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看完《天道》,一身冷汗,一夜未眠,一場頓悟,一分慶幸

2022-02-17     蚊子聊車

原標題:25歲看完《天道》,一身冷汗,一夜未眠,一場頓悟,一分慶幸

看完了《天道》,失眠一整夜,想起過去種種,只覺得自己愚蠢又天真。一方面抱著對未來生活的極大幻想,另一方面卻常常連一個普通人的本分都沒有做好,曾經種種,皆是痴人說夢。

王廟村的村民問丁元英:「咱農村啥條件,人家城裡啥條件,不管是從人才,設備,資金,等等各方面,咋能跟人家城裡比呢?」

丁元英的回答十分經典:「王廟村有一樣東西,有剩餘勞動力,(且)不怕吃苦受累。生存法則很簡單,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兩者之間就是生存空間。如果我們真能做到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我們的生存空間就比別人大。」

如果是反過來,生存空間當然就比別人小了。別說實現遠大夢想了,久而久之,恐怕連作為普通人的立足之地都沒有了。

此話一出,我感到後背陣陣發冷。

看似平淡的生活,實則一步一個坑,沒掉下去只是運氣好。可如果一直懵懵懂懂,不覺悟,不反思,不警醒,總有一個躲不過去的大坑在後面等著,掉下去是必然的,能不能爬起來就另說了。

生活中多的是才華橫溢卻一事無成者,是天才卻懷才不遇者,是受過教育而沒有飯碗的人,有順遂了大半生遇到了一個坎兒就過不去的人;亦或是生在底層,終於遇到了一個逆天改命的機會卻失之交臂的人。

自問,冥冥之中,我又錯過了多少機會而後知後覺?又有多少次,我半途而廢卻反倒怨天尤人?想起來又是一身冷汗。

不管內心如何震動,能在25歲看完《天道》並有所啟發,我是暗自慶幸的。但如果懂得了道理,卻又不能知行合一,那就只能認命了。

劇中,丁元英提出了「文化屬性」的概念,尤其值得深思。他說,「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兩者如何定義?「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得道的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裡稱為秘笈;弱勢文化因為易學、易懂、易用,就成了流行品種。」

聽起來有點高深。

我舉一些例子,可能比較膚淺和俗氣,但便於理解。就像大部分人只會痛恨自己不是富二代,而不是立志當一個富一代;大部分女人幻想霸道總裁愛上我,而不是做好分內的工作;大部分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成龍成鳳,而不是自己再努力拚一把;許多人秉持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皇恩的信念,可就是不靠自己。這些都算是「弱勢文化(期待救主的文化)」的現實案例。與之相反的強勢文化,則是自立、自強、自信,去覺悟並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

在弱者思維里浸淫得太深、太久,眼界、格局、認知,已長成沉重的枷鎖,可能砸碎了骨頭還連著筋,不脫幾層皮,底色是不會變的。

當然,我並不奢求成為像丁元英那樣的神魔,也做不到芮小丹那樣的至純至善,可能就連肖亞文的精明幹練也望塵莫及。那麼,我成為誰呢?至少在劇中,我並沒有找到對應的角色。

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一個有點小用的人,有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情調,謀一點衣食無憂的小財,與愛人相互扶持,於芸芸眾生之中,過一點小日子罷了。

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一種被動的姿態,不需要特別做什麼,卻十分需要不做什麼。不貪心,不急躁,不驕傲,不東張西望,不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賺認知以外的錢。比起進攻,更需要堅守。守住初心,守住基本盤,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堅持就是運氣。

《天道》是部好片子,二十年前的觀點如今看來依然犀利、精準,給人當頭棒喝,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更加值得一讀,尤其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好的思維訓練。

網上針對這部劇有諸多分析和討論,作為衍生讀物都值得一看。但有一點,無論是把這部劇奉為神劇,還是踩為神棍,都有失偏頗且沒有意義。比起有漏洞的文學作品,追求一個所謂顛撲不破的真理才更加可疑。

我和男朋友討論劇里的一些觀點,他說,這不是社會學、經濟學裡的基本邏輯嗎?話是沒錯,但我可能不會去讀社會學、經濟學的大部頭,而被一個生動的故事吸引,在特定的情境下,願意去思考相關的問題。這不正是文藝作品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嗎?可千萬不要以表象來判斷本質,著了相了。

換句話說,光是此劇中丁元英的扮演者王志文的演技,就是一次非常享受的藝術鑑賞了。

二十年的電視劇的立意和思辨能達到如此高度,實在令人驚嘆,轉頭想,又好像是對當下的一記響亮的耳光,不過這些都不重要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d889de1cac794ef2a73721ef698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