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聽過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有一種不幸,叫人到晚年。」
相較於青春無限的少年,以及正值壯年的中年,人在來到晚年後,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尤其對60後與70後這代人來說,年輕時秉持著「養兒防老」的觀念,以為把子女撫養長大,等自己老了以後,失去工作能力、自理能力,能夠靠著孩子們養老。
但隨著時代改變,無奈的是,60後與70後的家長們,終究從「養兒防老」活成了「養老防兒」的第一代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晚年危機」。
有一種無奈,叫「養老防兒」
自古以來,「養兒防老」都是我國的傳統觀念。
所謂「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父母含辛茹苦將子女養大,孩子天生就有幫父母養老的義務。
然而,在現代社會,傳統的孝道觀念受到衝擊,「養老防兒」替代「養兒防老」,成了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前段時間,聽親戚說我老家有位張大爺,60歲的老人被兒子趕出家門,每天吃飯都成問題。
張大爺打了一輩子工,早年和妻子離婚,獨自一人將兒子養大,還花光積蓄在縣城為兒子買了一套婚房,本以為等孩子結婚以後,能抱著孫子頤養天年,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結果兒子剛結婚一年,就跟張大爺三天兩頭鬧矛盾,最後不僅讓他捲舖蓋回到了農村老家,還揚言要「斷絕父子關係」,張大爺氣得差點背過氣,奈何手裡沒有存款又沒退休金,自己花錢買的房子,連門都進不去。
60後與70後一代人,「養兒防老」觀念深入人心,但在現實生活中,類似於張大爺的情況並非個例,「養兒防老」變成了「養老防兒」,晚年生活滿滿的都是無奈。
為什麼「養兒防老」會變成「養老防兒」?
1.年輕人「啃老」問題嚴重
根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中國目前有30%的年輕人需要「啃老」生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現象」。
理想中的「養兒防老」狀態,需要年輕人打拚掙錢,老人享受天倫之樂,但在啃老問題如此嚴重的當下,「養兒防老」無疑成了奢望。
2.親情意識淡薄
現代家庭很多年輕人是從「蜜罐」中長大的,從小養尊處優,長久處於被父母溺愛的狀態中。
而當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將父母的付出當做理所應當,即便是結婚生子以後,也會成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親情意識淡薄,一旦為父母養老成為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就會拋棄傳統的孝道觀念,將自身生活品質看得比孝敬父母更重要。
3.生活壓力過高
眾所周知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尤其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背負著房貸、車貸,本就不堪重負。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年輕人即便心存孝心,也會「有心無力」,不僅結婚買房需要掏空父母的錢包,養娃帶娃也需要父母提供幫助,「養老防兒」成了現實問題。
要想養老有保障,關鍵是抓好子女的教育
其實,之所以「養兒防老」會變為「養老防兒」,除了社會大環境因素外,關鍵還是家長沒有抓好子女的教育,一方面子女難以獨立在社會上立足,無法自食其力,另一方面沒有為孩子灌輸傳統的孝道觀念,孩子缺少孝敬父母的孝心。
因此,我們要想避免60後、70後的養老問題重演,不讓「養老防兒」發生在自己身上,一定要抓好子女的教育問題,從根源解決問題。
比如從小教孩子自食其力,讓子女懂得將來在社會上打拚,更多地要靠自己;
避免過於溺愛孩子,讓孩子能夠感恩父母的付出,有主動孝敬父母的意識;
自身做好榜樣,將自己的長輩照顧好,為子女行不言之教,明白長大後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等等。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父母還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對財產有著絕對的處置權,保證自身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度過晚年生活。
結語:
「養兒防老」還是「養老防兒」,關鍵在於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我們應該從小對子女的孝道教育重視起來,幫他們獲得在社會上自食其力的能力。
當然,如果孩子實在沒有能力為父母養老,我們也不必完全仰仗他們,現在養老可選擇的方式有很多,無論是住進養老院,還是住「老年公寓」,和同齡人抱團養老,都一樣能過得幸福快樂。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這種「養老防兒」的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