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投資人「懷疑」的項目,騰訊紅杉高瓴都在投

2023-01-07     投中網

「我也想知道它的投資邏輯是什麼。如果你知道了記得告訴我。」當我向某知名VC的投資人梁冰諮詢飛行汽車時,他如此回復了我。

2022年11月,騰訊投資了德國空中汽車公司Lilium,這是騰訊第4次為該公司注資。同月,吉利沃飛長空研製的飛行汽車「AE200」正式獲得型號合格證(TC)申請受理。這是中國首張有人駕駛載人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TC受理申請通知書。

12月,億航智能的飛行汽車EH216在西班牙阿維拉國家警察學院完成公開飛行,並將由國家警察總局在西班牙試運行。而在兩個月前,小鵬匯天的飛行汽車旅航者X2也在杜拜完成首次飛行展示。

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中,飛行汽車在一級市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關注。但當年底我向投資人諮詢相關問題時,收到的最多回復還是「懷疑」。

「噱頭很大,叫好不叫座。」「直覺告訴我不行。」一位投資人甚至認為:「(飛行汽車)可能等著被市場教育。」

不過對於飛行汽車公司而言,這些質疑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何小鵬曾說:「很多人都不相信飛行汽車可以做出來,要想說服他們,只有一個方法,真正做出來並且親眼見到。」

而現在,不論是小鵬匯天還是吉利沃飛長空,亦或是億航智能,在產品層面造出飛行汽車已經不是難事。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才能跑出商業模式?「如果只是中東土豪國家玩一玩,老美幾個州放一放」「那意義不大」。

深圳禕海恆航董事長康禕提出了另一套邏輯:「(也許)是拉品牌的科技投入。比如特斯拉搞出這個來,大幅度提升品牌科技感,間接提升3、Y這些產品的銷量。分擔下來就不虧。但是其他汽車公司做這個,大機率是虧的。」

所以問題甚至要回到起點:飛行汽車真的是個賽道嗎?

顯然,更多的投資人在等待一個確定性的回答。

超過30家機構押注14家公司

2021-2022年,是有一波飛行汽車投資潮的。

據天眼查顯示,自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11月,全國有大約14家飛行汽車研發企業獲得投資。其中小鵬匯天於2021年10月披露的A輪融資,系目前行業內最大的一筆投資。融資額度達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IDG資本、五源資本、紅杉中國、鐘鼎資本、GGV紀源資本、高瓴創投、雲鋒基金等一眾頭部機構。

除此之外,像順為資本、藍馳創投、奇績創壇、普華資本等超過30知名機構,也都紛紛入局,先後投資多家飛行汽車公司。

飛行汽車為什麼能在2021年左右開始獲得資本青睞?「政策與技術」的推動是其重要原因。

對於普通消費者(乘客)而言,所謂飛行汽車就是「會飛的汽車」。而且這也是這一概念最初提出時的構想。但從產業現狀來看,雖然有小鵬匯天旅航者X3這樣「90%的時間都在路上行駛」的產品,但行業內所指的主要還是VTOL(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一種垂直起降飛行器。再加上以電為主要動力,就是eVTOL。與其說它是一種汽車,不如說它是一種小型飛機。

眾所周知,但凡是要上天的東西,在國內都管理得非常嚴格。「考慮到城市規劃、政府用地和地理位置隱私等問題,不會隨便允許飛行器上天。」奇績創壇的投資人對我說道,「現在北京的無人機都不能隨便飛。」

但是不打緊。東邊不飛西邊飛。不是所有國家和地區對空域的管理都非常嚴格。在一些中東的沙漠城市、東南亞或者歐洲的島嶼城市,還存在飛行的巨大空間。而且過去政策不放開,不代表現在不放開;現在放開尺度小,不代表未來政策不會擴大。

2021年開始,我國關於飛行汽車的政策就逐漸鬆綁。時年2月,我國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從2021至2035年,推進城市群內部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構建城市群內部快速空中交通網絡」。2022年3月,交通運輸部、科學技術部又印發了《交通領域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其中明確提到「部署飛行汽車研發、突破飛行器與汽車融合、飛行與地面行駛自由切換等技術」,為飛行汽車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所以自2021年開始,一級市場關注飛行汽車的機構變多了。雖然在適航審定等問題上,還沒有相關規章,而且民航監管部門在如何對飛行汽車頒發設計、生產批准函和適航證明上,也無從下手。但只要有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可以和企業一起探索開發。

比如,2021年底,中國民航航空適航審定司發布《億航EH216-S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專用條件(徵求意見稿)》,億航的飛行汽車正式進入適航審定流程。又比如,民航局西南局為吉利沃飛天馭研製的AE200頒發了中國首張有人駕駛載人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TC受理申請通知書。

這些政策上的助力,推動了相關企業的發展,也讓部分投資人看到了國內產業繁榮的機會。

技術也正在走向成熟。作為一種複雜的綜合技術集成體,飛行汽車涵蓋機械、電氣、材料、自動化、導航、感知、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張揚軍認為,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與航空領域的跨界發展,使得『汽車飛起來』的技術阻礙不再是難題。飛行汽車作為未來立體交通的運載工具在技術上成為可能。」

必昂科技創始人張嶢在2022年3月接受投中網採訪時就說道,「高能量密度電池的工業級量產應用、高功重比電機的出現,這些近十年來的技術疊代,使eVTOL進入了工程創新和應用試驗階段,這是迎來資本關注的底層成熟因素。」

另外,億航智能和小鵬匯天都在公開報道中表示,旗下相關產品已在全球多個城市完成超過10000次安全試飛,這至少在技術層面證明了飛行汽車安全行駛的可行性。

政策逐步放開和技術不斷升級,讓一部分投資人相信,目前的飛行汽車就像是剛剛起步的新能源汽車一樣,「飛入尋常百姓家」必然是大勢所趨。

「是真的剛需嗎?」

但這個動人故事並非所有投資人都買帳。至少從我採訪的結果來看,持保留態度的投資人更多。

「技術和政策倒是一方面,」關注硬科技和軍工的早期投資人梁冰對我說道,「關鍵是真的有那個需求嗎?」

這一問題,對於看好飛行汽車的人而言不是一個問題。吉利汽車內部的研究人員楊洋向我說道,飛行汽車的落地場景很多。譬如大型農業園區或者礦場、水利設施機構等。「一個牧場幾十公里,這時候用飛行汽車,比無人機或者開車更好,因為視野更好。又譬如林場管理,根本沒法開車的。」

但這種說法並不能打消投資人的顧慮。「很多場景非得依靠飛行汽車去完成?有些場景的需求未必有那麼『剛』。」

另一個投資邏輯則是基於對解決交通擁堵的期待。

奇績創壇的相關投資人向我說道,「地面交通越來越擁堵,人們活動的半徑也越來越大。隨著消費能力提高,希望使用城市區域(地表附近空域)的人越來越多。」

張揚軍也持相同的看法,「傳統的修路、架橋和隧道等,不能有效解決交通的網絡流效應問題。飛行汽車將道路從地面拓展到低空可有效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飛行汽車能夠更方便快捷地實現陸空交通工具換乘,在交通便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從數據上看,這確實是一個痛點。根據《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超過1400萬人每日通勤時間在60分鐘以上,其中北京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高達30%。而且這一趨勢在一二線城市愈演愈烈,2020年北京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還只有27%。

「我對這種說法是存疑的。」關注汽車產業鏈的早期投資人施雨回復到,「一二線城市確實擁堵,但是正因為人多,不可能讓你隨便飛。在城市的邊緣可能會開通幾條線路,但主要的通勤線路很難有大量的航線開通。而且就算開通了,對於緩解交通擁堵也是杯水車薪。一個飛行汽車能坐幾個人?」

北京中泰仁和基金的投融資經理楊淞霖也對我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飛行汽車把兩個看似很好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企圖把兩個使用場景融合。但可能最後兩個場景都滿足不了。」他隨即向我打了一個比方:「就像是超大屏手機,作為pad太小,作為手機又太大。」

同樣不看好的,還有深圳禕海恆航的董事長康禕,「這個商業模式不一定通,法律法規也是空白,市場又小。」隨後,康禕提出了文首那套特斯拉才能做飛行汽車的邏輯。

不過令人尷尬的是,雖然摩根史坦利等機構堅信,特斯拉推出飛行汽車只是時間問題。但馬斯克多次對外宣稱不看好飛行汽車,他認為他旗下的「無聊」隧道公司更有可能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而且不會產生「噪音和風」,更不會「掉在你的頭上」。

所以,不論是VC還是PE都在等一個確定性:「肯定還是要等盈利模型跑通。可以是虧的,但前提是證明能夠跑起來。」

何時跑通盈利模式

那麼問題來了,飛行汽車公司到底能不能跑起來?

飛行汽車的商業模式主要分為兩種:賣產品和賣出行服務。吉利沃飛長空CTO薛松柏在2022年7月做客中國交通廣播頻道時說道,「至少短中期不是把飛機(飛行汽車)賣給每個人,家家戶戶建一個停機坪,然後想飛哪裡就飛哪裡。更多的是B to C這樣以服務形式來促進整個交通範式的改變。比如打開曹操專車預約這樣一次出行服務。」

而要讓一般乘客享受到這樣的服務,可能還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比如第一階段,讓國外的標杆企業先飛起來。2016年,美國Uber公司首次提出「城市空中交通」(UAM)概念。為飛行汽車提供了更廣闊的想像空間。而未來第一家商業化運營的空中交通公司,將極大地推動國內相關政策的落地和企業的發展。

從目前來看,第一批這樣的公司可能是傳統的航空公司。根據此前媒體披露的信息,2021年,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巴西蔚藍航空公司等都計劃向美歐等國的飛行汽車公司採購飛行器。其數量多達上百架。雖然這些交易目前還未真正落地,但未來第一大應用場景或許是從機場到市中心的幾十公里。

又比如第二階段,國內企業先在國外飛起來。要在國內飛起來,確實困難重重。國內企業可能要走一條先國外後國內的發展道路。等到國外模式跑通,國內再開始逐步應用。

目前這條路徑也正在落地,億航智能去年初宣布與日本空中交通數字平台公司AirX株式會社合作,為其提供50架EH216系列飛行器。12月,億航智能又宣布旗下的EH216將由西班牙國家警察總局在西班牙試運行。這些現象表明,先海外再國內策略,可能是未來國內飛行汽車公司主要的盈利方式。

第三階段,則是國內市場先滿足特種需求再延伸到通用需求。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通用航空系主任呂人力在《飛行汽車的現實應用該從何處破局》一文中指出,未來飛行汽車的發展將經歷體驗類應用、公益類應用和日常類應用三個階段。

所謂體驗類應用就比如景區或遊樂區運營。公益類應用包括醫療救援、消防、警務安全等。而最後的日常類應用才是居民的日常通勤。

不過等到那時,又有多少人會選擇這項服務呢?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坐一次飛行汽車到底要花多少錢?吉利沃飛長空披露的數據是,「飛行成本只為直升機的1/4。」而按照沃蘭特創始人董明向媒體預測的數據,一旦飛行汽車真正實現產業化,運營成本應該只有直升機的十五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

目前我國直升機的運營成本大約10000元/小時,如果照以上數據進行推算,未來飛行汽車每小時運營成本大約為500-2500元不等。那麼一次普通的城市空中飛行(10分鐘),成本大約是100-500元。

這個價格現在來看依然不便宜,但未來或許能夠被部分城市中產階級所接受。

不過不得不說,短期內要享受到這樣的服務還為時尚早。因為按照趙德力的說法,要真正做到「A點到B點完全不需要地面交通」還需要「20到30年時間」。薛松柏則認為,「2030年以後,將迎來飛行汽車行業的全面爆發。」而投資了小鵬匯天的五源資本陳哲則認為,「飛行汽車的話,(需要)20年。」

根據2022年1月民航局發布的《智慧民航建設路線圖》披露,要求在2035年之前,建立包括載人在內的無人駕駛航空交通運輸系統。

所以,不論是從企業還是政府部門發布的信息看,飛行汽車商業化落地至少還需要10-20年時間。

這個時間消費者當然等得起。但為20年後的事情買單,對於部分投資者而言「還是太早了些」。

(文/楊博宇 來源/投中網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梁冰、施雨、楊洋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3ee4cd31c52ab6a750d2044c05ed2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