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盛會為何備受期待

2023-10-17     魯中晨報

原標題:「一帶一路」盛會為何備受期待

「一帶一路」盛會為何備受期待

——來自世界「朋友圈」的答案

金秋十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到目前為止,來自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已確認與會,參會嘉賓註冊人數已超過4000人。

今年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發展為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朋友圈」不斷擴大,合作碩果纍纍。

這屆高峰論壇也是紀念「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的最隆重活動,也是各方共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海外人士對此次盛會紛紛表示充滿期待。

這些期待從何而來?請看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給出的答案。

期待從「變化」中來

世界的期待,來自於發生在人們身旁的「變化」。

24歲的凱發是老中鐵路有限公司琅勃拉邦維保管理中心的調度值班員。在他的眼中,「變化」是村民們坐上了火車,出行變得便捷。

中老鐵路是寮國第一條現代化鐵路。自2021年12月開通運營以來,外觀靚麗的「瀾滄號」動車迅速融入寮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寮國人民出行邁入「動車時代」。

北起中國昆明,南至寮國萬象,發展繁榮的機遇沿鐵軌延伸,中老鐵路跨越山河,幫助寮國實現從「陸鎖國」變為「陸聯國」的夢想。今年以來,中老鐵路貨運量大幅上漲,貨物運輸覆蓋寮國、泰國、越南、緬甸等國家。今年7月,中老鐵路和中歐班列聯線貫通,形成一條連接亞洲與歐洲之間的新通道。

在奈及利亞全球事務分析師拉瓦爾·塞爾看來,共建「一帶一路」給這個非洲人口第一大國帶來的「變化」比比皆是,「從首都阿布賈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到拉各斯輕軌藍線,再到萊基深水港,『一帶一路』項目全方位、立體式地推動了這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塞爾希望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為尼中兩國深化合作的又一契機。

衣索比亞戰略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梅拉庫·穆盧阿萊姆對「變化」的解讀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帶動了非洲綠色能源發展,「受益於中資企業參與建設,衣索比亞的水電和風電項目取得巨大發展,極大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穆盧阿萊姆期待,高峰論壇將為各國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合作項目提供平台。

巴基斯坦伊斯蘭瑪巴德和平與外交研究所所長費爾哈特·阿西夫指出,巴基斯坦本國及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水平得到極大改善,這是影響深遠的「變化」。她說,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為巴基斯坦建設了現代化的公路網、鐵路和港口,促進了貨物和人員的高效流動,減少了交通時間和物流成本,促進了巴基斯坦的經濟與貿易增長。阿西夫希望高峰論壇能就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合作等問題達成更多協作方案。

期待從「民心」中來

世界的期待,來自於相通的「民心」。

「陸止於此,海始於斯。」葡萄牙「詩魂」卡蒙斯曾這樣浪漫地描述自己的祖國。數百年前,中國青花瓷漂洋過海來到葡萄牙,同當地瓷器製作技術相融合,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葡萄牙藍」。數百年後,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中葡兩國,憑藉以古老東方工匠命名的平台,碰撞出更絢麗的現代工藝火花,搭建起民心相通的又一橋樑,這就是「魯班工坊」。

「在這裡,我不僅學會了使用各種機器人、視覺設備,還開發了一個工業通信研究項目。」葡萄牙學生亞歷山大·熱拉爾多在魯班工坊學習實訓,幾年來收穫頗豐。2018年,由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和葡萄牙塞圖巴爾理工學院共建的葡萄牙魯班工坊正式簽約啟運,共同培養電氣自動化和工業機器人專業的人才。

從葡萄牙到泰國、塔吉克,再到吉布地、貝寧,中國院校與亞非歐三大洲的20多個共建國家院校合作建設了一個又一個魯班工坊,打造了國際職業教育合作的「金字招牌」。

以天下之利為利、以人民之心為心。過去十年間,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了包括魯班工坊在內的一批合作品牌,聚焦消除貧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讓合作成果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中國菌草生長在亞非拉和南太平洋國家的土地上,幫助當地百姓擺脫貧困,被稱為「致富草」「幸福草」;中國援外醫療隊赴多國為白內障患者送去光明,妙手仁心澆灌友誼之花……許多「小而美、見效快、惠民生」項目紮實推進,不斷增進共建國家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站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的新起點上,共建夥伴們期待高峰論壇促進合作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多實實在在的貢獻。

在塞內加爾中國問題專家阿馬杜·迪奧普看來,「一帶一路」對共建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都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是實實在在「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的倡議。

肯亞埃格頓大學與中國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建立了中國—肯亞作物分子生物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埃格頓大學副校長理察·穆盧瓦說,非中農業合作不斷深化,將助推非洲農業變革,切實惠及非洲民生。

多國專家學者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開展減貧合作、農業技術交流培訓、職業教育等方式,對提高共建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期待以高峰論壇為契機,協調各方合作,實現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

期待從「公道」中來

世界的期待,來自於合作的「公道」。

千百年來,古絲綢之路見證了「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雲帆高張,晝夜星馳」的盛況,推動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從古絲綢之路和絲路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積極倡導合作共贏理念與正確義利觀,堅持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推動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這是共建「一帶一路」所堅守的「公道」。這跨越陸海、聯通四方的大合作,不是一家的獨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不是某一方面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行的陽光大道。

「中國秉持包容和協商之道,這有助於在經濟發展項目等方面與相關國家達成共識。」巴基斯坦南方科學和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伊斯蘭瑪巴德大學副教授阿卜杜勒·薩塔爾·阿巴西說。

在阿根廷國立基爾梅斯大學教授弗朗西斯科·塔亞納看來,共建「一帶一路」根據各方實際情況,通過交流與協商開展合作,這是共建「一帶一路」在世界範圍內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十年來『一帶一路』取得的良好成果以及對未來的長遠規劃,有利於避免『零和遊戲』,更好地實現全球化,從而讓世界各國人民都從中受益。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我們應該總結經驗,深入規劃這一重要倡議的未來。」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從全人類命運的高度共同探討世界發展,在這裡,大家擁有平等話語權,這是各方尋求發展機遇、共建美好幸福家園的盛會。」泰國泰中「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倫·披差翁帕迪期待,高峰論壇將為凝聚共識,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作出新的重要貢獻。   

據新華社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c417bef6fc1c3ee10790da3e66a4d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