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台灣各地舊稱,你知道哪幾個?其中一地名為乾隆皇帝所賜!

2022-08-22     言語者

原標題:寶島台灣各地舊稱,你知道哪幾個?其中一地名為乾隆皇帝所賜!

台灣最早的正式命名源於清朝,清代以前,台灣和澎湖均隸屬於福建省行政管轄。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後,曾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巡撫。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曾建議將福建巡撫移往台灣,但清政府並未接受,只命令福建巡撫半年駐台,半年仍駐府城(福建)。中法戰爭後,清政府認識到台灣地位的重要性,開始籌辦建省事宜。光緒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上疏請設台灣巡撫,在台灣建立獨立行省,經清政府廷議,獲得批准。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正式建立台灣省,劉銘傳為首任台灣巡撫。台灣省最早的全稱為「福建台灣省」,這是沿用新疆最早的全稱「甘肅新疆」而來。

台灣省名稱稱呼變遷

台灣省的名稱歷代有變更,漢朝和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與唐朝時稱「流求」;宋朝時稱「流求」或「琉求」;元朝時稱「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間稱「小琉球」。明朝中期以後民間對台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山」(指台灣北部)、「北港」(台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台員」,而1558年的明朝官方文書《明神宗實錄》中稱台灣為「東番」。鄭成功改稱「東都」,後鄭經改為「東寧」。 清朝更名為「台灣」,並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台灣的正式定名。

雞籠——基隆

基隆舊稱雞籠,那是因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為凱達格蘭族,雞籠"是"凱達蘭"的閩南方言譯音。格蘭的諧音近似台語之"雞籠",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雞籠,因而得名。明末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張燮著的《東西洋考》里,就有雞籠社、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等記載。1642年,荷蘭人北上攻占社寮島後,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為"北荷蘭"。光緒元年(1875年)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八芝蘭——士林

台灣省台北市士林區舊名八芝蘭,為平埔族語「溫泉」之義。在漢人尚未入墾之前,為平埔族「麻少翁社」居住地。清朝時期實施堡里制,簡化其名為「芝蘭堡」。清末時因當地讀書風氣興盛,科考人才輩出,遂改稱「士林」,有「士子如林」之涵義。

錫口——松山

台灣省台北市松山區原名「錫口」,位於台北盆地東北方,東南為丘陵地,周圍有四獸山、姆指山、筆架山等山峰綿亘;山麓有基隆河蜿蜒流過,原屬原住民平埔族遊獵捕魚的勝地,景色雄偉秀麗。「錫口」二字系閩南語發音,即平埔族人之所稱之「河流彎曲之處」。1920年日本改「錫口」為松山,並設松山庄,隸屬台北州、七星郡,台灣光復後(1946年),正式命名為松山區。

滬尾——淡水

台灣省淡水鎮舊名滬尾,位處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灣大門,公元1858年開港通商,是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亦是個充滿歷史的小鎮,而淡水則是一個總稱,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帶。一般所說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帶,含其周圍鄰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見一些局部保留舊建築趣旳屋舍,加上古董藝品店林立,更顯其古樸風味。

八里岔——八里

台灣省新北市八里區古名八里岔,源於八里窟社之譯音。八里區約有70%是丘陵山地,主要有觀音山和太平山,其餘是在北面沿海、東西淡水河沿岸部分的沖積地層,山水交合的景色相當迷人,特別是觀音山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

和尚洲——蘆洲

台灣省新北市蘆洲區,舊稱「和尚洲」,也稱「河上洲」。「和尚洲」一名,初見淡水廳志。清領時期雍正年間,大約十八世紀中葉,當時地主多將土地獻予廟宇再行租回,假藉佃農身份以減免應向政府所納稅糧,因此蘆洲的土地多由關渡一帶僧侶掌管;而僧侶舊稱和尚,所以一般人亦稱本地為「和尚厝」。又「河上」與「和尚」音相近,彼此相混合,因此又有「和尚洲」之稱。

竹塹——新竹

新竹舊稱「竹塹」,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生活居地,漢人有系統的開墾始於18世紀初期,1733年以莿竹建城,1756年淡水廳設治竹塹。因為終年多風,又有「風城」之稱,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

貓里——苗栗

苗栗,即從前之貓里社。雍正元年,北路設淡水廳;貓里隸廳治,為淡南二堡,距城五十里。後北路添設台北府,將廳治改設新竹縣;貓里隸新竹。至光緒十五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奏准台灣改設行省,中路添建一府曰台灣府;將新竹界內中港渡以下劃為苗栗,設縣於貓里街北之夢花莊(舊名黃芒埔),與台灣、彰化、雲林各縣同隸於台灣府。

通霄——吞霄

台灣省苗栗縣通霄鎮,原為吞霄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土官卓個卓霧亞生起事被擒殺於此。清設吞霄汛,有外委駐守。日本占領期間設吞霄街。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設通霄鎮。

大度山——大肚山

大肚台地,位於台中縣與台中市交界的地形,南北夾於大甲溪和大肚溪之間。大肚山是正式名稱,早期大肚山與大度山混用,在年代較早旅遊書可見得誤寫「大度山」,文獻上多數採用大肚山,其名取自巴布薩、洪雅等平埔族建立的大肚王國。

葫蘆墩——豐原

台灣省台中縣駐地豐原市,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改設台灣縣於今台中市,設巡檢司於此。連橫 《台灣通史·疆域志》 台灣縣: 「自縣治 (今台中市) 北行二十里為葫蘆墩,勢控大甲,山間之人多至此貿易,亦行軍之所必爭者。」 日本占領期間於1920年改為豐原街。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設豐原鎮,1978年升為縣轄市。

大墩——台中

台灣省台中市,古名大敦。清乾隆年間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已有「大敦」之名。光緒十三年(1887年)於此置台灣縣,後改置台中市。

鹿仔港——鹿港

台灣省彰化縣西南鹿港鎮,古稱鹿仔港。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開為商埠。日本占領期間於1897年改名鹿港。

半線——彰化

台灣省彰化縣,原稱半線社,為高山族聚居地。清高拱干《台灣府志》卷2有半線莊之名。清康熙五年(1666年),台灣鄭經將劉國軒晉右武衛,駐半線,即此。康熙末已成半線街。雍正元年(1723)於此設彰化縣。本屬諸羅縣(嘉義)北部地區,清雍正元年(1723年)於諸羅縣北半線地設彰化縣。

笨港——北港

北港,在今台灣省雲林縣西南北港溪下游北港鎮附近。清曾稱今台灣北港溪下游的北港鎮一帝為笨港。清初港口猶未淤塞,曾為台灣與大陸交通的主要港口之一。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移佳里興巡司於此。

打貓——民雄

民雄鄉舊稱「打貓」,原為平埔族洪雅族「打貓社」的所在,打貓則是漢人取閩南語近音翻譯而來。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官方認為「打貓」地名不雅,故取日語近音譯為「民雄」,在此設定「民雄莊」,劃歸台南州嘉義郡管轄。戰後初期改為台南縣嘉義區民雄鄉,1950年改為嘉義縣民雄鄉至今。

諸羅——嘉義

嘉義古稱「諸羅」,位於台灣中部偏南,背依阿里山脈,是台北至高雄的必經之地。清朝時期,林爽文起義抗清,台灣全島幾乎對起義軍望風披靡,只有諸羅軍民拚死抵抗,乾隆為嘉獎諸羅民眾的忠義,取「嘉其忠義」,賜名嘉義,於是諸羅改名為嘉義。

彌濃——美濃

美濃,位於台灣南部高雄縣,原稱「彌濃」,因本地以水為源,汲用不息,位於山明水秀之間而取名「彌」,鎮民皆務農為業而取「農」,1736年,客家墾民在此建立「彌濃莊」,自此展開了這個小鎮的歷史,1883年改名美濃迄今。

阿猴——屏東

屏東市昔稱「阿猴」,是原住民方言諧音;後來又成為平埔族阿猴社民的部落,所以也稱「猴社」、「阿猴寮」。又由於全市的地形好像一隻坐著的猴子,故稱「阿猴」,日據時期因猴字不雅而將「犬」部改為「糹」部。後來發現此地是位於高雄半屏山之東,所以按照位置來取名為「屏東」。

打狗——高雄

高雄的舊名為「打狗」(一作「打鼓」),系當地部族「竹林」之意,源自其遍植刺竹為禦敵工事。由於其發音似閩南語的「打狗」,故漢化譯稱如此。同治五年(1866)建成的英國領事館,即名「打狗英國領事館」(高雄港口北岸的鼓山上)。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高雄地區隸屬於萬年縣(州)。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統一後的清政府設鳳山(以山得名)縣治於此。日占台灣時期(1895—1945),當局因「打狗」一名不雅,故改名音近日文的「高雄」。

放索——林邊

林邊鄉地區,於正式開闢前是樹木蒼蒼的原野。故取其名為林仔邊,往昔是放索社的所在地。林邊鄉開闢於清代乾隆20年間,形成一個村落;公元1900年日據時代設林仔邊莊,莊內為林仔邊及七塊厝兩區;1920年地方制度改革,將七塊厝莊內之三西河及下廓割歸東港管轄,其餘村落改稱林邊莊;1945年本省光復,林邊莊改為林邊鄉;迄至1950年地方自治正式實施鄉長民選,因溪州地區(之南州鄉)提出分鄉要求,至1951年3月經省政府核准分為林邊鄉與南州鄉兩鄉。由於分鄉導致分散財經力量,繼之鐵路終點站出本鄉延至枋寮,使本鄉之地位大受影響。

卑南——台東

卑南,舊縣名,在台灣省台東縣西北。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改卑南廳置,1945年併入台東縣。在台東縣,最出名的就是卑南遺址,距今3000-2000年。卑南遺址發掘面積大,出土文物豐富精美,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台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的遺址之一,發現了迄今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洄瀾——花蓮

洄瀾是花蓮的舊稱,顧名思義,意即「水流迴轉的波瀾」。由於外海港灣黑潮暖流由南北上碰到突出的海岸,出現水流迴轉,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洄瀾、回瀾,後來再轉成閩南語諧音的花蓮。

噶瑪蘭——宜蘭

宜蘭舊稱「噶瑪蘭」、「葛瑪蘭」、「蛤仔蘭」、「蛤仔難」、「甲仔難」、「甲子難」等,正是「噶瑪蘭」(Kbalan)一語台灣閩南語的音譯。西班牙人占領北部之後於噶瑪蘭居住地劃定「噶瑪蘭省」(Cabarán)。

清朝領台以後,宜蘭歸諸羅縣管轄,至1723年又歸新設立的「彰化縣」,7年後再劃入同樣成立於1723年的「淡水廳」。在這段期間內,清朝政府對宜蘭地區只有名義上的管轄,並沒有真正設管治理。由於宜蘭被視為行政邊疆,常成為海盜、流寇的聚集地。為便於經營開發,在台灣府知府楊廷理多次奏請設置行政區以後,才於1810年設「噶瑪蘭廳」於噶瑪蘭廳城。1875年噶瑪蘭廢廳改縣,而以噶瑪蘭的「蘭」字,冠上「宜」字,改稱「宜蘭縣」,由新設的台北府管轄。自此以後,「噶瑪蘭」這三個字消失,而「宜蘭」則變成該縣新的專屬名稱。

歡迎留言、評論、轉發、收藏!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17bf4cf68a54ad32426c3c3fce2f6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