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立體化培養體系助力人才量質雙提升

2023-05-25     光明要聞

原標題:寧夏銀川:立體化培養體系助力人才量質雙提升

人才既要有量又要有質,如此,才能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近年來,寧夏銀川市打破藩籬,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通過培育本地人才、建設人才飛地、強化校地企合作等方式,構建立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人才量質雙提升。

精準育才,青年人才破圈出道

懂技術、重研究、創新能力強,90後研究生李壯楣憑藉這些,短短四五年就實現了職位的晉升,成為甘肅省建材科研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寧夏分公司研發檢測創新中心主任。她曾參與多項國家及省級研發、規劃項目,發表中英文核心論文10餘篇,發明專利4項,併入選銀川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儲備工程。「享受到銀川市對青年人才的各項政策支持,我備受鼓舞,我將用愛崗敬業、勤於奉獻回報這份關愛,也將不斷創新技術,為銀川市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李壯楣說。

銀川市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暖通空調工程師李天英,也是銀川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儲備工程的受益者。2021年入選後,她利用培養經費參加了全國暖通空調技術培訓課程,開展了綠色建築節能和消防安全技術工程課題。「政府的培養讓我更加有信心干好自己的工作,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李天英說道。

學術技術帶頭人儲備工程作為銀川市人才「五大工程」之一,是銀川市發現、培養、儲備高層次後備人才的重要途徑。自啟動以來,每年選拔一批45周歲以下,專業基礎紮實、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較強培養潛質的優秀青年人才納入培養工程,在3年培養周期內給予1-5萬元支持,大力支持培養人選開展科技攻關、課題研究、專著出版、學術交流等活動。截至目前,共選拔培養學術技術帶頭人1003名,撥付培養支持經費1600餘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銀川市堅持破立並舉,建立了高精尖缺人才「雙軌制」分類認定標準。針對過去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覆蓋面不夠寬、針對性和多元化的標準缺乏等問題,銀川市建立「應用型」和「學術型」的「雙軌制」人才認定目錄,更加注重人才的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等,確保銀川重點產業的高層次人才基本在保障範圍、醫療教育人才基本在服務範圍、柔性合作的院士專家人才基本在視野範圍。

校地企攜手 產學研聯動發展

今年4月,在招聘黃金期,銀川市啟動了「十萬大學生留銀川專項行動」。銀川市人民政府與本地12所高校圍繞產業人才「定點引育」計劃、建立高端人才「定期輸送」機制、搭建科研合作「定向轉化」平台等3個方面9項內容簽訂了《校地人才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其中既有「雙一流」寧夏大學,又有產業工人的「搖籃」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目前,校地雙方已形成276項合作事項,共同推動人才引育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事實上,近年來,無論是銀川市還是各縣區,從未停止過與高校的合作。比如,銀川市在銀川職業技術學院建立銀川工匠學院,搭建產教融合的橋樑,既有利於高校培養優質的產業工人,又方便在職產業工人「回爐」,提升技能素質,由「工」變「匠」。西夏區是銀川市乃至寧夏高校最為密集的區域,從2019年開始,西夏區與轄區高校建立教育發展聯盟,從科研創新、教育培訓、人才共育等多個領域開展深層次、全方位合作。3年多來,共推動131項科研成果成功轉化,建成43家技能人才實踐基地,促成469項合作項目簽約落地。

高校是人才的搖籃,加強校地企三方合作則是源頭引水、根上培土。這些年來,銀川市持續推進校企對接服務工作,積極搭建交流對接平台,拓寬交流合作渠道、豐富校企合作內容。銀川市已連續多年開展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招聘會(銀川站),此舉讓銀川市建立了常態化的校企合作溝通渠道,就企業人才需求、專業設置、實習就業等內容與高校進行深入推介和交流,精準掌握校企合作的實際需求和契合點以及校企在人才培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困難。

創建「飛地」「哨所」加速產才融合

區位不夠發達、相關產業鏈不夠完善等,導致引進來的高端人才「水土不服」,是西北內陸的銀川不可迴避的短板弱項,銀川市直面問題,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胸懷,通過打造「人才飛地」另闢蹊徑蹚出一條高端人才引育新通道。

4月26日,寧夏凱晨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飛地研發中心廣東向國科技有限公司開業,16名員工均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士生比例達60%。寧夏凱晨電氣集團副總經理田新宇介紹,該飛地研發中心將以電力電子為基礎,在新能源、5G技術、電力傳感、核心電力晶片、智能配電產品等領域開展產品研發,為安全電氣產品和電氣安全服務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還將與國內一流研究院所開展合作,進行最前沿技術的研究開發。而在企業內部,飛地研究中心人員將與總部人員雙向互動,取長補短,共同開展研究課題。

4月27日,銀川市駐北京聯絡處引才引智工作站、駐上海聯絡處引才引智工作站和駐深圳辦事處引才引智工作站正式掛牌,這意味著銀川市又多了引才引智的「前沿哨所」。三個駐外辦引才引智工作站將致力於打造銀川在外宣傳政策的新窗口、凝聚人才的新陣地、引進人才的新引擎,將充分發揮在地資源優勢,把工作站建設成為人才、項目等各類重要信息匯聚的「集散地」,服務兩地間人才合作交流和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銀川市主動走出去搭建「人才飛地」平台,圍繞重點產業人才科技項目需求精準對接、高效引進。比如,建設銀川市高質量發展智庫,建立重點產業重點項目「揭榜挂帥」制度,圍繞銀川市重點產業、重要領域、重大項目(工程)開展決策諮詢及技術服務。推行「線上研究院」「專家周末驛站」「教授假期工作站」等柔性聚才模式,深化校地合作,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簽訂合作協議,致力推進「人才飛地」建設。截至目前,銀川市累計組織實施東西部合作項目200餘項,共建合作載體50餘個,參與東西部合作的省市達到20餘個,區外人才達1700餘人,研發總投入超過30億元。(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通訊員 龔曉媛)

[ 責編:王宏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4462b7e5d7be3623166cfb3cf42e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