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衣口罩」搶到「原味口罩」,日本人為何對口罩愛得深沉?

2022-05-05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從「內衣口罩」搶到「原味口罩」,日本人為何對口罩愛得深沉?

01.口罩也有原味

在疫情之年,一個常識早已被人們刻進了DNA里---已使用的口罩附著著各種病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用完就扔。

然而這條關乎身體健康的常識卻在口罩覆蓋率極高的日本發生了驚天大反轉。

在推特上,就有不少推主發布了一些販賣原味口罩的帖子,並在短時間內得到一些買家的光顧,在不費任何勞動力的情況下,獲得了少許的報酬,以緩解自己收入拮据的問題。

是的,你沒有理解錯,所謂的「原味口罩」就是這些推主們(多為年輕女性)曾使用過的口罩。

且不論蹭上的粉底和口紅確實能給這些口罩帶來些許清香,滿足買家對少女們的幻想,但於內層附著上的唾液、於外層隔絕的灰塵,無疑都是極大的安全隱患,即便是原本的使用者,也不應該直接接觸口罩,因此更別談論買家在觸碰這些口罩時將會承擔多大的風險。

可即便如此,這些原味口罩依舊是得到不少消費者(多為20~39歲的男性)的青睞。有網友就羅列出原味口罩的價格表,既方便消費者選購,也能帶吃瓜網友感受一下這個市場是如何的畸形。

(前排提醒,該圖雖為文字描述,但內容仍可能會引起不適)

按當前的匯率計算,這些口罩的價格為25元(人民幣)左右,而根據特殊內容的疊加,一隻重口味的原味口罩甚至能賣到150元以上。這一售價,雖堪比多數社畜一天的收入,但在「原味」的誘惑下,不少社畜還是願意用一天的工錢購買,以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兄弟,你的癖好好怪哦)

當然,這些被放上網上販賣的口罩,大多都是正常使用過多口罩,僅有少數買家會為了提高原味口罩的價值,而不惜用昂貴的化妝品為其「補妝」;

或是有人會為了打造一個「陳年老釀」,而頂著被病菌感染的風險,一個口罩戴半個月乃至半年;如果買家願意加價,賣家甚至能夠增加一些特殊buff;

雖說市場不大,但總有忠誠的買家願意出高價買下這些帶有化妝品殘留、唾液、本應廢棄的口罩。而不少年輕女性,也因為這樣的市場而輕易得到一頓飯錢。

日本就有一媒體挖掘到了這一行業的內幕,據知情人士透露,一些生意好的原味口罩賣家一天能賣出一到兩隻口罩(每隻售價1000日元,約合人民幣51元)。換言之買家只是將正常使用了一天的口罩賣出去,就能額外得到一筆不小的收入。

由於交易是通過社交平台或郵寄的方式實現的,通常情況下買賣雙方也不會有直接的交流,這就大大降低了病毒傳播的風險或是避免了社死的尷尬局面。

賣家收到錢後自然是不會管這些二手口罩的流向、用法,但對於買家而言,這口罩可有著高於價錢的價值。

有人是用以收藏,有人則是直接使用並藉此感受美少女的氣息,更有人是將口罩當做激發慾望的工具。殘留在口罩上的味道、痕跡就是價值的來源,「使用」的慾望,這也是為什麼使用得越久的口罩,越容易賣出高價的原因。

在暗潮之下,口罩市場早已掀起了軒然大波,如今的原味口罩不過是借疫情的肆虐而走上檯面的新秀。

不過再進一步說,其實一直以來日本作為口罩大國,在口罩的設計和使用上,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可謂是貫徹了那句「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的俗話。

02.日本人為什麼對口罩愛得深沉?

在疫情初爆發的2020年,全球各地都曾陷入過「口罩荒」的局面,即便是讓口罩工廠加班加點生產,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填補市場上的空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於是,一些有著類似生產線的工廠也加入到口罩生產的行列,既能緩解市場上的緊張,又能從中分得一小塊蛋糕,可謂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例如,這位身為裁縫店老闆的日本網友,就對此前購入的一批死庫水泳衣進行修剪縫補,製成清涼舒適的「死庫水」口罩。而由於原材料本就具備極強的伸展性,該口罩也可沖洗之後反覆使用。但論性價比,死庫水口罩可是能絕殺市場上的大多數口罩。

除了原料特殊以外,一些廠商也會在外觀設計上多下些功夫。

一家名為「Atsumi Fashion」的內衣製造商就受當地政府的委託,將部分生產線轉至口罩的生產上。雖說用以遮擋的部位不同,但兩者在設計上還是有些相似之處---立體、透氣。因此借著生產內衣的經驗,該製造商製作出了一批極具女性特色,實用性又強的蕾絲口罩。

除此之外,也有廠商推出了帶有花邊的口罩,簡約而不失時尚的設計,為單調的表面點綴了不少美感。

見內衣廠商轉而生產口罩,有網友就從中獲取了靈感,也用一些過時的內衣自製了一些設計感強烈的內衣口罩。

除了「女性向」口罩以外,也有一些動手能力強的膠佬自製了幾個高達口罩。相較於上述那些薄薄的布質口罩,這一機甲感濃厚的鎧甲,也許真藏著高科功能也說不定呢。

無論是那些自帶少女氣息的原味口罩,還是這些設計獨特的內衣口罩、高達口罩,似乎都能彰顯日本人對口罩的情有獨鍾。只是隨著疫情的爆發、常態化的防疫措施成為人們對日常,社會各界對口罩的關注度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口罩是比衣物更早映入眼帘的物品;而在疫情反反覆復的衝擊之下,人們的精神倍受折磨,因此此時的他們,更需要一些色彩點綴自己的生活。於是乎,各種用料、設計獨特的口罩成為了一種潮流。

儘管「死庫水口罩」、「內衣口罩」在設計上頗有些擦邊球的意味,也很容易讓人想入非非,甚至是催生出原味口罩市場,但這不過是消費者單方面的所作所為,論這類口罩的生產初衷,不過是將其他物品的賣點套用至口罩之上,使其更為美觀,而本身的防護功能,依舊發揮著作用。

在設計獨特和用以上,其實與國內熱門的彩色口罩不謀而合,因此也不被對這些設計獨特的口罩闊論高談,因為這不過是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審美上的不同。

至於那些原味口罩的買賣,我們還是應該避讓三分,畢竟誰都無法保證這些「原味」是否又攜帶著病菌,進而感染到二手使用者呢。當然如果你認為這樣的買賣並不會對自身健康造成威脅,就當我沒說過,畢竟人都癖好是自由的。

不過,即便是沒有疫情的衝擊,日本人對口罩還是有著特殊的依賴。

前文提到,日本是世界聞名的口罩大國。僅是2018年4月---2019年3月這一年間,日本的口罩生產量就高達11.1億隻,進口44.3億隻,而此年日本全國人口數不過1億多人,人手一隻口罩早已是日本人對常態,只是疫情的突至,不過是讓他們對口罩的熱情進一步袒露給吃瓜網友罷了。

而要談論日本人對口罩的聯繫,就得先把時間拉回至二戰之後,此時身為戰敗國的日本民不聊生,急需刺激經濟。為此,日本政府選擇了需求量更大、更容易發展的重工業,以暫且犧牲環境為前提,在全國各地建起了工業帶。

有數據顯示,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僅是三重縣的四日市就有上百家的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企業,這些工廠日夜不間斷地向大氣和河川排放著大量的污染性氣體和液體,導致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能見度下降,居民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有毒氣體的侵害,甚至有人因為不堪有毒氣體所帶來的一系列疾病而選擇自殺。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截至1972年底,日本全國確診的哮喘病受害數量高達6376人,並有11人因此死亡,當中有不少人都是受那些重污染工廠排出的氣體影響,因此為了降低有毒氣體對民眾的影響,日本政府呼籲民眾出門時應儘量佩戴口罩。

而隨著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環保意識到提高,相關政府、環保機構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降低開始限制工廠氣體的排放,並逐步恢復自然生態。如今,除個別特殊的地區以外,日本的多數地區已與「環境污染」一詞無緣。

雖說大氣污染問題已經解決,但很多民眾仍不能擺脫對口罩的依賴,因為「花粉症」這一呼吸道疾病,正以「國民級」的形態侵害著日本群眾的生態健康,幾乎每五個日本人當中,就有兩位民眾患有不同程度的花粉症。

因此每到春季,也是口罩的高峰期,尤其在一些鮮花盛開的地方,大批戴口罩的日本人可謂是比鮮花還要搶鏡的存在。

當然除了這些自然因素以外,日本人內斂的性格和注重他人目光的社會氛圍也是他們戴上口罩的原因。

在很多人看來,戴上口罩就相當於給自己加上一層保護罩,遮掩臉部的瑕疵、保護自己的樣貌不受他人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這能最大限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讓自己更專注於自己該做的事情上。

只是再如何隱藏自己,人都會在某些時機、領域彰顯自己或發泄情感的衝動,於是那些奇形怪狀的口罩,就成了他們在進行自我保護的過程中又表達自己的方式。

03.結語

日本的自然環境、身體原因、性格特點,都讓他們成為最熱衷於戴口罩的民族;然而,高度發達的小眾文化和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又催生了獨特的表達慾望,並通過口罩的形式表現出來。

由此可見,大和民族確實是一個矛盾十足的民族。

只是文化包容性再強,也不可能連病毒都包容,如果說那些死庫水口罩、內衣口罩只是一種形式的話,那些沾著各種分泌物的原味口罩,就像是一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的炸彈,隨時威脅著人身安全。

口罩本是隔絕病菌,保護人體的工具,如果因為特殊的癖好而因二手口罩染上疾病的話,可不是一句得不償失就能概括的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ccdc60dea346dba09b94d15f75899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