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代皇帝制度的利與弊

2021-12-23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淺談中國古代皇帝制度的利與弊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皇帝是天下之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甚至能夠左右人的生死。自秦始皇開始使用「皇帝」的稱號,並建立相應的皇帝制度後,歷代王朝基本延續此制度,並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完善發展。可以說皇帝制度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皇帝這一稱號也延續了兩千多年。中國古代的皇帝制度對當時的整個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皇帝制度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皇帝」的稱號來源於上古傳說的三皇五帝,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於是取其中「皇帝」二字來作為空前統一的郡縣制王朝最高政治首腦的專用稱號,隨後建立了皇權專制的政治體制。

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皇帝制度就是一切以皇帝為中心,皇帝一人獨治天下,全國範圍內的土地、資源、人民、財富都歸皇帝所有,他還是國家政治事務決定的唯一最高決策者。

總的來說,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整個天下都屬於皇帝一人所有,他直接控制和指揮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根據以往學者對古代皇帝制度的研究,發現它主要有三個基本特徵:皇帝獨尊、皇權至上和皇位世襲,其本質是君主專制。

皇帝制度經過三個主要時期,分別是完善期、發展期和成熟期。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皇帝制度從初創到逐步完善的重要時期,秦漢時期的皇帝制度還借鑑了五行相剋的學說和儒家的君權神授學說,這也成為了之後新王朝取代舊王朝的理論依據,同時給君權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將皇權與神權相結合,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理論體系得到完善。

宋元時期是皇帝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時期,皇權不斷得到強化,君主專制進入到一個小高潮階段。明清時期,尤其是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且設立內閣,清朝則設立軍機處,標誌著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隨後開始走向消亡。從皇帝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它本身也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同時對國家的治理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皇帝制度的有利點

在穩定政局方面,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皇帝制度是以皇帝為核心、以官僚機構為主軸的政治結構,它是在中國社會內部民族眾多、社會發展不平衡、經濟分散性的情況下,通過實現國家統一而形成的,是以官僚取代世襲的貴族制度而實現的。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是重中之重,他能夠在其中起到調節作用,保證社會正常運行。在皇帝制度的影響下,整個國家都處於中央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中,強大的專制體制使得國家能夠統一,社會能夠平穩發展。

從經濟文化方面來看,正是在以皇帝制度為突出標誌的封建大一統社會中,中華民族才創造出了高度的農業文明,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以至於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他們利用政治權利和法律的手段來打壓商人和封建地主與地方勢力,在一定程度上給自耕農提供了相對寬鬆的經濟環境,使得自耕農經濟不斷發展。在這種特殊的政治體制下,中國古代的封建經濟才得以達到很高的水平。

皇帝制度簡單來說就是皇族的特權,由此能夠將權力集中在一小部分人的手中,這一部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力來調配資源、穩定局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權力的爭奪。

封建社會時期的統治者往往控制著軍隊,這使得統治者能夠保證國家的領土完整,維繫大一統國家的正常穩定發展。中國能夠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國家,封建制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皇帝制度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皇帝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問題。由於皇帝制度決定皇帝獨尊,這便意味著天下沒有平等可言,普通的百姓都是受壓迫的階層。再者,皇帝制度所圍繞的仍然是以人為主體,在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後,大部分的皇帝都沉浸在帝王的美夢中,使得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的暴君。由於皇權不受到制約與限制,導致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濫用權力的皇帝,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野心不斷膨脹,他不斷徵發徭役,大興土木,在社會矛盾激化的過程中仍然採用嚴刑峻法來鎮壓人民的反抗,結果秦朝歷經二世便走向滅亡。

古代帝王的私心都比較重,他們只可能死在龍椅上,不會主動退位給任何人。中國古代有很多長壽的皇帝,他們老年時期做出了無數的荒唐事情,即便如此也沒有退位,而是繼續利用手中的權力肆意妄為。即便是漢武帝這樣的雄主,最終也因晚年的荒唐行為而被抹黑。還有武周朝的武則天,晚年寵幸面首,使得朝局動盪不安。清朝的康熙皇帝,晚年也因為立皇儲之事猶豫不決,最終引發「九子奪嫡」,朝廷被攪得天翻地覆。

權力始終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他們在掌握權力後始終不願意放棄,於是才出現古代眾多皇帝晚年的荒唐事情,這也是皇帝制度的局限性。權力始終無法填補一個人的內心的慾望,皇帝也是如此。他們想將這種權力一直傳接下去,讓自己的子孫都能夠成為天下的主人,這就是皇帝制度中的皇位世襲。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是賢明的,每個王朝難免會出現比較弱小或昏庸無能的皇帝,這種情況很容易出現皇權旁落的現象。

當皇權落入野心家的手中,國家往往會陷入巨大的災難之中。歷史上的宦官專政和外戚干政便是最好的說明,如西漢的王莽篡漢、東漢的十常侍作亂、唐末的宦官和外戚專權、明朝的宦官專政等。

小結

存在了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一定程度上維繫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持續發展,同時也造就了封建社會時期的黑暗一面。我們不能直接否定它存在的意義,既然能夠延續發展兩千多年,必定有其存在的意義。封建社會時期的很多制度都是如此,它可能有無數的弊端,但始終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在交通、通訊等條件落後的古代,強權可能是維繫王朝發展的重要因素,否則偌大的國家將很難治理。

中華文化便是如此,它能夠發展上千年不曾斷絕,說明其生命力非常頑強,但並不意味著其中都是精華。對待傳統事物,我們必須要去其糟粕,並且要通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既不能全篇否定,也不能完全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