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美國和蘇聯是二戰後的兩大超級強國,兩國工業發達、國力強盛,爭霸長達數十年之久。蘇聯在工業、科技等方面毫不遜色於美國,但在農業生產方面卻和美國相差甚遠。眾所周知,蘇聯領土是美國的兩倍多,人口和美國不相上下,蘇聯機械化水平也不比美國差,但美國經常會出現農產品過剩不得不減產的情況,而蘇聯農產品則需要大量進口,70年代甚至兩次出現糧食危機,全國上下不得不節衣縮食,勒緊褲腰帶過活。那麼為何美國會出現農產品過剩需要減產,而蘇聯卻常常會出現糧食危機?
第一,從自然條件上來講,蘇聯雖然比美國面積大一倍,但美國自然條件比蘇聯強的不是一點點。美國地處北溫帶,氣候溫暖濕潤,本土平原面積廣闊,非常適合發展農業。而蘇聯雖然面積大,但緯度較高,森林、凍土廣布,全國適合耕作的耕地不多,光照和熱量不足,作物生長周期長,農業生產條件完全比不上美國,所以蘇聯的農產品產量無法和美國相提並論。
第二,蘇聯窮兵黷武,實行片面的重工業化,嚴重忽視了農業生產。為和美國爭霸,蘇聯把資源都投入到了軍事和重工業領域,造成了經濟的畸形,出現衛星上了天,但老百姓卻吃不上飯的尷尬局面。所以說,蘇聯解體不是沒有原因,不重視民生國民自然不會支持他。而美國一直非常重視農業,對農業投入很大,對農業扶持力度也大,所以美國農業發展很快。此外,美國擁有發達的農產品加工業和龐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了美國農產品的生產。
第三,蘇聯實行集體農業經濟,農業缺乏活力,老百姓生產積極性不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蘇聯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偏低。加上蘇聯領導者瞎指揮亂搞,使得本就落後的蘇聯農業雪上加霜。赫魯雪夫曾領導蘇聯大力拓荒種植玉米,但由於組織的不好,老百姓積極性不高等原因收效不大,不僅沒有提高糧食產量,結果破壞了生態環境。事實上,缺糧的問題一直持續到蘇聯解體。戈巴契夫下台前,一直向西方求爺爺告奶奶要援助,其中最急需的就是糧食和食物。而美國實行市場化的大農場經濟,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機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也高,一個農民能養上百個產業工人,吃不了的糧食就拿出去賣,有時候賣不掉甚至會爛在倉庫里,不得不進行減產。不知吃不上飯的蘇聯人知道後會作何感想。
參考資料:《全球通史》、《世界經濟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bc381db816c13367f805be0b0346e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