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困於貧窮,而是毀於期待

2023-10-29     十點讀書

原標題:《無聲告白》: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困於貧窮,而是毀於期待

「莉迪亞死了,可她的家人卻不知道。」

這是小說《無聲告白》的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故事的最終結局。

書中,華裔作者伍綺詩,用平靜卻犀利的筆觸,講述16歲少女莉迪亞短暫不幸的一生。

莉迪亞的死訊,使整個家庭陷入緊張和黑暗之中。

母親整日困在她的房間以淚洗面,父親則試圖躲到另一個女人身邊來逃避現實。

而抽絲剝繭,層層撕開隱藏在家庭成員和諧表象下的真相,其實是源自對家人過高的期待。

父母期待孩子可以代替自己實現夢想,夫妻期待對方可以理解自己,孩子期待父母可以對自己多點關愛。

每個人都在期待別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卻唯獨忘了他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道:

人生的實質,就是一個人活著,不要對他人心存太多期待。

人生的實質,就是一個人活著,不要對他人心存太多期待。

很多時候,過高的期待,不僅束縛了自己,也傷害了家人。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困於貧窮,而是毀於期待。

在莉迪亞小的時候,她的母親瑪麗琳為了實現自己的醫生夢,拋下孩子離開了家。

整個家陷入混亂,父親整日愁容,情緒幾近崩潰。

莉迪亞一直認為是因為自己表現不夠好,所以母親才離開家。

沒想到一個月後,瑪麗琳因故回歸家庭。

莉迪亞因為害怕母親再次離開,父親情緒再度崩潰,此後,她對父母提出任何決定都言聽計從。

母親希望她當醫生——

她就不停地做數學題、翻看各種醫學典籍,學習高年級的課程,甚至參加大學的考試。

儘管她並不喜歡物理,也不喜歡當醫生,但她不能拒絕,因為害怕辜負母親的期待。

父親希望她多參加社交活動——

她就裝作很合群,每天給朋友們打電話,只是電話從來沒有撥通。

莉迪亞只是自言自語,她硬著頭皮去參加各種舞會,假裝約同學一起去看電影。

她被父母熾熱的期待,不斷折磨著,她內心的想法無人關心,她的痛苦無人了解。

漸漸地,莉迪亞開始戴起厚重的面具,隱藏自己的情緒,機械地滿足父母的要求,最終迷失了自我。

克里斯多福·孟說過:「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

生活中,大部分孩子都曾按照父母的指導走過很長的一段路途。

父母期待孩子未來成為醫生、老師、律師,他們便按照父母的意願選擇專業。

父母希望子女工作體面,他們便順從父母的安排考公、考編進入體制。

父母的話猶如緊箍咒,伴隨著孩子的生活,控制著他們要走的每一步。

可現實卻是,父母的話並不是聖旨,也不一定全都正確。

為人子女,面對父母的期待,要為自己而活,從父母期待的眼神中剝離,直面內心真實的想法,走出自己的節奏。

莉迪亞離開後,瑪麗琳陷在無限悲傷中,整日在莉迪亞的房間睹物思人。

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將所有的悲傷和怒火都發在丈夫詹姆斯的身上。

她指責他為什麼不敢質疑女兒的死因,指責他為什麼沒有察覺女兒的想法,指責他為什麼這麼冷靜。

妻子的指責,深深戳痛詹姆斯的心。

詹姆斯也指責妻子,不顧家庭,從不為自己和孩子考慮,一心只想要當醫生,當妻子提出想出去工作時,以家裡不缺錢為由,拒絕了妻子實現夢想的機會。

他們都在各自的角度,去要求對方,卻從未真正了解過對方內心的想法。

後來,詹姆斯為了逃避妻子的指責,和孩子死亡的事實,躲進了路易莎的溫柔鄉。

尼采說:「一個人內心無法擺脫的執念,就是給自己上的枷鎖。」

人生總有難以實現的夢想和期待,過於執念,會陷入內心的漩渦,看不到他人的想法,忽略對他人需要。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我們渴望伴侶能夠理解我們,能夠滿足我們的要求,一旦另一半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時,我們會失望甚至本能的怨懟。

對另一半的期待過高,很容易放大對方的不足,忽略伴侶的感受,讓這段關係岌岌可危。

你可以有所期待,但一定要把握一個度,不切實際的期待,只會傷人傷己。

有本書里是這樣說的:

「要維繫一段感情,期望越少越好;若是沒有任何期待,便能無條件地愛。」

夫妻之間,你可以和伴侶及時溝通你的想法,但不要想把對方塑造成你需要的樣子。

當你們放下改變彼此的執念,降低了對伴侶的期待,關係逐漸緩和,就會發現生活中充滿驚喜。

夫妻相處,要學會與伴侶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互相諒解,尊重彼此。

瑪麗琳來自一個單親家庭。

瑪麗琳的母親,在一個學校里當家政老師,獨自撫養瑪麗琳長大。

在母親的認知里,女人就應該結婚,然後照顧家庭。

所以母親也希望瑪麗琳成為一個賢妻良母,從小讓她學習《烹飪指南》,教她如何照顧丈夫,料理家務。

高中時,瑪麗琳為了不上家政課,曾在母親的家政課上搗亂,把教室弄得一團亂,母親警告她,女人就應該要學習如何做一個把家庭管理好的人。

可瑪麗琳並不這樣認為,她想當一名醫生。

為了實現當醫生的心愿,瑪麗琳埋頭苦讀物理知識和化學實驗,最終她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

在大三的時候,她與詹姆斯的相愛,她的母親開始知道詹姆斯是大學教授很高興,可見面後發現他是華人時,開始極力反對。

甚至在舉辦婚禮當天,瑪麗琳還和母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母親責怪她,為什麼要選擇一個華人結婚,她和孩子未來的生活如何保證。

瑪麗琳的一意孤行,讓母親無法接受,母女關係徹底破裂。

仔細回想,母親的出發點並沒有任何惡意,她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好。

但為什麼孩子還是與自己漸行漸遠呢?

紀伯倫在《孩子》中寫過: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父母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和孩子的關係只會越來越遠。

作為父母要對孩子有正確的認知,尊重孩子的意見和他們進行平等的溝通。

父母要放下對孩子過高的希望,才能看見他們的需求,給他們相對的幫助和意見,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你複製品。

故事的結尾,瑪麗琳走出了自己的執念,擺正心態,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在家庭上,珍惜身邊的人。

詹姆斯也看清自己的內心,回歸家庭,兩人對彼此坦白自己內心的想法,放下芥蒂,和好如初。

詹姆斯夫婦不再將自己的期待傾注在孩子身上,真正陪伴、關心曾經被他們忽視的兩個孩——內斯和漢娜。

他們所做的改變,讓這個本來支離破碎的家,開始變得充滿愛和溫暖。

記得《基督山伯爵》里說過:

「唯有經歷過苦難和絕望的人才能體會到幸福的可貴。」

都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樹葉,我們每個人應該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你喜歡法律就去學習相關專業,成為律師;你想要當歌手就去勇敢嘗試,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

正如書里說的那樣:「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里,你永遠得不到想要的,你只是學會了如何得過且過而已。」

如果你也陷入別人的期待,無法自拔,請勇敢拒絕,走出期待的牢籠,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我們只有擺脫他人的期待,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願你我都能做一個不受他人期待的禁錮,活出真實自我的人。

作者 | 清晨舞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麵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b97a8f9e70db3d3b31429e57d207f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