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觀丨暢飲無憂 大山深處有守護

2023-11-01     蘭州日報

原標題:金城觀丨暢飲無憂 大山深處有守護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飲用水安全關係到千家萬戶。保護農村飲用水源、確保飲用水安全是農村水環境保護的首要任務。通過幾年的努力,作為西北乾旱地區,我省縣城以上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已經劃定,建立了一大批水源保護區,並積極開展了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工作,制訂了一系列飲用水源保護的法規和條例。尤其是省城蘭州,為了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市委市政府一直以建設「生態水源」為目標,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打造和諧共生的自然生態。

為全力保障飲用水安全,蘭州市生態環境局每年都會對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從水質狀況、監測、保護區劃定、標誌設置、排污口整治和應急管理等方面進行調查評估,全面準確反映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基礎環境狀況,為強化水源地保護區監管、保障飲用水安全提供重要依據。據了解,蘭州市目前共有29個農村水源地,其中20個地表水、9個地下水。涉及榆中、永登、皋蘭三縣及七里河、西固、紅固三區。

蘭州市特別是各縣區對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定期開展水質監測,完善水源地、自來水廠以及水龍頭末端水質監測網絡,及時掌握水質信息,長久保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讓人民群眾喝上了「放心水」。

鄉村小路盡頭 幽綠潤濕深處

紅莊子坐落在興隆山風景區附近的馬銜山之北。深秋的這裡,宛若打翻了畫家的染料瓶,漫山遍野的紅葉,色彩斑駁,叮咚流淌的小溪,映出一個如畫仙境。

這裡,正是榆中縣最主要的水源地!

10月26日,記者來到這一充滿神秘感的紅莊子水源地。一條從深遠大山里流淌出來的彎彎曲曲的小溪,彙集了馬銜山主峰北麓的水流,形成幾公里長的峽谷、河灘和樹林。圍繞這條清澈的小溪,清新的空氣、湛藍的天空、開闊的草地、濃密的樹林、神秘的濃霧、耀眼的雪峰、橙黃的樹葉……一切美的元素神奇般的組合起來,於是就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站在海拔2610米的榆中縣馬坡鄉紅莊子社放眼望去,身著紅馬甲的河長帶領著志願者們在認真巡河護河。「現在我們村最大的任務、最重的擔子就保護好這片水源地,絕不讓她受污染、受破壞!」馬坡鄉舊莊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級河長王黎顯告訴記者,現在的舊莊溝像個大花園,生態好,吸引了好多人到這裡來旅遊。「我們通過懸掛條幅、發放宣傳單、微信群、大喇叭廣播、村委會滾動屏、專題會議等方式加大河長制宣傳力度,做到了河長制工作家喻戶曉,形成人人愛河、護河氛圍。」王黎顯說,不僅如此,為了更好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環境和水質安全,在提高巡查頻率,及時發現存在的各種隱患的同時,及時勸退河道內燒烤、垂釣、野炊的行為。

10月25日,記者來到了位於七里河區魏嶺鄉海家嶺村的人飲工程水源地。走進水源地保護核心區,只見潺潺溪流蜿蜒流淌于山野間,碧水青山相映成趣。水源地標準設置的防護圍欄、標識牌、宣傳牌、界標等水源保護設施十分醒目。

今年58歲的彭正強是海家嶺村村民,自2014年擔任本村水源地管理員以來,每天都要前往水源地進行抽水及巡查工作。記者看到,隨著泵房內送水泵機的啟動,甘甜可口的「放心水」便順著管道爬坡過坎進入海拔2200米處的蓄水池,再經由配水管網送到各家各戶,滿足全村村民當日的生活用水需求。放下了挑水的擔子,告別了一年四季只能靠水窖吃水的歷史,如今的海家嶺村,一條條管道連接著家家戶戶,這頭是源頭,那頭是灶頭,清冽活水潤澤著村民的幸福生活。「以前吃水不易,洗臉洗菜的水都得留著喂雞喂豬,水金貴著呢,咱捨不得浪費啊。」擰開自家水龍頭,看著清澈的飲用水從水龍頭嘩嘩流出,彭正強喜上眉梢:「自從政府推廣集中式飲用水工程後,咱們村民就再不用從水窖取水了,水龍頭連到各家各戶,一打開就能吃上好水,別提多方便!」

日前,記者在紅古區湟水河與大通河交匯處看到,這裡新建的河岸護坡已全部覆蓋了格賓石籠,兩河交匯後的水流,不斷衝擊著一側的河堤。微風吹過時,河面上泛起層層漣漪,給深秋時節紅古平添了幾分嫵媚。對於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和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來說,湟水河、大通河可謂是造福兩地的母親河。這兩條河不僅是黃河上游的生態安全屏障,還具有涵養水源的重要生態功能,更是蘭西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建設的生態安全基礎。

可以說,作為母親河,黃河穿城而過,對於蘭州而言,她就像一條大動脈,彙集的無數個支流宛如毛細血管,潤澤和養育著這片熱土上的百姓。

一泓清泉甘甜 萬家無憂暢飲

「以前都是水窖,一到了冬天用水就很困難,後來有了自來水,但是維護得不好,一入冬就會凍住,我們還是沒水吃,如今一年四季都能和城裡人一樣吃上水,隨時用隨時有,方便得很吶!」皋蘭縣西岔農民劉玉香今年62歲,她真正地經歷了農村飲水從「缺」到「有」,從「有」到「優」的全過程。其實,對於蘭州80%的農民來說,吃上「自來水」也就是近10年時間。皋蘭縣忠和鎮六合村,逢天旱不下雨,村裡856戶人家興師動眾到十幾里外的蘭州市安寧水廠去拉水。拉水路上困難多,水桶碰著水桶響,灑出來的每一滴水都叫人心疼。10年前,同樣深受吃水難困擾的山區農村在永登縣、榆中縣等區縣比比皆是。永登縣通遠鄉牌樓、臨坪、捷嶺、張坪、澇池五座村莊,遇到大旱之年,群眾吃水從20公里以外的中堡鎮邢家灣村拉運。「來來回回拉一趟水,婦女們的頭巾都直冒汗氣。」通遠鄉牌樓村民羅永福描述說。回溯往昔,這一段難以忘懷的困苦歲月,使得羅永福唯有以搖頭嘆息作答。昔日的辛勞,老人歷歷在目、念念不忘。走進柳樹鎮營兒村居民家中,記者看到家家戶戶都安裝了自來水。「現在村裡都喝上了自來水,乾淨的自來水也保障了我們的健康。」一位村民說。

連日來,本報記者走遍了全市三縣五區十多個鄉村,一路踏訪農村「水」的足跡。走農家、轉村莊、摸實情,記者看到昔日吃水難的諸多村莊欣然告別了吃水難。而這裡面,飽蘸著的,無疑是黨和政府真心為民的濃濃深情——從水源地到水龍頭,這一條條水管子,「擰」出了真感情。在七里河區阿干鎮的琅峪村,在西固區河口鄉的大灘村,在榆中縣的尖山子,在紅古區紅古鄉的馬家台……在這些曾經喊渴的土地上,從「掘井九軔終及泉」到躬身保護水源的一種實幹精神,最終贏來了「一寸辛苦一寸甜」欣慰笑容,融洽了干群之間最核心的「魚水」深情。

今年60歲的薛自榮是榆中縣新營鄉謝家營村人,過去家裡吃水用水都要靠兩眼集流窖,碰上乾旱的年份就得去3公里外的鄰村拉水,對於缺少勞力的老薛來說,吃水難、取水難成了他多年來最大的一塊心病。自從村裡引水源建小水利工程建成後,老薛的生活慢慢改變了,不光是地里種蔬菜賺錢了,更主要的是隨著自來水入戶,困擾他多年的心病也一下子好了。「家裡有了自來水,感覺我們的生活就和城裡人一樣了。」因為有了水,多年來一直在外打工的薛自榮這兩年選擇了在家種蔬菜。地里收入高了,家裡條件好了,房子也新修了,但薛自榮並沒有把家裡原先的水窖填埋,他說這是一個見證,從一眼小小的水窖就能看出這兩年農村發生了多大的改變。

多措並舉保護 長效監管水源

近年來,蘭州市生態環境局創新監管方式,聯動配合,全面整治農村千人以上集中供水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障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各縣區生態環境分局會同水利部門及各鄉鎮開展全面摸底排查,編制農村集中供水飲用水源地名錄,對現有29個千人以上農村集中供水飲用水源地建立信息台帳,實施「一源一檔」管理,完成保護範圍劃定、勘界立標、隔離防護設施建設及環境問題整治工作。常態化排查水源地環境問題和周邊環境風險,建立問題清單,確保群眾喝上乾淨水、放心水。

據了解,海家嶺村水源地為地下水型水源地,主要供水範圍為海家嶺、龍池等行政村,服務人口2000人左右。「在日常監管中,生態環境分局每年對水源地水質進行1次採樣監測,每半年對水源地周邊環境風險隱患開展1次專項執法檢查,要求水源地所在鄉鎮每天對水源地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近年來,經監測數據顯示,海家嶺村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市生態環境局七里河分局水生態環境辦公室主任張亞麗告訴記者,七里河轄區現有2個供水人口在千人以上的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分別為魏嶺鄉海家嶺人飲工程水源地和黃峪鎮趙家窪人飲工程水源地。

皋蘭縣共有2處「萬人千噸」農村水源地,分別是黑石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黑石水廠)和山字墩水庫。為了更好地保障飲用水水源地的環境安全,水廠嚴格按照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劃分範圍標準,設立人飲取水點、禁止無關人員入內等標誌。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禁止向水體排放生活污水;禁止新建、改建、擴建畜禽養殖場;禁止從事網箱養殖、旅遊等活動,從源頭上杜絕了水質污染等問題的發生。

永登縣全縣有85處人飲工程,千噸萬人飲水工程有5處,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飲水工程有62處,百人以下飲水工程有18處。「為保障群眾安全飲水,永登縣水務局採取了多項措施確保居民用水安全和水源地的保護。」永登縣水務局副局長霍發前說,永登縣目前在水量上能保障居民每人每天用水量在20升以上。在水質檢測方面,目前已經達到全縣全覆蓋,千噸萬人工程每季度檢測一次,其他飲水工程一年兩檢。主要檢測水源地、自來水廠和飲用水末端,並在豐水季和枯水季再對所有飲水水質各檢測一次。

榆中縣鄉鎮級飲用水源地4個,分別為馬坡紅莊子水源地、新營上魏河水源地、和平官灘溝水源地、城關分豁岔水源地,其中3個位於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1個位於榆中縣馬坡鄉舊莊溝村,興隆山腳下。4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均已完成規範化建設,保護區內均未發現違法違規項目、畜禽養殖污染等環境問題。市生態環境局榆中分局石芸芸告訴記者,近年來分局持續加強水資源保護宣傳力度,圍繞「飲用水水源保護,群眾飲水安全」,通過懸掛橫幅、製作飲用水水資源保護標語、網絡媒體等形式,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切入點,常態化普及飲用水源保護常識,提高群眾對飲用水水資源保護的意識。

如今,在全市範圍內,對於農村水源地保護,已建立起了生態環境、水務、衛健等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機制,實現了水源地監測數據、評估結果等的聯通和共享,打通了部門之間信息壁壘,實現了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形成的聯動監管機制,為做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建設不斷提升了工作合力,全力以赴守護著百姓的「水缸子」。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楊貴智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董永前

張萬宏 葛強 周棟楠 安娜 文/圖

編輯丨金 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d5ea414d1c1d280af5f07c488b3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