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老人說今年冬至不一般,「冬至在月頭,春節不穿棉」,春節冷嗎?
「冬至陽生春又來,口雖吟詠心中哀」,隨著時間的流逝,將迎來今年的冬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的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或22日,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編輯
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按照農村老人的說法,在冬至這一天是陰氣最盛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陽氣將會慢慢的上升,所以說是「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以後,將慢慢的迎來立春,氣候將慢慢的轉暖。
冬至在我們國家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在有些地方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冬至節這一天,人們會吃一些傳統食物來進補和祈福。例如,吃餃子寓意著「冬至大如年」,吃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幸福,吃羊肉湯寓意著暖和和健康等等。
在冬至這一天,人們會進行一些祭祀活動,如燒香、燒紙錢等,這些祭祀活動是為了感謝祖先的恩德和保佑家人的平安健康。同時,冬至也是一個重要的家庭團聚日子,在這一天,家人會團聚在一起,一起享受美食和互相祝福,所以就有冬至大如你這樣的老話流傳下了。
在以前,冬至前後是最寒冷的季節,寒冷到什麼程度,就是人們是用「數九」的方式,一天天的數著日子來過,度過寒冷的冬天,所以冬至這一天還叫做「交九」,也就意味著進入了數九寒天。
編輯
我們先來看一看節和氣有什麼區別,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事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時間劃分方式,其歷史悠久,應用廣泛,據《曆書》記載,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單數稱為節氣,雙數稱為中氣。例如,大雪、冬至分別為第十八個和第十九個節氣。而每個農曆月份都需要有一個中氣,如果沒有中氣則需要閏一個月。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和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其中每個節氣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和作用。例如,春分和秋分是晝夜平分的日子,夏至是日影最長、冬至是日影最短的日子,這些節氣對於指導農事活動、預測氣候變化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農曆中,十二個中氣用來表征十二個月份。每個月份都有一個特定的中氣,例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三月的中氣等。如果當月沒有中氣,則需要進行閏月調整,這種閏月制度確保了農曆與四季的同步性和準確性,使得人們能夠更好地掌握季節的變化和農事活動的安排。
冬至是指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也就是冬至點,標誌著冬季的開始。在農曆中,冬至通常在每年的十一月中下旬,具體日期可能因年份而異,今年,農曆的十一月十日就是是冬至,也就是公曆12月22日,是在農曆的上旬,主要是受了閏月的影響,所以今年屬於「早冬至」。
編輯
今年早冬至,按照農村老人的說法,就是對春節的氣候有影響,我們來看一看農諺是怎麼說的?
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說,如果是冬至在農曆的月頭,那麼到了春節的時候,天氣就會比較暖和,不需要穿很厚的棉衣服了,這句話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表達了人們對節氣和氣候的一種感知和理解。
根據這句話的意思,你來看一看農諺有沒有道理?按照農曆的節氣來看,如果冬至來的早,相應的立春節氣也會來的早一些,立春節氣到了,氣候慢慢轉暖,就拿2024年來說,2月4日這個立春的日子,對應的農曆時間竟然是2023年臘月二十五,這明顯預示著立春的腳步已經提前。
而2024年的立春是在2月4日,春節的時間在2月10日,這時,我們已經邁過了每年中最冷的時節——小寒和大寒。沒有了嚴寒的束縛,2024年春節自然會呈現出一種暖和的氣象,冬至的提前到來,不僅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也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到來。
編輯
這句話有沒有一些道理呢?按照農村老祖宗的說法,就是說早冬至,就是11月上旬,冬至節就到來,到了春節過後,因為氣候暖和的快,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倒春寒天氣,到了清明節前後,還需要烤火的取暖,倒春寒天氣發生對農作物的影響很大。
倒春寒天氣到了,容易使春天生長的農作物影響很大,讓開花的蠶豆麥子不能飽滿,種下的種子容易腐爛,讓農作物減產,結合今年的天氣情況,就是早冬至,對於農民群眾來說,要適當的做一些準備,預防到春寒的到來。
編輯
綜上所述,今年是屬於早冬至,早冬至的到來,春節可能比較暖和,但是對於農民群眾來說,可能容易發生倒春寒天氣,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以當地的氣象預報部門為準,做好倒車還得準備工作。
對於今 年是在早冬至,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