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可能是下學期,或者是二年級,當時剛好到新學校學習,朱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她問了我們一個問題:「你們現在存錢多少?」
我頓時震驚了:這大家都存錢的麼?……於是我趕緊問前後桌:「你們存錢了嗎?」有的人點點頭,說存了多少,還有說存了多少。
我便努力尋找沒有存然而也想說數字的人,終於讓我找到希望了,有人說:「唉!我哪裡有錢。要麼隨便說個數字好了!」,我大喜,連忙說:「我也想這麼干!」,要是說一分錢也不存,肯定不好,好像顯得自己不存錢一樣,尤其班主任特別問我們,這件事肯定很重要!所以我跟周圍當中有些沒存錢,但打算自己亂報個數字的人商量,你打算說多少,我打算說多少。最後大家心裡有個數,跟菜市場似的,一時間也有點熱鬧。
朱老師靜靜在講台上看著,一改以往的嚴厲,居然沒說什麼話,我當時真是太天真了。
(圖片來自於網絡,感謝分享:撒貝寧的表情包。)
然後同學一個個站起來的,有的說存了幾百元的,也有說幾十元的……將近百元那種。
輪到我的時候,我想我肯定臉紅了,因為臉上火辣辣的,但我強裝鎮定,也報了個數字,不上不下,我印象中最多三四十元這種:看起來既不那麼高,也顯得我良心沒有出賣多少……是的,我也不好意思報太多,畢竟羞愧。
坐下的時候,也不好意思。
輪到一個同學的時候,他站起來了。
老師問他:「某某某,你存了多少?」
他說:「0。」
當即,大家哄堂大笑,連我也笑起來了,心想,這人怎麼這麼傻……怎麼說出來了?……還有人在嘲笑他,說:「哎呀!怎麼居然是零!哈哈哈!……」,聽到這種嘲笑,我心裏面也不是滋味,心想,哎呀,這小子還太年輕了,像我,怎麼著也想了個數字,過得去就是了……你看,被人嘲笑了吧?……
等到全班都說了自己存錢的數字後,朱老師開始講話了。
她說這次班裡的同學都說了自己存錢多少,然後說最多多少,最少多少……我印象中很深有個同學,他說的是實話,因為他家裡很有錢,除了有錢之外,他還很節約。
這兩種特點在同樣一個人身上出現,還挺難得。
當朱老師提到那個存錢為「零」的同學,大家都哈哈笑起來。
朱老師卻怒斥道:「你們笑什麼?你們真的存了那麼多錢嗎?全班,多少人在撒謊?你們覺得某某某同學很傻,那麼你們自己像樣嗎?……你們當中有多少人,真的存錢是你們報的數字?全班有幾個人是誠實的?……沒錯。某某某同學說存錢是零,但在我看來,他有你們都沒有的優點,那就是:『誠實』。」
說完之後,朱老師嚴厲說道:「我看你們全班同學,都應該向某某某同學學習,他有你們沒有的優點,那就是誠實!你們知道什麼叫誠實嗎?誠實就是不說假話!像某某某同學這樣,他說只有零,就是沒有存錢!不要為了虛榮而說假話。這次,我們班大概只有幾個人是說了真話的。」
我驚訝,怎麼只有幾個人?……這時候我朝著班裡同學一看,好傢夥,之前面不改色,說自己存了多少錢的人,此刻竟然也不敢正視朱老師,不少臉色也紅了。
我頓時心中一緊,好傢夥,一開始就騙我?……這還不如我老實。
我那時候也認識到:有些人說話,可能看著很真,但是不一定是真的(就好比一開始說自己存了多少錢的人,我尚且無知,跟幾個人還在商量存了多少錢,但其他人,有的早就已經撒謊,而且根本沒讓我看出來,如果不是朱老師特別指出來,我可能也不知道。)。
所以也許很多時候,我不應該只聽這個人怎麼說,我還要自己去調查,去追查真正的真相。
因為有些人可能一開始就偽裝了的,而你並沒有發現。
所以還是要自己多觀察。也多研究。多找結論。
不能隨便下定論:因為有的人騙人,看起來很像真的。
至於某某某同學,生性有些放蕩不羈,萬萬沒想到,還被老師表揚了。至於他的成績麼——————說實話,不怎麼樣。
但在這件事上,卻狠狠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這件事,也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很多時候,別人對外說的事情,或者對你說的,不一定是正確的,這個人也會有自己的偽裝,甚至比你想像的更為圓滑。
所以在這之後,我遇到一些事情需要求證,我往往還會去問下當事人,到底怎麼樣的?並且問清楚:「你沒有騙我吧?……」,並且獲得更多資料。
因為一個人如果騙你,三言兩語或者透露更多,是很容易露餡的……這之後,我在求證過程,尤其與人打交道,求證事情的真實,話語的真實,往往都在於看對方什麼時候露餡:有的人是出於苦衷,有的人則習慣於狡辯或者撒謊,有的人也會因為有些原因,而不說真話,但到最後,都願意和盤相告,有的即便不說,但看態度,也明了了。
所以可能很多事情,只要願意求證,求證再三,還是可以得出真假的。
(當然,最好的辦法,是求知事件的真假,求知到之後,與對方實情進行相互印證,印證之後,可知道事件的真偽,或者人之真偽,或者話語真偽,可多方進行對比與求證。
值得一提的是,早年前我發現很多事情是真的,但人的話語是假的,但不知道到了什麼時候,我發現很多事情所謂的其實是假的,但人的話語倒是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出於什麼變故所致。)
而我慶幸於朱老師給我上的這一課:這一課並不僅僅在於教會我要誠實,誠實面對一切。
她也在這件事當中,讓我看到很多人,是不會跟你通知的撒謊,所以我需要求證真實,哪怕這個人是如此說的,不管是公開說的還是私底下這麼對你說的……但是,你需要求證再三,而獲得答案。
如果是假的,則一定會露餡,或者看對方態度,或者直接去求證事件的真假,那麼很容易得出真正的結論。
(來源:作家方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