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歷史才有現在,唯遺產才知興衰。」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就算是從我們比較熟悉的封建王朝開始計算,那麼距今也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想要了解更多古代歷史有一定的難度,而專家們還原古代文化一般是以書籍為主,文物為輔。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文物更像一種證據,它從古代流傳至今,見證了朝代更迭,所以不論是從收藏還是從研究方面來說,它都具有極高的價值。但如果不了解文物的話就很可能將之作為廢品處理,比如今天我們故事要說的《上虞帖》,就幾次面臨著進垃圾桶的危險。 事情得從1972年說起,某天晚上,博物館領導安排員工萬育仁留下來清理一下垃圾,在清理垃圾的過程中,萬育仁在一堆廢紙里看到一張泛黃的紙張,出於職業本能,萬育仁撿起來仔細看了一下,才發現上面的內容是王羲之的《上虞帖》。 所謂《上虞帖》其實又叫做《夜來腹痛帖》,再通俗一點就是「請假條」,開頭內容是:「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主要內容說的是王羲之原來跟朋友約好一起相聚,但快要出門的時候突然感到肚子疼痛難忍,實在沒有辦法赴約,感到非常遺憾抱歉,所以特意寫了一張「請假條」。 這張請假條共有58個字,雖然對後世而言,其中的內容沒有什麼太大的文學價值,但王羲之是誰?那可是古今著名的書法家,說他一字值千金都不算誇張,更別說是一張58字的《上虞帖》了。雖然不是王羲之真筆所書,但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和觀賞價值,而且上面還有宋朝皇帝的印章,可見他們對這幅《上虞帖》的欣賞價值還是認可的,於是經過一番波折之後,《上虞帖》終於得以正身,成為了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