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動」煙台·聚焦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黃渤海新區:向高向新立潮頭

2023-08-29     大小新聞

原標題:綠「動」煙台·聚焦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黃渤海新區:向高向新立潮頭

核心提示

近幾年來,累計開復工產業項目273個、總投資2759億元,196個產業項目竣工投產;142個項目入選省重點,219個項目入選市重點,實施千萬元以上技改項目235個、完成投資超過1000億元。

先進結構材料、生物醫藥兩大產業集群入選全國首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超過40%。

全區獲批國家大中小融通型雙創特色載體、國家火炬先進聚合物特色產業基地。17家企業獲評國家、省以上科技獎項,位列全市第一。

謀劃打造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實施「科創平台六大體系」,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煙台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院等46個高能級科創平台落地建設。

把企業群體培育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做大企業基數,全區「四上」企業達到1187家,占全市16.5%;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40家、占全市1/4,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000家、占全市超1/3,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等極點尖峰企業數量達到234家,在2021年全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先進縣(區、市)綜合評價中位列第二。

圍繞新材料、新光電、新醫藥,每年啟動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攻關項目,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到2025年,累計承擔各級科技項目300項以上,在優勢產業領域逐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零部件的自主可控。

累計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1個、國家綠色工廠8家、國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家、國家綠色設計產品2個,數量均為全省領先。萬華化學、正海磁材、恆遠智能等60多家企業獲評國家、省、市級智能化綠色化示範標杆項目。

黃渤交匯,海納百川,城聚繁華。

作為山東四個省級新區之一,煙台黃渤海新區疊加國家級開發區、自貿試驗區、中韓產業園、綜合保稅區等國家級戰略,發展優勢得天獨厚,發展動能持續強勁。

尤其是近年來,聚焦「綠色低碳」,黃渤海新區推動產業結構向「新」而行,科技創新向「高」攀登,能源應用向「綠」轉變,開創出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目前,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台階,規上工業總產值跨越3000億元大關,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86.4%,「四上」企業達到1187家,對煙台經濟增長起到了「第一動力源」和「壓艙石」作用。

培育集群 轉換動能

崛起更具帶動力的先進位造高地

製造業始終是黃渤海新區的立足之本、強區之基。新區狠抓集群培育、載體升級、動能轉換,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崛起更具帶動力的先進位造高地。

系統謀劃產業發展方向。黃渤海新區著力構建起完整的產業生態,五大主導產業產值突破2430億元,占比達到80%,產業集聚度、首位度進一步提升。其中,先進結構材料、生物醫藥兩大產業集群入選全國首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超過40%。

全力推動重點項目建設。近幾年來,累計開復工產業項目273個、總投資2759億元,196個產業項目竣工投產;142個項目入選省重點,219個項目入選市重點,實施千萬元以上技改項目235個、完成投資超過1000億元。東嶽新能源汽車、萬華乙烯二期、SK精細化工等一大批具有引領性的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建設,高質量投資增量帶動發展、貢獻發展的作用不斷釋放。

堅定不移以質量為核心,著力在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上下功夫。今年,黃渤海新區突出生態打造、集群發展,全力突破先進位造業、全力突破現代服務業、全力突破工商融合發展,加快崛起更具帶動力的先進位造高地。

先進位造業重點突破三個方向:狠抓主導產業蝶變升級,持續深耕細作五大主導產業和16條細分產業鏈條,抓實企業服務專員和骨幹企業倍增計劃,加快培植一批生產主導型的鏈主企業。其中,高端化工新材料,加快推進乙烯二期、泰和高特纖維等重大項目,全力支持萬華、泰和、萬潤等新上項目,崛起世界級產業集群;汽車及新能源產業,圍繞東嶽新能源整車製造基地項目,加大新能源賽道電池、電驅、電控等配套企業招引,做強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雙擎驅動」;消費電子產業,支持富士康科技園轉型升級,引導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推進數字化轉型、實現綠色化提升。狠抓新興產業裂變擴張,集中資源打造「專精特新」園區,全面推進空天海裝備智造城、光電傳感等兩批20個專精特新產業園建設;籌建綠色製造產業聯盟,推動東德氫能核心裝備產業園、冰輪低碳分布式能源示範園區等新項目。狠抓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突破8K超高清、半導體、氫能、冷能,高效推進8K+元宇宙遊藝創新城區等,培育一批新的百億級、千億級產業集群。

上汽通用東嶽基地生產線

現代服務業堅持以供給創造需求、以需求優化供給,實現供需雙側相得益彰、協同發展。其中,優化生活性服務業供給,向高品質精細化多樣化升級,大力發展商貿服務、休閒旅遊、家庭服務、文化創意等高端服務業態,統籌會展、文旅與商貿服務等業態融合;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集約化和價值鏈高端環節延伸,依託製造業優勢,培育壯大研發設計、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節能環保服務、生產性金融服務等。

工商融合發展堅持以工強區、以商富民,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工業化和信息化、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科技創新和產業培育融合發展、互促共進,實現兩化融合、工商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質量,不斷催生新經濟新業態。

創新引領 科教強區

崛起更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牢牢把握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黃渤海新區以「兩區兩廊」科創布局為統領,以「優化創新生態、賦能產業升級」為目標,聚焦技術研發、項目轉化、企業孵化、產業育成「四個關鍵領域」,全力推進科創平台「六大體系」,推動全區發展向「創新引領」邁進。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全區獲批國家大中小融通型雙創特色載體、國家火炬先進聚合物特色產業基地。17家企業獲評國家、省以上科技獎項,位列全市第一。謀劃打造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實施「科創平台六大體系」,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煙台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院等46個高能級科創平台落地建設。在上海、深圳、西安布局科創離岸雙向孵化基地,建成開創網際網路產業園等3家國家級孵化器。市級以上企業研發平台總數達到379個。

突出企業群體培育。把企業群體培育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做大企業基數,全區「四上」企業達到1187家,占全市16.5%;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40家、占全市1/4,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000家、占全市超1/3,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等極點尖峰企業數量達到234家,在2021年全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先進縣(區、市)綜合評價中位列第二。

今年,黃渤海新區突出創新引領、科教強區,重點實施五大工程,加快崛起更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深入實施科創平台策源工程。以八角灣科教創新區、黃石灣海洋經濟區、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環東島國際科教走廊「兩區兩廊」為載體,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機構,集中打造一批創新創業載體,到2025年省級以上創新中心達到10家、市級以上企業研發平台達到500家。建成啟用煙台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打造面向山東、輻射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創新示範基地。

深入實施核心技術突破工程。推行「揭榜挂帥」,定期發布企業技術需求、院所技術攻關「兩張清單」,構建「企業出題、院所答題」快速響應機制。支持關鍵共性技術聯合創新,探索科研平台與企業人員「混編」模式,謀劃打造3-5個創新聯合體。圍繞新材料、新光電、新醫藥,每年啟動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攻關項目,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到2025年,累計承擔各級科技項目300項以上,在優勢產業領域逐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零部件的自主可控。

深入實施創新孵化加速工程。依託煙台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煙台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院等重大平台,構建樓上研發、樓下轉化的創新創業綜合體,推動科技成果沿途轉化,打破「從0到1再到10」的時間壁壘,快速進入市場。用好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煙台)、力合(煙台)創新中心等轉化機構,幫助創業者創立企業,形成「科研—轉化—產業」的全鏈條企業培育模式。到2025年,轉化科研成果100項以上。

深入實施孵化載體升級工程。大力推廣「區外孵化、區內轉化」模式,做強做大上海、大灣區、西安科創離岸雙向孵化基地,到2025年區內落地項目不少於100個。結合「三閒」處置、城市更新,大力盤活老舊廠房,探索建立「產業保障房」體系,建設布局一批公地型科技園區,集中孵化「瞪羚型」中小企業,到2025年新增孵化企業不少於500家。

深入實施菁英人才集聚工程。加快建設八角灣人才聚集區,做強業達國際人才集團,建立人才「直通車」機制,最大限度推進「免申即享」「超前服務」,廣泛集聚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以及各類青年人才,到2025年集聚博士及以上人才800人以上、研究生3000人以上、本專科生30000人以上,全區省級以上領軍人才突破300名。

節能降耗 集約節約

探索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新模式

一座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秘訣,核心在於找到經濟與低碳的共贏。

馳騁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賽道上,黃渤海新區已經躋身「優等生」行列:累計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1個、國家綠色工廠8家、國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家、國家綠色設計產品2個,數量均為全省領先。萬華化學、正海磁材、恆遠智能等60多家企業獲評國家、省、市級智能化綠色化示範標杆項目。

持續提升清潔能源占比。去年新增備案分布式光伏項目213個,容量達6.9萬千瓦,全區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15.8萬千瓦。其中,風電項目2個,生物質發電項目備案2個、併網2個。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通過「環境執法+新裝備」,充分發揮大氣走航監測車、雷射雷達掃描監測儀等新裝備支撐作用,快速溯源污染源頭,精準分析區域環境質量狀況。通過「環境執法+第三方」,推行環保管家、環境醫院等治理模式,為企業環保問題「把脈問診」,對環保「疑難雜症」進行「開方醫治」。通過「環境執法+非現場」,設置廢氣、廢水在線監控點位160個。

突出綠色低碳、集約節約,黃渤海新區將積極探索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大力推行綠色清潔生產。全區建立能源資源配置利用「四個一」推進機制,健全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實行能效水平達標銷號,促進新建項目規範建設、存量項目提標改造。完善生態環保信用監管機制,開展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推動企業依法披露環境信息。加快綠色製造體系構建,引進建設工業網際網路節能降耗大數據分中心,系統推進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能量梯次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到2025年建成市級及以上綠色工廠40家。

積極推進雙碳管理示範。瞄準實現「雙碳」目標,探索推進碳管理體系建設,提升企業雙碳意識,引導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發展新能源交通,加快車用液化天然氣加氣站、充電樁、加氫站布局,在一定範圍內實現通勤、環衛、特種作業車輛的綠色出行,為城市綠色低碳和氫能產業發展探索路徑。推廣綠色低碳新產品,支持萬華聚氨酯路面材料、中節能萬潤沸石材料、東德氫能核心裝備等產品拓展市場,推廣冰輪環保等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探索在電力、化工等重點行業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範。

YMG全媒體記者 童佳怡 通訊員 郭傳義 姜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ee062de8ce2cd32690bb972e623eb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