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何以大如年?讓百官放假,皇家祭天,民間祭祖,文人消寒!

2023-12-21   微智先峰

原標題:冬至何以大如年?讓百官放假,皇家祭天,民間祭祖,文人消寒!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我國古代,很重視冬至,當作一年中較大的節日來過,並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冬至後,白晝漸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慶賀。

冬至冬節,夜至長而晝至短。麋角解,熊深眠。一陽生,水泉動。白雪生爐煙,林園驚早梅。冬至大如年,納履添新歲。此時節,合家圍圓,劏雞宰羊祭祖,餃子湯糰乞福。或寒中取暖,閒話今年往事。或寒暄一壺酒,圍爐饋別舊歲。或安身靜體,做個羈旅獨眠人。無論如何,冬至可長歌,可醉飲,惟不可離去。

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憑什麼大如年呢?這與冬至被賦予了多重意義有關,其中幾點意義,甚至是「年」都無法比擬的。

冬至是元始天尊聖誕

冬至又是一個殊勝的日子,其乃元始天尊聖誕之日。

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第一位神。在道教的三清殿中,中座的元始天尊手執黍米寶珠,象徵「天地未形,萬物未生」的「無極」狀態。天尊稟自然之氣,在宇宙之前已存在。

《玉清寶誥》上說:天尊「現有為之梵相,具無極之神通。敷演真玄,破無有色空之礙;拯提趣類,絕智愚高下之分」。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歷代神仙通鑑》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認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

《玉清表文》云:「玉清聖境元始天尊:一元之始,萬道之宗。道本太玄,騭配陰陽而宏大造。恩推上德,運行今古而度群生。包六合以強名,統一元而綱象。真聖之宗,人天之祖。處上極無上,大羅之境。檀熾鈞音,蒼胡頡寶。總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立三才,開張萬范。聖德無窮,不容宣贊」。

冬至乃一陽之始,元始為眾仙之宗,天尊者純陽之體,元始天尊乃眾陽之開端,諸天之本始也。

天尊聖誕日與一陽初生的冬至日均含有本始、根本的深意。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

冬至這天,道觀舉行盛大法會,慶賀元始天尊聖誕。

冬至,大吉之日

「冬至陽生春又來」 「六陰消盡一陽生」 「陰伏陽升淑氣回」——古人對冬至的解釋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因此「至」是極致的意思,而不是到的意思。

冬至時陰極達到之至,太陽到了最南端,也就是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就日短之至,也就是冬至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後,白晝漸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是大吉之日。

記載中,冬至被古人賦予了很多殊榮,《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認為冬至之日的意義甚至是「年」都無法比擬的。

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中,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初生,故稱「冬至一陽生」。

古人還曾把冬至定為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冬至已經是年了。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古人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是「數九」的開始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俗話說的「數九」寒天了。也就是說,冬至是「數九」的開始,這個,就是「年」所不具備的了。

「數九」又稱「冬九九」,俗稱「交九」,是我國北方舊時流行的一種雜節氣。數九寒天,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即為「出九」,「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有的朋友也許會問,為什麼偏偏是數「九」,而不是數二、三、四、五、六、七、八呢?這應該是與陰陽消長,陽長陰消有關。九,是最大數,一九二九地數著最大數,意味著冬日的陰氣不斷消減,累至九次便到了頭,寒去春來,「春已深矣」。

舊時,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也許形式有異,或是寒梅,或是九體對聯,又或者是雙鉤描紅書法,但意思卻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筆,或者是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也就大功告成了。

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

相傳,冬至祭祀始於周朝。「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祈求神靈消除疫疾,減少荒年、飢餓、死亡。

據古籍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過節,則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朝稱冬至為「冬節」,官府舉行「賀冬」儀式祝賀,並且形成例行假期。「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軍隊待命,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唐、宋時,冬至是祭祀天、祖先的日子,皇帝要率領大臣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則要祭拜逝去的祖先。

明、清時,皇帝要在冬至這天舉行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遞賀表,相互之間也要投刺祝賀。

所以,即便到了現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至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對冬至更是重視,要在這一天祭拜祖先,不回家過冬至的人,會被視為不認祖宗的人。所以冬至也就成了合家團聚的日子。

紹興民間,不僅冬至要祭祀祖先,還要剪紙衣服,冬至日送到祖先墓前焚化,謂之「送寒衣」。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冬至酒」,懷念逝者的同時聯絡感情。

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

冬至前一天,禮部尚書親自奏請祭祀,祭祀隊伍以銀甲鐵馬的騎兵為前導,後隨七頭披著華美錦緞的大象,象背安置鎏金的蓮花寶座,象頭裝飾著金絲、金轡,騎象人亦靚妝錦服,遠遠望去有如神仙乘象下凡。

跟隨在象隊後面的儀仗,分別持高旗、大扇,畫戟、長矛,旗面繪有龍虎、山河,長兵飾以豹尾、彩帶,儀仗隊身著五彩甲冑,遠望如祥雲一片飄忽而來。其後又有眾多勇士背斧扛盾、帶劍持棒,身著青、皂、紅、赭諸色服飾,護衛聖駕及公卿百官前往太廟。

場面可謂千乘萬騎、車馬如龍。至夜三更,皇帝換上青袞龍服,頭戴綴有二十四旒的平天寶冠,足踏朱鞋,由兩位內侍扶至祭壇之前。

壇高三層,共七十二級台階,壇頂方圓三丈,坐北朝南設「昊天上帝」黃褥,一側設「太祖皇帝」黃褥,將祭天與祭祖並置。壇下道士雲集,禮樂歌舞絡繹不絕,壇外百姓數十萬眾頂禮膜拜,山呼萬歲,所有人都在這場儀式中獲得了自我認同。

儀式後,則是例行假期。「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軍隊待命,商旅停業。

而百姓人家,據古籍記載:「十一月冬至。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此番景象,真是舉國誠敬,休息養生的狀態。過大年,不過如此。

冬至適合養生進補

冬至意味著進入數九天,迎來最寒冷的天氣,《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這是因為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可見,冬至前後人們開始進補是最好時間。

冬至同時也是養生的關隘,一談「養生「即言」進補」,於是禁不住地浮想聯翩、各種寵愛:食補、藥補、花樣補......

那到底怎樣調理「冬至一陽生」呢?

接下來說的應該是常言所談養生的反調!

明代顧元慶《檐曝偶談》介紹養生見聞說:「隱士絡耕道言,修養之士當書《月令》置於座右,夏至宜節嗜欲,冬至宜禁嗜欲,蓋一陽初生,其氣漸夭,如草木萌動,易於傷伐,故當禁之,不特節也。」

「冬至一陽生」調理措施的重頭戲竟然是「禁嗜欲」。

理由呢?

因為「一陽初生,其氣漸夭,如草木萌動,易於傷伐」。

現實呢?

冬至,機體受寒冷襲擊,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下降,整個身體的生命力顯得瑟縮脆弱。王廷相《攝生要義》指出:「冬天天地閉,血氣藏,伏陰在內,心膈多熱,勿擾乎陽。」

有理有據的遠古智慧殘酷地告訴我們:「冬至」,人體內陽氣剛剛萌動,需仔細呵護。

冬至養生攻略,三十六計「躲」為上:躲暴飲暴食、躲寒冷、躲大汗、躲是非。

冬至這個關隘過得好,來年的健康就有了基礎。

冬至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1. 起居

冬令氣候趨寒,天地陽氣潛藏,應之人體,冬季亦為人體養精蓄銳的最佳時段。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有晨練習慣的人群應注意,晨練時間不宜過早,以免誘發呼吸道及腦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復發。

2. 藥補

在這個階段,有些人喜歡藥物的冬令進補。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潤補養藥物,服用時感滑潤爽口,既能進補,又能治病。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所以冬季進補膏方在有些地方成為一種時尚。

3. 食補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在冬季如果能恰當選擇既美味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無疑會讓大家接受。

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冬至還被用來判斷來年天氣

民間還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冬至節氣在一月中的位置,來預測往後的天氣。

比方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俗話說的是,如果冬至在一個月的開始幾天,年底就會冷;而如果冬至在月尾的話,正月就會很冷;但冬至在月中的話,就不會下雪也不會下霜。

再比如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的意思則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陰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陰天,甚至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