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沒想到這次會生這麼快,我自己也被嚇到了。」
前幾天,媒體報道了廣州的一例急產,早晨6點半,孕35周的蔡女士忽然感到下腹隱隱作痛,但因為睡得迷迷糊糊,所以並未在意。
可僅僅半個多小時後,蔡女士察覺到腹痛變得規律起來,有過生育經歷的她忽然想到,自己可能是要生了。
於是蔡女士趕緊起床洗漱,收拾好東西後,由丈夫陪同緊急趕往醫院。
但此時是上午8點多,正值早高峰,計程車走走停停,蔡女士坐在後排腹痛難忍,羊水已經破了。
「大概9點十幾分的時候,我感覺下面嘩啦有個東西要出來了。」
蔡女士低頭一看,寶寶的頭部已經娩出,迫不及待要與爸爸媽媽見面了。
這時一旁的丈夫緊急撥打了120電話,但電話剛打完還沒10分鐘,蔡女士已經把寶寶生下來了。
9點35分,一行人終於到達醫院,由於寶寶35周+6分娩,屬於早產兒,所以被送往新生兒科觀察治療,蔡女士經急診搶救後生命體徵也逐漸平穩,所幸有驚無險。
都說女人生孩子,就像是在鬼門關前走一遭,但與蔡女士的經歷類似,有人分娩卻奇快無比,簡單地就像在「卸貨」。
2021年浙江金華也有位寶媽,本打算站在醫院外馬路上等待醫護人員,結果從下車到把寶寶生出來,總共用時不到1分鐘,稍微「蹲了一下馬步」,寶寶就出來了。
對此曾有網友表示羨慕,覺得自己生娃痛的死去活來,人家生娃卻簡單到了極致,差距太大了。
但實際上,「欲速則不達」,其實急產並非好事,無論是對媽媽,還是對寶寶來說,都隱藏著著巨大的危險。
急產,顧名思義關鍵在於一個「急」字。
從醫學上來說,一般初產婦的分娩時間在13-16個小時之間,經產婦整個產程大約會持續6.5-7.5個小時。
如果產婦分娩時間小於3個小時的話,就會被認定為急產。
與難產相同,急產也屬於分娩異常的一種,發生機率大約為3%,將漫長的產程壓縮在短時間內進行,不僅會為準媽媽帶來巨大的疼痛,還會對準媽媽自身和胎兒都帶來危險。
對產婦而言,過於強勁有力的宮縮,就等同用強力逼迫胎兒衝出狹窄的產道,很容易對產婦的宮頸、產道以及會陰造成撕裂。
而且,由於急產時子宮會在短時間內過度收縮,使宮腔內壓力增高、收縮乏力,進一步增加了產後大出血的風險。
尤其急產往往令人猝不及防,來不及趕往醫院,缺乏好的分娩環境,可能是在電梯里、馬路邊,乃至於計程車上,生產環境複雜,也會加大產婦細菌感染的機率。
而對胎兒來說,急產時,因為產道擴充不充分,胎兒很容易受到強烈、持續的擠壓,子宮劇烈收縮還會阻斷子宮胎盤血液循環,導致胎兒宮內缺氧,情況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新生兒窒息或者死亡。
此外,因為產婦急產時分娩姿勢千奇百怪,還容易造成胎兒挫傷、骨折,乃至於感染的情況。
因此,生得快並不代表生得順利,那些發生急產並且順利分娩的寶媽,無一例外都是幸運兒,可遇而不可求。
一般來說,有過分娩經歷的經產婦,或者是缺乏孕產知識,對分娩徵兆不夠重視的准媽媽,更容易發生急產。
如果出現有規律的宮縮並伴隨腰酸、墜脹感,甚至已經破水了,很可能就是即將要生產了,需要及時就醫。
萬一真的發生意外,出現急產的話,我們也不要慌,第一時間做好應急準備。
首先是看時間,如果情況比較緊迫,趕不到醫院的話,不如選擇在家裡分娩,並且立即撥打急救電話,請求醫生進行遠程協助。
其次,要讓產婦躺在床上,墊好毛毯,防止胎兒出生後發生跌落危險,或者被挫傷。
當胎兒頭部開始露出時,要用手輕輕下壓胎頭,使胎頭緩慢下降,幫其肩膀先行娩出。
等到分娩結束後,立即用乾淨的毛巾擦拭並包裹孩子,及時清理口鼻,輕拍背部使寶寶順暢呼吸,注意保暖。
需要注意的是,產婦或者家屬不要自行將臍帶剪斷,應該等待醫生到達後,進行更專業的處理。
最後,即便已經在家裡順利分娩,也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防止感染,保證寶媽和胎兒的安全。
老苗結語:
孩子生得太慢或太快都不是好事,都容易對寶媽和胎兒造成危險。
如果准媽媽擔心自身有急產風險,不妨提前住院待產,既可以得到更周到的照顧,萬一真出現意外情況,也能及時處理。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寶媽出現急產的情況嗎?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