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是這樣練成的

2024-06-12     魯中晨報

航天員進行模擬失重水槽出艙活動訓練。

中國空間站示意圖

航天員是這樣練成的

你想成為一名航天員嗎?成為航天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最近,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為大家進行了解讀。

百餘項訓練

練就「超能力」

空間站任務艱巨複雜,航天員飛行時間長達3到6個月,對其身體素質、知識技能、應急決策與處置能力、心理調適能力等都提出了極高要求。

本著「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試訓一體」的原則,我國航天員訓練系統設計了八大類、百餘項訓練科目。

這些科目包括: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心理訓練、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航天專業技術訓練(包括出艙活動技術訓練、交會對接技術訓練、空間站技術訓練、貨運飛船技術訓練、載人飛船技術訓練等)、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大型聯合演練等。

除了訓練科目,航天員還會參加人船聯試、人船站地聯試、長期載人綜合模擬驗證試驗、出艙活動水下驗證試驗等各類工程研製試驗活動,在沙漠與大海上練就超強救生能力,航天員面臨的風險,不僅僅是在太空出艙時。

航天員返回地面後,尤其是應急返回後,如果救援人員不能按時到達,就需要自主出艙。

因此航天員必須接受救生與生存訓練,具備在惡劣環境下生存的能力。

在沙漠訓練中,在地表溫度高達近75攝氏度的沙漠中,航天員要獨立生存兩天,經受大風揚沙、烈日高溫、降雨降溫等惡劣氣象條件考驗,並完成救生設備使用考核等項目。

海上救生訓練包括海上自主出艙、海上生存、海上救援船救援、直升機懸吊營救訓練等科目。

在一望無際、波濤洶湧的海面上漂流,陽光暴曬加之海水冰涼,會引發眩暈、嘔吐等生理反應。

航天員需要克服各種困難完成訓練任務,掌握救生技能,更要磨鍊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與協同配合能力。

連續72小時剝奪睡眠

訓練心理調適能力

航天飛行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航天員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負荷,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

在心理訓練中,航天員要在不足6平方米的小房間內、連續72小時睡眠剝奪的情況下,完成多項生理、認知、情緒等測試以及相關任務。

睡眠剝奪對人的認知、情緒、操作等身心狀態影響非常大,讓航天員體驗到極端情況下的身心狀態,磨礪堅決完成任務的戰鬥精神,被公認為航天員訓練中最具挑戰性的科目之一。

此外,心理訓練還包括心理放鬆、心理調適等多個科目,提升航天員心理穩定性與心理相容性,更好執行長期在軌飛行任務。

只要不退役

訓練就不會中止

載人航天飛行中,航天員要承受超重、失重、噪聲、振動、旋轉、著陸衝擊等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不同的人對航天環境的耐力和適應性個體差異很大,因此必須進行航天環境適應性選拔和訓練,這是航天員選拔訓練中最具特色的項目之一。

通過選拔,挑選出對航天環境耐力較好的候選者進入航天員隊伍,之後必須每年定期進行訓練以保持較高的耐力水平,提高適應能力。

航天員在完成一次航天飛行之後,還要繼續訓練,為參加下次飛行做好準備。

只要不退役,訓練就不會中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2283ca8008535672dfd2aa3a175c2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