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拳這件事,還得是他

2024-07-10     新周刊

退役後的這些年,人們再看到鄒市明,基本都是在綜藝節目中。好在這一次,再站在拳台上,他依然神采奕奕。英雄會遲暮,但熱愛永遠不會褪去,這是人們最想看到的結局。

作者 |高滔滔

編輯 | 尤蕾

題圖 |《像冠軍一樣》

闊別多年,人們又一次在拳擊台上看到了鄒市明。

長久以來,這位被譽為「世界拳王」的偉大拳擊手,給大眾留下了兩種印象。一種是激昂熱血,以「海盜式拳法」著稱的凌厲。對拳擊有所關注的人,都知曉他對中國拳壇的重大意義——中國拳擊的第一塊奧運金牌,就是他一拳一拳奪回來的。另外一種,是稍顯笨拙,但十分溫柔耐心的奶爸形象,2015年《爸爸去哪兒》這檔親子綜藝,使他成功走出了體育圈。

如今,43歲的鄒市明已經告別拳壇七年了,曾經窩在他懷裡哭的軒軒也成為了國家馬術隊的一員。不過,還沒來得及感嘆時間飛逝,大家就在搜狐視頻推出的《像冠軍一樣》中看到了鄒市明熟悉又陌生的一面。

(圖/《像冠軍一樣》)

這一次,他以教練的身份站在了大家面前。在一次次魔鬼訓練中,人們能感受到鄒市明沒變,他依然殺伐果斷,目光中帶著不可撼動的威嚴,也能看到當一位拳王在打不動了之後,是如何拼湊起自我,繼續向前,為一件事付出一生。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拳擊從來都不是野蠻人的遊戲。它不是蠻沖,需要適時忍讓。它是智力、技術和體力的博弈,它能塑造人的身體和品格。

再次站上拳台

2024年是奧運之年,鄒市明總覺得,自己雖然退役了,但還是應該做點什麼。所以當《像冠軍一樣》找到他,對他說「我們想做一檔節目,以普通人離奧運有多遠為切入口,邀請四位明星嘉賓組成奧運挑戰團,每兩期挑戰一個奧運項目,第一個項目就是拳擊」時,鄒市明很快就答應了。在他看來,「請大家多多關注奧運,是我們運動員的本能。」

這是鄒市明深度參與的一檔節目,錄製之前,節目組就找到了鄒市明,希望可以和他一起設置節目環節。觀眾所看到的鄒市明對明星們展開的魔鬼訓練課程,都是他曾經日復一日訓練的內容。「節目組和我聊了很多我對拳擊的理解,也找出了我曾經的戰袍,他們更多的還是想以我的方式,來讓更多人感受、普及這項運動。」鄒市明說。

(圖/受訪者供圖)

這些年,鄒市明身邊並不缺少拳擊初學者。早年退役後,他在上海開設了鄒市明搏擊健身中心,除了日常訓練外,還開展各類訓練營活動,他本人也在華東師範大學任職體育教師,開設拳擊課。但這次以教練的身份出現在《像冠軍一樣》中,他還是感受到了肩上的壓力。

過去,無論面對高校中的學生還是健身中心的學員,鄒市明都很確定,大家一定是因為喜歡拳擊,所以才會站在這裡。但這一次,和陌生的明星嘉賓因為節目相聚在一起,鄒市明無法確定他們對拳擊的慾望和對訓練的接受程度,所以他在私下做好了200%的準備。「我不知道嘉賓們的基礎怎麼樣,擔心會不會把他們練傷,因為我們是上一整天的課程,也會考慮會不會有嘉賓中途跟不上,所以我其實已經做好了第二、第三方案。」

(圖/《像冠軍一樣》)

不過在真正開打之後,鄒市明的顧慮完全消失了,「這一次讓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身上有這個時代的朝氣,不像我們那個時代,大家會扭扭捏捏,表現得比較含蓄,他們非常有自己的個性,而且很熱血。像木子洋、李汶翰,他們兩個我是第一次接觸,但我覺得他們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一教就會,人也蠻謙遜。

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這一代有更強的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所以當時我把他們練得挺苦的,我相信第二天他們都會肌肉酸疼,第一堂課我確實好好給他們上了一課。」後來武藝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到了:「沒有後悔,但對自己來說的確是挑戰。當看到要和鄒市明老師對打的時候,我覺得這真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畫面。」

(圖/《像冠軍一樣》)

退役後的這些年,人們再看到鄒市明,基本都是在綜藝節目中。在職場真人秀里,觀眾看到了轉型成為企業家的他,事無巨細地過問著公司的大小事宜,十分看重細節,偶爾也被吐槽「脾氣不好」。

在美食綜藝里,他大秀拳技為運動健兒加油,然後分享自己的增肌神菜涼拌雞胸肉。在脫口秀節目裡,他吐槽自己、調侃一切。在各檔競技類綜藝中,他和大家一起滑冰、拼體能。那個曾經在拳台上戰無不勝、意氣風發地說著「不是職業冠軍就一定能拿奧運冠軍,但我兩個都拿到了」的鄒市明,已經好久不見了。

好在這一次,再站在拳台上,他依然神采奕奕。英雄會遲暮,但熱愛永遠不會褪去,這是人們最想看到的結局。

他不是天才

在一檔綜藝的豆瓣評論區中,有人這樣介紹鄒市明,「我對他的了解僅限於《爸爸去哪兒》和他拳擊打得不錯。」在成為拳擊手的二十餘年裡,鄒市明經常能聽到別人評價他「打得不錯」,但他要的不是「打得不錯」,而是「打得最好」。

奪冠後的這些年,常有天才拳手這類敘事被套用在鄒市明身上。事實上,在他十幾歲時,沒人覺得他是個天才。第一次報名省體校拳擊隊,他連大門都沒進去。和其他的運動項目一樣,拳擊也有身體標準。行業內普遍認為,種子選手應該具備的身體條件之一是臂展要大於身高。但鄒市明的臂展比身高短了一厘米,身材又瘦小,連拳擊台都沒上,就被判斷為不適合打拳。

(圖/受訪者供圖)

最後進入拳擊隊的機會,是他靠「厚臉皮」換來的。在他一次次請求下,招生老師找來了一位曾拿過全國賽冠軍的隊員來和鄒市明比試,老師的本意是讓鄒市明死心,但在看到他敏捷的動作和被打得鼻青臉腫卻連血都不擦一下的勁頭後,老師改變了主意,破格招他進入了拳擊隊。很快,鄒市明就嶄露頭角。兩年後,在18歲這一年,鄒市明入選了國家隊集訓。

最開始進入國家隊,鄒市明擔任的主要角色是陪練。那時他資歷尚淺,在國家隊中,成績比他好、身體條件優於他的人不在少數。沒有別的辦法,他只能一拳一拳挨過來,一拳一拳打回去,直到所有人對他刮目相看。

在後來的故事裡,曾經被邊緣化的陪練少年,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熱血男主。這位從貴州大山里走出來的拳擊手,開啟了一路狂飆的職業生涯。

(圖/《像冠軍一樣》)

2003年,鄒市明在世界拳擊錦標賽上奪得銀牌,實現中國拳擊在世錦賽歷史上獎牌零的突破。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上,鄒市明奪得銅牌,這也是中國拳擊在奧運上的首枚獎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鄒市明一舉奪金,讓中國拳擊史無前例地站上了世界之巔。2012年倫敦奧運會,鄒市明衛冕冠軍,再次捍衛了中國拳擊的尊嚴。在31歲「高齡」轉戰職業拳擊賽事後,他又勇奪WBO(世界拳擊組織)蠅量級(次最輕量級)世界拳王金腰帶,實現了拳擊生涯的全滿貫。

鄒市明有很多個在巔峰時刻和拳擊說再見的機會,讓人們永遠只記得他勝利的姿態。2012年衛冕奧運冠軍後、2016年勇奪金腰帶後,都有人勸他退役,但他不想,「那時候我很貪心,貪心每一次比賽的機會,每次出發都是在和自己較勁。我打了二十多年的拳擊,就像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如果說我們明天再也不見了,我肯定會捨不得。」

(圖/微博)

鄒市明一直都清楚,自己在等待最後一場比賽,「我知道只有在我倒下的那一刻,我才可以很平靜地在內心說:好吧,各自珍重。」

英雄遲暮後

退役後的鄒市明,發覺走下拳台後,自己的人生要從零開始了。

「我從十多歲就離開家開始打拳擊了。我以前的小學同學,他們在準備高考了,我在打拳擊;他們大學畢業工作了,我在打拳擊;他們結婚生子了,我還在打拳擊。我在突然不打了之後才發現,原來這麼多年我只做了一件事,突然要離開它,真的是兩眼一抹黑。」

他只能在36歲這一年,像個孩子一樣學習,如何在拳台之外找到自己。旁人看起來,會覺得鄒市明的轉型之路走得很順暢。他沒有離開拳擊事業,2019年,他當選了上海拳擊協會主席,同時也在拳擊市場化的方向上一直嘗試著。

在新的社會身份上,他既是高校教師,也是企業家,人們經常能在綜藝節目中看到他——家庭美滿,事業有成,一切看起來是那麼幸福。只有鄒市明和身邊親近的人知道,這一路走得有多坎坷。

(圖/《像冠軍一樣》)

很難說得清,忘掉自己是冠軍,和成為冠軍,這兩件事哪件更容易些。剛退役那幾年,鄒市明跌過很多次跤。「我們曾經在一個地方成功過,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剛退役那會,我特別軸,像一頭倔驢一樣,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因為長久以來我在拳台上的經歷告訴我,要絕對相信自己的判斷。但生意場和拳台根本不是一回事,我吃過很多虧,所以意識到了認清自己、認清形勢的重要性,現在做事情不會再考慮那麼單一了。」

鄒市明曾一度因為巨大的心理落差而變得憂鬱,這種落差,不是對外,而是對內的一種無力感。「當時覺得,自己也輝煌過,為什麼現在接觸新事物會變得蠻吃力呢?」他只能遵循著本能,用行動來消解這份無力。想要經營好企業,他就去讀商學院,系統學習商業知識,一點一點找到公司的發展節奏。

現在,鄒市明已經很少會想起過去的那些成敗了,「甚至別人不提,我有時會忘了自己是奧運冠軍。我現在更覺得自己是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一個兒子。當然,我曾經讓國旗升起過,所以要更愛惜自己的身份,不能只考慮自己。」

(圖/微博)

提到人生中這些至暗的、尋求轉變的時刻,鄒市明總是會不自覺地提起冉瑩穎。「我們兩個都有冒險精神。當年我想打職業比賽,瑩穎就辭掉了她的工作,我也離開了地方,拉著行李就去美國了。當時我們不敢帶軒軒去,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去了以後會是什麼情況,不想帶著他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流浪。後來創業,我們選擇的也不是自己的家鄉,而是在上海。其實在創業之前,瑩穎來上海的次數都不超過五次。有一次孩子發燒,她出去給孩子買藥,手機沒電了,都找不到回來的路。我們兩個也聊過,說我們那時候膽子挺大啊,兩個人手拉手就去拉斯維加斯了,回來後也是誰都不認識,就跑來闖上海灘了。」

在鄒市明看來,冉瑩穎更縝密一些,自己更感性一些,但在底色上,他們是一樣的人。「我和她都是從貴州大山里走出來的,我們有很多相似的成長經歷,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談起家鄉美食,我們倆都會一起吞口水,甚至就連我們的爸爸在我們戀愛之前就是互相認識的。這一切讓我們的人生態度、戀愛態度都很相似。」鄒市明說。

曾經,他常年待在訓練館裡,一心撲在拳台上,在家庭中,有很多缺席和虧欠。如今,作為企業家,他身上也背負了許多期望。但讓鄒市明感到幸福的是,他終於可以長久地陪伴在妻子和孩子身邊了。關於未來,他有很多目標。但在聊起心愿時,他坦誠地說:「我現在真正的願望只有一個,那就是我的家庭和睦,身體健康,孩子茁壯成長。」

校對:遇見;運營:小野;排版:陳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d91bc09cff312ec78230a7c2c82e4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