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挑戰者2坦克抵達烏克蘭,隨車竟帶貧鈾彈,爆炸後能讓人致癌

2023-04-03     虹攝庫爾斯克

原標題:英軍挑戰者2坦克抵達烏克蘭,隨車竟帶貧鈾彈,爆炸後能讓人致癌

英軍挑戰者2坦克抵達烏克蘭,隨車竟帶貧鈾彈,爆炸後能讓人致癌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據烏克蘭國防部稱,盟友承諾提供的坦克裝甲車輛已經陸續抵達該國。

烏克蘭目前已經收到了美國承諾的90輛「斯瑞克」輪式裝甲運兵車、37輛「美洲獅」反地雷伏擊車(MRAP)中的一部分,收到了英國承諾的28輛「挑戰者」2主戰坦克中的一部分,以及德國承諾的40輛「黃鼠狼」重型步兵戰車,德國近期還向烏克蘭運送了18輛豹2A6主戰坦克。

圖片:烏克蘭國防部長視察西方提供的坦克裝甲車輛,中心位置是「挑戰者」2主戰坦克。

本周,烏克蘭國防部長視察了這些坦克中的一部分。

「就在一年前,沒有人會想到盟友的支持會如此強大。整個文明世界將重新啟動,並最終抵抗侵略者。」烏克蘭國防部長如是說。

有意思的是,接收「挑戰者」2主戰坦克的烏克蘭部隊是烏軍中的空降部隊,也就是說是傘兵部隊。

據報道,烏克蘭第25和第80空中突擊旅的士兵此前就被派往英國多賽特郡盧沃斯山脈的陸軍訓練場學習駕駛「挑戰者」2主戰坦克。與英國或美國軍隊的空降部隊不同,烏克蘭空中突擊旅每個連有10輛坦克,因此英國提供的28輛「挑戰者」2主戰坦克將為這兩個旅各裝備一個坦克連。培訓工作在3月底完成,這些空降部隊的坦克兵正好回到烏克蘭接收英軍的「挑戰者」2主戰坦克。

圖片:「挑戰者」2主戰坦克交付給烏克蘭軍隊。

「挑戰者」2主戰坦克被認為是延續了英國坦克重視防護力的傳統,擁有較強的裝甲防護能力,其新型的「喬巴姆」復合裝甲能夠抵禦俄軍坦克炮彈的打擊。但是在伊拉克戰爭中,仍然有「挑戰者」2主戰坦克被擊毀,因此其防護力是否像傳說中的那麼強還是要打折扣的。

相比M1A2主戰坦克來說,「挑戰者」2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要弱一些,普通型號只具備白天「獵-殲」能力,後期升級版才具有全天候「獵-殲」能力,但即使這樣,也要強於俄軍普遍裝備的T-72系列主戰坦克的觀瞄系統。

圖片:「挑戰者」2主戰坦克使用的L30A1線膛炮,比同口徑高膛壓滑膛炮的炮口動能要弱一些。

另外,這次援烏的「挑戰者」2主戰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同時搭配了貧鈾穿甲彈。

該坦克使用一門55倍徑的L30A1線膛炮,是第三代坦克中少有的使用線膛炮的坦克,這也決定了它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炮口動能先天就比其他國家主流的滑膛炮弱了一大截。

目前該坦克主要裝備的是L23A1鎢芯穿甲彈,穿甲深度較差。為此英軍研製出了第二代L26A1貧鈾穿甲彈,主要將L23A1鎢芯穿甲彈的彈芯更換為貧鈾材料,號稱穿甲能力提升了15%以上,隨後還開發了第三代L27A1貧鈾穿甲彈,穿甲能力與「豹2」系列坦克使用的DM53鎢合金穿甲彈大體相當,理論上足以摧毀俄軍大部分主戰坦克。

圖片:「挑戰者」2主戰坦克使用的穿甲彈。

什麼是貧鈾呢?

貧鈾是從天然鈾中提取鈾-235(供核武器裝料或核反應堆核燃料之用)以後的廢料,因其99%以上的成分是具有低水平放射性的鈾-238,故稱貧化鈾。

貧鈾的硬度高、韌性好、密度大,是鋼的2.5倍,抗張度為4500~6000千克/平方厘米,具有極其優異的穿透力。

貧鈾彈,是指以貧鈾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飛彈、航空炸彈、坦克炮和航空炮炮彈、子彈等。其爆炸時,產生高溫化學反應,可以用來摧毀堅固建築物和攻擊坦克。同等條件下,貧鈾的穿甲能力比鎢合金要高出10~15%。鎢合金穿甲彈打中裝甲以後,因為形成蘑菇頭,要形成1.5-2倍大的洞,侵徹阻力高的多。

圖:貧鈾合金(左)與鎢合金(右)的自銳效應對比。

貧鈾是致癌物質,具有化學性和放射性毒性。在彈藥爆炸後,貧化鈾劇烈燃燒,氧化鈾和貧化鈾顆粒會進入人體,對人體造成極其嚴重的損害。這些放射性物質在體內停留時間很長,並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包括癌症、先天缺陷和其他長期健康問題。爆炸後產生的粉塵還可能被風帶到其他地方,污染水源和農業,對環境和人類的食物鏈也造成長期影響。

美國曾經在多次戰爭中大量使用貧鈾彈,比如1991年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就使用了94萬枚貧鈾彈,這些彈藥和其他軍事相關污染物造成伊拉克大部分地區先天性出生缺陷和癌症等疾病數量激增,同時也導致了參戰美軍士兵受到放射性毒性影響。

圖片:如果在本國領土上大規模使用貧鈾彈,烏克蘭人民健康將受到極大威脅。

但是,美國畢竟是在其他國家領土上使用貧鈾彈,而烏克蘭接收「挑戰者」2主戰坦克後就面臨尷尬的難題,如果使用老式的鎢合金穿甲彈,那麼「挑戰者」2那門線膛炮估計打不穿裝甲強化的俄軍新型坦克,但如果使用了貧鈾彈,則會對自己國土和人民造成永久傷害,大規模使用的話不亞於再來一次車諾比核電站爆炸!

那麼烏克蘭政府和軍隊會如何選擇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715dac7464b04a1aec7edeffee17f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