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又雙叒更新了,飛鳥元素到處可見,論精神浪漫我只服古蜀人

2022-08-20     浩然文史

原標題:三星堆又雙叒更新了,飛鳥元素到處可見,論精神浪漫我只服古蜀人

三星堆又雙叒更新了,飛鳥元素到處可見,論精神浪漫我只服古蜀人

三星堆神獸又雙叒上新了!自從1931年四川省廣漢三星堆遺址被發現以來,幾十年間考古工作人員不斷對其進行發掘,正一步一步地揭開一個與中原夏商王朝平行發展又不乏聯繫的另一個古代文明中心的神秘面紗——魚鳧王建立的古蜀國(距今大約3000多年前)。而每一次的發掘就像開盲盒一樣,使人充滿興奮與期待,不到最後一刻永遠不知道它還能帶給你什麼驚喜!

古蜀的各種祭祀物上,經常可以見到飛鳥的形象。最近,考古工作人員在三星堆8號坑的發掘工作中驚喜地發現了一件造型精美的羽翼鏤空青銅鳥。同時,考古人員在清理一件銅尊器蓋時,在蓋器頂部發現了一個「四翼小神獸」也帶有翅膀的元素。這些精美文物展現出的古蜀人驚人的創造力,引發了人們對飛鳥與古蜀國關係的思考:為什麼古蜀人對飛鳥如此情有獨鍾?

一、古蜀人為什麼崇拜飛鳥?

古蜀是一個多崇拜的族群,諸如巨石、神樹、太陽、鳥等等,都是古蜀人超自然崇拜的對象。其中,飛鳥崇拜是古蜀動物崇拜中最常見的一種。在之前的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在三星堆遺址發現過大量的「鳥頭勺把」、刻有鳥紋飾的黃金權杖、用鳥裝飾的大型青銅神樹等等,眾多出土的鳥飾文物都在向我們昭示著飛鳥與古蜀國那非同尋常的關係。

古蜀時期,成都平原氣候濕潤、土地肥沃,絕佳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出了發達的農耕文明,而發達的農耕文明又使古蜀人對有限的生命產生了無盡的嚮往,人們想要向外探求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但蜀地多山環繞,環境閉塞,李白的《蜀道難》不就感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嘛!崎嶇陡峭的山路阻礙了人們向古蜀國之外的夏商中原文明探索的腳步,加上古蜀時期四川盆地多發洪水,人們就注意到了鳥類不僅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而且能輕鬆躲避洪水等自然災害,於是就期望通過祭祀的方法獲得飛鳥越高山、自由任飛翔的能力。而且人們認為鳥翱翔於天地間,擁有溝通神靈的功能,所以製作了大量擁有飛鳥的身體部位或者象徵飛翔功能的紋飾的青銅器,希望自己的願望能通過飛鳥告知天神,這是古蜀人表達自己對大自然敬畏和對生命尊重的一種方式。

不僅如此,古蜀歷史上幾代帝王與鳥的關係都十分密切,這在他們的氏族名稱以及仙化傳說中有明顯的表現,如鳥鳧、杜宇和柏灌。杜宇氏魂化為杜鵑,號稱「望帝」。柏灌氏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魚鳧」是一種善於捕魚的水鳥,其得名與蜀族開始訓化鳥類和捕魚有關。所以,古蜀人對鳥的崇拜,不僅是將對超自然能力的期望寄託於此,還有鳥是先輩化身的祖先崇拜的意思。

二、飛鳥與太陽神的關係

「日出扶桑,日落若木」,光明在人們心中是一種信仰般的存在,太陽崇拜存在於各個古代文明中,古蜀國也不例外,古蜀人對飛鳥的崇拜常常和對太陽的崇拜聯繫在一起。2001年成都金沙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再一次向世人展現了古蜀人的智慧與魅力。太陽神鳥金飾中間的螺旋為太陽圖騰,它向四周散射著十二道光芒。根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中間的太陽圖騰象徵著光明生命與永恆,十二道光芒則象徵著自然運轉的規律。外圍的四隻神鳥圍著太陽周而復始地飛翔,動感十足,給人十分炫目的視覺衝擊。而太陽神鳥金飾上的圖案和《山海經》中「金烏負日」的故事不謀而合。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意思是說:遠古時期,在大荒漠的一個山谷中有一棵巨大的扶桑樹,經過的鳥兒在上面休息。只見一隻大鳥背負著太陽回到山谷並落在樹上,另一隻鳥兒就馬上飛過去準備上升。鳥兒們輪流飛落、升起,於是就有了人間的白天和黑夜。

古蜀人視鳥為太陽的使者,是人與神溝通的媒介,鳥將光明送往人間,這表達著人們希望生命奔赴光明的美好寓意。將鳥崇拜與太陽崇拜結合在一起,是古蜀人美好的想像與現實交織的體現,背後展現的是古蜀人對神靈的虔誠信仰和渴望神秘力量的精神世界。

三、飛鳥代表神化國家權力的象徵

原始社會的人們,缺乏對自然事物的認知與理解,將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歸於神的旨意,因此統治者也慣於借用神權來維繫王權。魚鳧古蜀國作為一個極度神權化的國家,統治者的意志代表著神的意志,權力和財富可以通過宗教祭祀活動借用神的名義獲得,古蜀人對宗教的虔誠和狂熱使得他們心甘情願地拜倒在神壇之下,並奉獻自己的一切。

在古蜀人的心中,鳥具有連接天地與神靈溝通的能力,所以人們習慣將鳥與人的特徵相結合,製作出帶有「亦人」、「亦鳥」、「亦神」特徵的「人面鳥身」的「羽人」形象青銅器。最好的例子便是三星堆遺址出土的一株帶有「人面鳥」的青銅樹。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青銅神樹實際上是「建木」,即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種神樹,《淮南子·地形訓》中有載,「建都在都廣,眾帝自上下」,這裡的「上下」意為「上天還下」,而帝王上天還下憑藉的正是這棵神樹,當到達天界之後,青銅神樹上的鳥自然就起到了與神溝通的作用。古蜀國的帝王為了達到神化自己的形象、神化王權的目的,就極有可能按照自己的形象製作「人面鳥」,從而告誡自己的臣民,帝王本人就是連接天地的神,王權莊嚴神聖不可侵犯,百姓要臣服自己才能獲得神的庇佑,這裡其實體現的就是一種「君權神授」的思想。

文史君說

古老的文明,神秘的國度,人類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新發現的三星堆文物不僅進一步刻畫出了古蜀國人們的生活圖景,還將極具西南地域特色的人文氣息展現在大眾面前。隨著羽翼鏤空青銅鳥和帶著翅膀的四足小神獸等文物的陸續出土,人們對古蜀人飛鳥崇拜、太陽崇拜等的精神世界更加嚮往。古蜀文化的發掘不斷豐富與發展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百花園,一次又一次驚艷世界!

參考文獻

趙深艷:《古蜀神仙文化的美學詮釋——以三星堆青銅器物為視角的考察》,

2012年,蘇州大學碩士論文。

梁娟:《從古蜀神話看古蜀人的原始信仰》,2013年,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孫華、黎婉欣:《中國上古太陽鳥神話的起源與發展——從古蜀文化太陽崇拜相關文物說起》,《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南風知我意)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0b4297b9d5d527c33f011a60318f3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