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話生命觀 | 寧曉紅:最後一程的溫暖

2023-04-07     學會之聲

原標題:清明話生命觀 | 寧曉紅:最後一程的溫暖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8億人,占總人口的19.8%,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1億人,占總人口的14.9%。預計到2048年前後將超越已開發國家人口老齡化的平均水平,跨入全球人口老齡化水平最高的國家行列。

在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的當下,養老善終變成剛需,「如何提高生命質量」「如何有尊嚴地離開」成為社會及家庭面臨的突出問題,對安寧療護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安寧療護是老年健康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旨在為疾病終末期患者在臨終前通過控制痛苦和不適症狀,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以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安寧療護體現的是新時代的新生命觀,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質量的提升,真正體現「我的生命我做主」。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安寧療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開展「清明話生命觀」活動,邀請五位專家開展多層次的安寧療護知識普及和生死教育,關注人生「最後一公里」,尊重生命和尊嚴。

最後一程的溫暖

從呱呱墜地的欣喜到垂垂老矣的悲傷,兩種相反的情緒成為生命線的兩個端點。每個生命都會走向死亡,這是一個沉重但又無法迴避的話題。北京協和醫院的安寧緩和醫療組陪伴無數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患者,從容地走完人生最後的旅途。

走進大眾視野

不管是影視劇還是一些醫療訪談節目,人們日常生活中會經常接觸到一個詞——臨終關懷。其實近年來,在癌症患者群體和醫生群體中,「緩和醫療」一詞被頻繁提及。

臨終關懷目前被稱為安寧療護,北京協和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寧曉紅理解為,相比臨終關懷,安寧療護這個詞能帶給患者更溫暖、更易接受、更安寧的感覺。

緩和醫療代替了姑息治療這一詞彙,因為姑息治療是不願意被人接受的,患者聽到這個詞後會覺得治療無望,所以緩和醫療這個詞是一個更溫暖的、患者更願意接受的詞。

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之間有一定的關係,一般認為,安寧療護對應「hospice care」,指對終末期患者(預期生存期≤6個月)提供的醫護照料服務及喪葬服務和逝者親屬的喪親服務(通常1年),一些國家和地區設有安寧療護保險可支付服務;而緩和醫療對應「palliative care」,泛指包含安寧療護在內的、全程的緩和醫療服務。美國採用安寧緩和醫療(hospice palliative care,HPC)表述整個服務過程。

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2002年將緩和醫療描述為面臨危及生命的疾病時,通過解決早期識別、正確評估和處理疼痛及不適等軀體、社會心理和靈性問題,預防並減輕痛苦,提高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

2019年,國際安寧緩和醫療協會進一步完善了WHO關於緩和醫療的定義,將緩和醫療定義為針對那些因嚴重疾病而遭受健康相關重大痛苦的所有年齡段的患者,尤其是接近生命末期的患者(通常患者可能在1~2年內離世)所進行的積極的全人醫護照料。

全人的意思是不只照護患者的肉體,還需要照護到患者的精神、心理等各個層面。目的在於提高患者及其親友和照護者的生活質量,更強調針對患者的痛苦體驗,而非針對患者的診斷和預後。

延緩死亡不是安寧緩和醫療的唯一目的,但安寧緩和醫療不會加速患者的死亡。提升生活質量及靈性平安,讓患者有尊嚴地活到最後,這是與安樂死最大的區別。

託付自己的蘇大爺

寧曉紅說:「我們希望每一次告別都是從容的、做好準備的。倉促離去總是令人遺憾的。」

寧曉紅講述了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患者家屬蘇大爺的故事。2020年末,73歲的蘇大爺在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寧曉紅的診室握著她的手說:「寧大夫,我今天來一共要辦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感謝您,感謝您這些年對我們老兩口的幫助。第二件事是把我自己交給您。」話說到最後,蘇大爺忍不住哽咽。沒有人會想到,這位來診室「道謝」的蘇大爺,其實剛剛送走了自己的老伴兒。

原來蘇大爺的老伴兒在2017年4月肺癌復發,腫瘤迅速轉移到全身各處。病情已至晚期,不能進行化療,基因檢測也沒有找到靶點。當時唯一的治療方式就是「盲吃」靶向藥。但靶向藥治療每個月數萬元的費用,對於蘇大爺一家來說是十分沉重的經濟負擔。最後,蘇大爺找到了寧曉紅,希望她指導老伴兒走完最後一段路。

聽蘇大爺說明來意後,寧曉紅沒有直接給出建議,她先了解了蘇大爺和老伴兒的需求。「腫瘤科大夫說,想活下去只能吃藥。但經濟負擔確實重,而且老伴兒吃完藥肚子疼。」了解蘇大爺老伴兒的病情,寧曉紅認為肚子疼應該是藥物的副作用。斟酌之下,她認為蘇大爺老伴兒的用藥可以酌情減量。

在寧曉紅的幫助下,蘇大爺和老伴兒又一起生活了三年多。「她走得很平靜。」蘇大爺說。三年多的時間裡,蘇大爺每隔兩三個月都會到醫院向寧曉紅諮詢治療方案,但更多的時間,蘇大爺和寧曉紅只是聊聊生活、談談心。為了關照病人和家屬的情緒,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的志願者團隊還與蘇大爺建立了微信聯繫。當有需要的時候,志願者會到患者家中陪伴,調節他們的情緒。

蘇大爺這次到醫院來就是為了將老伴兒離世的消息告訴寧曉紅。「她太累了,也該歇歇了。這意料之外的三年多,我已經太感恩了。」蘇大爺說得很平靜,寧曉紅聽後卻眼眶濕潤。

蘇大爺如今也上了年紀,料理完老伴兒的身後事,今後的日子他想好好照顧照顧自己。就這個問題,他跟寧曉紅聊了許久,鄭重地把自己「託付」給了寧曉紅。

寧曉紅對蘇大爺的狀態感到欣慰,蘇大爺沒有沉浸在愛人離世的哀傷之中,而是以積極的狀態面對以後的生活。這是醫務人員在安寧緩和醫療的過程中,最希望看到的「生死兩相安」的結果。

蘇大爺和老伴兒的故事展現出安寧緩和醫療帶來的好結局。對於普羅大眾同樣應該注意的是,臨終時光作為生命的一部分,往往容易被忽視。「當前人們對死亡的認知導致臨終治療不足和治療過度,忽視患者尊嚴,增加患者痛苦,並造成醫療資源利用不當。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進行社會再平衡,以重塑我們與死亡的關係。」

急需設立專門學科

目前,中國的絕對死亡人數每年將近1000萬,但具備比較專業的臨終照顧能力的人群卻非常少,可以說是高需求低供給,這種現狀令人非常擔憂。

據WHO相關數據和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4000萬人需要緩和醫療的幫助,而只有14%的人得到了相關的照顧。大部分人在這方面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

寧曉紅說,疾病終末期照顧目前面臨專業人才匱乏的巨大難題,急需將安寧緩和醫療設立為專門學科,促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前很多醫務人員對於安寧緩和醫療的認識仍存在不足。以評估為基礎,通過規範的評估來認識患者安寧療護方面的需求,有助於醫務人員及時識別需要安寧緩和醫療服務的患者,有助於針對評估所發現的問題,及時開展干預或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回顧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組的發展歷程,寧曉紅最深的體會是,安寧緩和醫療需要全院所有科室齊頭並進地重視和發展。她認為只有這樣,安寧緩和醫療才能夠極大地緩解患者的痛苦,讓患者家屬正視死亡,促進醫療資源合理應用,減輕醫院中因死亡事件引發的緊張關係,促進和諧的醫患關係。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和實踐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實施。

綜合整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17a4509e484797ff5d12d2794b99b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