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命理學」的發展脈絡 從《郭氏元經》說起

2022-04-10   西風獨醉

原標題:古代「命理學」的發展脈絡 從《郭氏元經》說起

前一篇文章我跟大家介紹了《郭氏元經》這本書。該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很高,但卻鮮有人知,主要是因為目前的命理學著作中幾乎沒有人提及它的存在。但是,我仍然不得不說,《郭氏元經》對命理學的貢獻也是很大的。

首先,《郭氏元經》中記載了「三命」的定義。「三命」這個概念因為《三命通會》而為眾人所知,但具體的定義則是眾說紛紜,而這個問題其實早就在《郭氏元經》中已經被解決了。

《郭氏元經》中提到了「五等三命」的概念。趙載在解釋這個概念的時候說:「如甲子生人,甲屬木,子屬水,納音屬金,此是三命」。同時,趙載也認為人不一定有三命,也有二命,比如「戊申土」因為納音和天干都屬土,地支屬金,所以只有「二命」。由此可知,如果天干、地支和納音的五行都一樣,則為「一命」。因為趙載是長期跟隨郭璞的人,所以他的理論其實就是郭璞的理論。有點遺憾的是,趙載在註解中並未詳細解釋什麼是「五等命」,所以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郭氏元經》還有一個對命理學的巨大的貢獻,那就是我們通過這本書知道了古代的命理學是什麼樣子的。在該書的《三命支幹篇》中用吊替之法對某一個「豪士」(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俠客類人物)的八字做了分析。這個例子是郭璞提出來的,由趙載做了詳細的分析。

趙載採用了「吊宮」、「替宮」的方法,告訴我們該「豪士」為什麼在甲申年巳月逢凶。同時,趙載也通過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地支相刑和相害在什麼時候為輕,什麼時候為重。這種推命方法在晉朝時應該非常流行,不然郭璞不會將其詳細寫入《郭氏元經》中。

由此我們可以做出這樣一個推斷,在晉代前後命理學已經非常流行了,但是當時所用的主要是「吊宮」「替宮」這種非常複雜的方法,所以後來並未流傳下來。後來的「祿命法」是在這種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簡化,但延續了晉代的「三命」的概念。同時,也延續了晉代對神煞的起法和使用,目前常用神煞都要用「順行」、「逆行」的「飛宮」方法尋找,其來源就是《郭氏元經》中的「吊替」之法。

有了《郭氏元經》這本書,我們就可以這樣猜測命理學的發展脈絡。在晉代前後,人們通過「以年為主定三命」,「以吊替斷流年」的方法推斷命局,因為這種方法實在太過複雜,所以後人將其進行了簡化,同時引入了部分星相學的知識,從而演化出了在唐代開始流行的「祿命法」。後人,主要是徐子平,又在「祿命法」的基礎上再進行簡化,從而演化出了「以日為主」的子平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晉代的命理學似乎已經跟八卦分流,因為在《郭氏元經》的這個命例中,完全採用的是干支和五行之間的關係,沒有使用到八卦。相對來說,郭璞使用的這種方法跟古代天文學的關係似乎更加緊密,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命理學起源於天文學,是天文學與陰陽五行的結合體,跟《周易》之間的關係一直不大

中華命理學源遠流長,其「源遠度」可從《郭氏元經》中窺得一斑。當然,《郭氏元經》遠非最早的記載命理學的數據,因為更早的《史記》中就已經提到了命理學,可惜的是我們沒辦法找到漢代以前的命理學著作,也就看不到更早的先輩們的智慧,殊為遺憾!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西風獨醉 探討命理藝術,弘揚傳統文化(請大家關注我,和我探討命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