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電影都吵翻天了,你甚至沒聽過?

2023-10-13     桃桃淘電影

原標題:這電影都吵翻天了,你甚至沒聽過?

今年最火的美國獨立電影《自由之聲》最近出了,應該不少朋友都看過了。

影片現在豆瓣8.0分,評分還是不錯的,同時,也成為上周豆瓣一周電影口碑榜的第一名。

不過,相信不少朋友之前應該都沒太聽過說這部電影,即便我這種每天在關注各種電影資訊的人,對這部電影的了解也沒有那麼多。

但是,有個事實則是,這是今年北美最火的一部獨立電影。

火到什麼程度呢:

影片的製作成本其實只有1450萬美金,是妥妥的小成本獨立片。但是,影片自今年7月北美上映之後,它的全球票房達到2.3億美金,其中北美票房就近1.84億美金。

這意味著,本片票房甚至擠進了今年北美票房榜前十名。

而像投資三個億的《奪寶奇兵5》《碟中諜7》以及《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這種暑期檔超級大片,其實北美本土票房都不如這部小成本影片。

感受到這部影片的厲害了吧,人家才是票房大贏家。

當然,厲害的還不光這個事情。

更厲害的在於,為啥這片能這麼賣座?

從題材上,《自由之聲》就是一部犯罪片,他的主題就是打拐。

來自豆瓣的劇情簡介也可以先了解下:

本片基於令人難以置信的真實事件改編,聯邦探員蒂姆·巴拉德(吉姆·卡維澤 Jim Caviezel 飾)在把一個小男孩從殘忍的兒童拐賣犯罪中解救出來之後,得知男孩的姐姐同樣被拐,他決定冒險前去營救,但政府無法派兵到他國領土救援。時間緊迫,蒂姆辭去工作,深入哥倫比亞叢林以身犯險,誓要把女孩從生不如死的命運中解救出來。

其實還是一部挺有社會話題度的片子的,真實事件改編,涉及兒童拐賣、兒童性交易等很多令人髮指的罪行。

而男主又是來自真實人物,是一個叫Tim Ballard的前美國特工,專注營救被拐兒童多年的男人。

總之,從影片本身,劇情並不複雜。就是吉姆·卡維澤飾演的男主角,如何發現各種兒童被拐以及強迫性交易的事件,並親自前往哥倫比亞,深入虎穴,拯救多名被拐兒童的故事。

影片本身的主題很正能量,也有不少感人瞬間。

但僅從電影製作角度來看,拍得不算特別好。一方面是由於影片成本實在有限,製作確實很多遺憾;另一方面,感覺導演能力也只能算是一般,無論是剪輯還是場面調度,包括劇作結構的編排,都很平庸。

但你要知道,最終這個電影卻賣了兩個多億,成為北美年度現象。

這背後,當然有故事了。

那是因為,影片經歷了很多超出電影本身的話題,相當熱鬧。

這個事情還挺複雜的,我之前也沒特別關注過,這次還專門查了下。

在2017年的時候,美國出來一個叫QAnon的組織,維基上也有很詳細的介紹,感興趣的也可以自己看下。

簡單來說,這個組織屬於川普的死忠組織,屬於美國的右翼派,他們這幾年發表了很多陰謀論的內容。

其中有一個內容,就是關於反兒童拐賣的。

當然,無論是美國的左派還是右派,都不會支持拐賣兒童。

問題在於,QAnon認為,美國的很多政治家(當然是另一派),包括希拉蕊·柯林頓以及很多好萊塢明星,都在通過綁架和虐待兒童,來獲取一種叫adrenochrome(有翻譯成腎上腺色素)的東西,而QAnon認為,這種藥物可以幫助那些權貴階層延年益壽、保持年輕。

他們認為,特朗普是唯一一個與這個犯罪網絡鬥爭的人。

總之,這個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他們還專門組織過示威遊行活動,去宣傳自己的觀點。

而這次的電影《自由之聲》,則有意無意與這個觀點聯繫在了一起。

但需要明確的是,《自由之聲》這部電影的劇情本身,是並沒有涉及任何QAnon內容的。包括影片的製片人也明確表示,他們與QAnon無關。導演之前也說過,這部電影是來自2015年看的一個新聞報道,那時候還沒有QAnon呢。

只是,本片的主演吉姆·卡維澤卻是一個QAnon的公開支持者,他曾經公開出席過QAnon相關的活動。並且,在介紹這部電影的時候,也提到過adrenochrome這個事情,表示孩子們可能會被拐走,並被虐殺以提取adrenochrome。

與此同時,角色的原型Tim Ballard也被認為跟QAnon有所關聯。

尤其是,影片上映之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新澤西州貝德明斯特的特朗普國家高爾夫俱樂部舉辦了一場關於《自由之聲》的放映,影片的主演吉姆·卡維澤和故事原型巴拉德也都出席了。

這也基本就算是蓋章了吧。即便製片方不想認這個事,但這部影片卻基本跟QAnon捆上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順了,一派支持這個片,另一派則對這個片沒那麼大興趣。但人的基數大嘛,票房自然不會差。

同時,大家都知道,文化圈還是偏左的,其實評論界對這部電影印象並不是特別好,報道也多是批評的。

所以,本片爛番茄的新鮮度只有58%,6分,但是,觀眾評分卻是99%的爆米花新鮮度,接近滿分(之前甚至一直保護100%好評)。

而且,影片的支持者認為,大片場和影視公司都被那些權貴階層把控,正在以各種方式打壓這部電影。

而影片的上映也是很多波折,並成為被打壓的佐證了吧。

當初影片拍完之後,原本是要由20世紀福克斯發行,結果趕上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購,名字也變成福斯,這個片子就擱置了。而之後並沒有大公司想接手這部片子,甚至有點想跟它保持距離(比如Netflix)。

最終,影片被一家叫天使的小公司接手,並採用眾籌的方式籌資發行。最終,有7000人參與,在兩周內籌款500萬美金,用於影片的發行和宣傳。

而影片上映之後,主流媒體也基本沒有太報道這部電影,所以,其實我們平時並沒有看到太多這個片子的消息。當時甚至在網際網路上有謠言表示,AMC這種大院線,更是有意打壓和限制這部影片的放映。當然,天使工作室的相關人員表示,這只是謠言,AMC其實還給加場了。

反正,大家普遍認為,影片最終的票房成功,又一次來自被忽視人群的力量(程沉默的大多數),這些人以往可能不是電影觀眾的主體,但這次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票房主力。

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這是基於草根營銷策略和利用信仰的力量達成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盈利方法。

基督教網站MovieGuide將該電影意外的成功歸因於其廣泛的人群吸引力和強烈的道德價值觀。《綜藝》則指出,影片購票者以女性為主,且超過50%的電影觀眾年齡在45歲以上,而且觀眾中有三分之一是西班牙裔。

總之,這部原本完全不被重視的小成本獨立片,卻因為其他原因,最終在北美火起來了。即便主流媒體很少報道這部影片,它的票房卻成為今年北美的奇蹟。

而且,圍繞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與爭論,也一直綿延不斷。

包括本片的原型Tim Ballard也曾遭遇質疑,vice曾有長文調查過他和他的組織,說他們誇大且美化了他們的行動,而且有很多不合規的調查方式(比如釣魚執法、篡改證詞等)。

同時,反人口販賣專家認為:由於人口販運其實是多樣化的,且涉及眾多人群,我們需要努力不將其簡化為某種「這就是常見的人口販運受害者」的形象。因為這樣會讓真正的人口販賣受害者更加被忽視,並更容易受到剝削。

言外之意,就是影片過於強調某一類人群是被販賣的主流了,容易形成刻板印象。

雖然只是簡單翻查了一下,就看到了很多關於這部影片以及背後話題的討論,也是非常有意思了。

很明顯,這些討論,已經超過了影片本身,涉及更多人群,以及政治領域。

就好像本片製片人雖然一直在否認本片與各種組織的聯繫,卻也承認,這些討論和話題,確實促成了這部影片票房的成功。

不過呢,這部影片本身,感興趣的還是可以看看的。

就像《綜藝》的評論人歐文·格萊伯曼寫的:「假設你像我一樣,不是一個右翼原教旨主義陰謀論者。其實,你也不需要持有極端的信仰,就可以將《自由之聲》視為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它真實地揭示了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犯罪恐怖之一,這是好萊塢大多數人都迴避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e2d6403cb242eba466c8203ec4cc497.html

















他將改變世界

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