集團CEO參加業績電話會議。除了介紹過去一個季度各項業務的進展,他還披露了阿里巴巴未來的發展戰略和業務策略。

阿里可能是中國業務最複雜、最愛主動求變的網際網路企業,在多變的表象下,這家公司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它未來會往哪個方向發展?搞清楚這兩個問題,是商家、投資人、消費者乃至阿里20多萬員工理解這家公司的關鍵。從吳泳銘披露的最新戰略規劃看,他非常敢於作取捨,要什麼、不要什麼,都明確說清楚。

吳泳銘為阿里巴巴選定了三條路:技術驅動的網際網路平台業務,AI驅動的科技業務,全球化的商業網絡。吳泳銘稱之為「阿里集團面向未來十年的重要優先級方向」,對應的業務被定性為「核心業務」。非核心業務並非從此就不做了,但它們必須通過多種資本化方式,實現資產價值。

大家可以逐一比對阿里旗下各項業務,不難看出哪些是核心業務,哪些是非核心業務。全球化商業自不必多說,7月~9月,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同比增幅高達53%;與國際商業密切相關的菜鳥集團收入也同比增長25%。再比如賽道老大高德,技術屬性和平台屬性都顯而易見,其日活躍用戶峰值已經超過2.8億,創下歷史新高,給阿里本地生活的「到目的地」場景創造了更多可能。

在「核心業務-非核心業務」的二分法之外,吳泳銘特別拎出四個業務:1688、閒魚、釘釘、夸克,把它們定為「第一批戰略級創新業務」。組織上將以獨立子公司的方式運營,業務上將打破以往的定位限制,鼓勵各自用獨立的策略去面對最廣闊的市場。吳泳銘承諾,阿里集團將以3-5年為周期,對它們進行持續投入。

順著吳泳銘的操盤之手,我們可以看到,阿里新戰略的關鍵詞是「取捨」。吳泳銘至少作出了四組取捨,透過這些取捨的底層邏輯,我們可以讀懂阿里的戰略規劃。

取捨一:把所有彈藥用於奪取戰略全局勝利。3大類核心業務+4個創新業務,吳泳銘梳理阿里繁雜業務後,把它們放進了購物車。這個勾選動作是必需的,因為任何企業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在中國極度內卷的網際網路行業廝殺中,廣撒網看似面面俱到、一個不落,但這其實是變相的戰略懶惰,很可能意味著最終打不到任何一條大魚。

吳泳銘表現出了敢於取捨的果斷,借業績電話會這個場合,他同時告訴內部和外部:從今以後,除了核心業務和創新業務之外,其他業務都要背財務指標,要麼盈利,要麼變現。他要把手上所有的彈藥都用於關鍵戰役,只有這些關鍵戰役打贏了,阿里才能在錯綜複雜的行業戰局中,最終奪取戰略全局的勝利。

取捨二:反對「GMV至上」,用戶黏性>GMV。GMV一直是電商比拼的關鍵指標,這個指標的好處是簡單,壞處是粗暴。在9月10日上任的全員信中,吳泳銘提出了「用戶為先,AI驅動」。昨天的電話會上,吳泳銘進一步明確,對淘寶天貓來說,「用戶為先」是業務優先級,並堅持網際網路消費平台的價值定位。「淘天集團並不把自己看作零售公司」。對零售公司來說,GMV是第一考量,但對消費平台來說,明確把提高平台粘性與客戶留存作為核心目標,把用戶購買頻次作為優先於GMV的平台關鍵指標,因為購買頻次能夠最直接反映用戶對平台的認可度。

怎樣才能提高用戶黏性呢?一是擦亮淘寶「萬能」的招牌。通過豐富的商品和服務供給,最大程度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在供給上做到「人無我有」。二是確保消費分級下的價格力。消費是分級的,而不是簡單的升級或降級,同樣的商品和服務供給,如果能做到「人有我惠」就有競爭力,而價格力來自產品及其供應鏈的效率。在消費分級的運營上,吳泳銘特別提到了AI技術。在AI技術的牽引下,多層次的消費能夠毫無違和感地並存於一個app內,「萬能的淘寶」就能更好地發揮優勢,強化消費平台的屬性,避開成為零售企業的陷阱。

取捨三:雲計算不再拆分,明確「公共雲優先」。圍繞雲計算業務,吳泳銘在電話會上輸出了重要信息:1,不再推進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2,阿里集團將對阿里雲保持長期堅決的投入。3,雲智能集團繼續保持獨立運作。

雲智能集團為什麼不拆分了?原因是多方面的。財報提到美國擴大對先進計算晶片的出口限制,會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這是國內多家科技企業共同面對的挑戰,各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積極、緊張應對,此時執意推進拆分阿里雲,顯然弊大於利。

昨晚消息一出,不少人揶揄阿里「出爾反爾」,但這次我鮮明支持阿里。市場不是小游泳池,而是廣闊大海,如果不能在波濤、暗流甚至鯊魚追咬中迅速應變,是沒有未來的。真正的企業家思考問題,不會囿於歷史經驗和行業常規,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突圍。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至為關鍵:AI熱潮正在升格為AI時代,持續帶來對算力和大模型服務的新需求,需要長期穩定的投入,用於升級基礎設施、建設AI生態。「AI+雲」雙輪驅動,吳泳銘稱之為「時代增量機會」,並「對長期發展前景非常樂觀」。

在剛剛結束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上,吳泳銘提出,「AI時代,阿里巴巴要成為一家服務全社會AI創新的、開放的科技平台企業」。這是國內網際網路行業首次明確提出「科技平台企業」的定位和方向。「AI+雲」在吳泳銘對阿里巴巴的全局規劃中至關重要。

在電話會上,吳泳銘還明確提出「公共雲優先」、「減少項目制的銷售訂單」,背後的思路跟電商業務反對「GMV至上」是一致的,不要面子要里子,堅持高質量發展。相比於私有雲,公共雲在技術的比較優勢、服務的規模效應、和營收的質量上,無疑都是更先進的生產力。甚至可以說,只有公共雲才是真正的雲計算。以前礙於面子,很少有雲計算大廠高管公開提這個觀點,現在吳泳銘提出來了。作為國內雲計算行業的帶頭大哥,阿里通過供給側改革反推行業變革,推動中國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向更高效的軌道,如果這個事做成了,對全社會都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取捨四:「阿里四小龍」暫時沒「錢途」,但未來可以很有「前途」。吳泳銘把1688、閒魚、釘釘、夸克單獨拎出來,定為阿里集團的「第一批戰略級創新業務」。媒體很快就給它們取了個統稱:阿里四小龍。

從現狀看,1688和閒魚目前應該是盈利的,但盈利有限,相比於阿里的營收大盤無足輕重。釘釘和夸克目前大機率是虧錢的,短期內要大規模盈利也沒什麼可能。外界一度認為,吳泳銘會要求這類營收狀況的業務都自負盈虧,現在看來屬於理解有誤。

吳泳銘對「戰略級創新業務」有系統的理解。比如1688這個國內B2B電商平台,是阿里最老的業務,但老不是問題,在新的行業格局下,它已經展現出二次創業的潛力。數據顯示,1688已經成為不少中小企業和C端消費者的採購平台,甚至衍生出了跨境電商需求。

再比如釘釘,這個國內排名第一的組織協同平台,在AI時代有了全新的巨大可能性。吳泳銘在烏鎮峰會上分享個人觀點,他認為AI時代每個人、每家企業都將擁有一個個性化的智能助理。昨天的電話會上,他重申了這個觀點。由此推導,既然企業和企業員工個人都在釘釘上,釘釘是否有很大的機會成為最好的AI智能助理平台?

閒魚的未來超越閒置交易,它有可能成為生活方式社區。夸克是學生們的最愛,它有可能在AI時代創造出新的搜索產品形態。吳泳銘為「阿里四小龍」開闢了創新特區,它們將保持獨立運營,集團也不會框死它們的定位。「四小龍」可以自由探索,獨立面對市場和未來。阿里集團做好後勤保障工作,以3-5年為周期,進行持續投入。堅持長期主義,但長期≠無限期。

最後做個總結:對阿里巴巴這艘航空母艦而言,吳泳銘作出的四個取捨至關重要。這些取捨直指大企業病,打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平均主義大鍋飯,明確未來的關鍵戰役,進而明確資源投向,確保可以集中優勢資源達成關鍵目標。阿里在完成蓄力和聚力後將激發出怎樣的爆發力和耐力?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7a0bf13a060b606265becbd1c62b9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