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建設相關領域勢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2023-09-09     普華有策

原標題:生態環境建設相關領域勢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生態環境建設相關領域勢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1、行業發展概況和趨勢

生態修復是生態環境治理行業新興的細分領域,目前正處於起步階段。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穩步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國家和社會也逐步開始重視過去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長久以來生態領域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降低等問題,未來將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正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綠色低碳發展、環境綜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等相關的政府各級政策文件頻頻出台,政策驅動正成為未來行業發展重要驅動力,生態環境建設相關領域勢必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根據水利部《中國水土保持公報》的數據顯示,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265.34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09.06萬平方公里,風力侵蝕面積156.28萬平方公里。按侵蝕強度分,輕度、中度、強烈、極強烈、劇烈侵蝕面積分別為171.73萬平方公里、43.89萬平方公里、19.26萬平方公里、14.41萬平方公里、16.05萬平方公里。與2021年相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08萬平方公里,減幅0.78%。全國水土保持率達到72.26%。

2022年5月,財政部發布《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重點方向和領域包括支持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基礎能力建設,加強對低碳零碳負碳、節能環保等綠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的支持;支持碳匯能力鞏固提升,支持提升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碳匯能力;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面保護天然林,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支持森林資源管護和森林草原火災防控,加強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強化濕地保護修復等。

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政策的頻頻加碼與具體實施方案落地都預示著國家未來將在生態環境保護、水污染治理等領域加大投入,生態環境建設領域的投資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型綜合生態治理項目隨之出現,要求企業能夠有針對性的系統籌劃,不僅能夠定製化的設計大型的整體修復方案,還要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和專業的施工建設能力,所以行業內企業越來越向綜合型生態修復治理方向發展,行業集中度逐漸提升。同時,近年來生態修復市場又呈現了資金驅動、治理市場化模式、央企及地方國企紛紛高姿態進入的特點,對業內企業帶來了挑戰和競爭。

2、行業競爭格局

生態修復是生態環境建設行業新興的細分領域,目前正處於起步階段。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穩步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生態領域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災害頻發、海洋自然岸線減少、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各類氣象災害增多等問題,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不斷重視,各類利好政策頻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生態修復市場容量迅速擴大,帶動了行業內企業的高速發展。

對於生態修復,由於細分業務領域眾多,行業尚無較為權威官方的規定界定範圍和技術標準,因此行業內企業眾多、且類別繁雜。行業內企業數量較少、企業規模較小,且大多數企業業務範圍集中在對技術要求不高的平面及土質坡面工程上,對技術要求較高的生態修復工程(如岩石坡面)上涉足很少。

企業在生態修復領域的競爭點主要集中在工法及工藝、抗性苗木的研發與培育、跨地域複雜環境的施工經驗等方面。目前,大多數公司只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競爭優勢,極少數公司具備生態修復領域全面競爭優勢。總體來說,我國生態修復領域正處於起步階段,行業尚未出現具有領先地位的領導企業,行業集中度較低。

未來,隨著市場逐步發展和成熟,生態修復領域和園林綠化領域新一輪資產整合將會出現,部分綜合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將進一步整合資源、擴大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將逐步提升。

3、行業壁壘

(1)技術能力壁壘

生態環境治理行業企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工法及工藝等專業技術能力上。生態修復的目的是為了恢復當地環境的生態功能和生物結構,並能持續健康發展,最終實現使環境實現自我發展和自然演替,恢復生物鏈平衡、重現原始的自然狀態。隨著環境問題日趨複雜以及相關環保政策規定的不斷加強,生態修復對專業技術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施工過程中需要集成植物選培、基質配置、工程施工等專業技術,涉及生態學、植物學、農學、岩體工程力學、環境學、土壤學、水土保持、岩土工程等多個學科,需要因地制宜的選擇適用技術措施或技術組合,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保證修復效果,技術難度要求高。與此同時,由於我國土地廣袤,不同區域的地質特徵和地質受損程度差異較大,進一步增加了治理難度。相比之下,生態環境治理恢復的專業技術能力卻需要不斷地探索嘗試,在長期研發和實施中積累下來,短期內無法取得。因此,較高的專業技術能力是進入行業的主要障礙之一。

(2)資金實力壁壘

生態環境治理行業具有資金密集型的特點,行業內企業所能承接項目的規模與其自身的資金規模密切相關。在生態修復和城市環境建設業務中,由於涉及工程建設,客戶付款相對滯後於公司成本發生,從項目投標、工程施工到結算後的質量保證,均需占用大量的營運資金。尤其是隨著企業的發展,項目規模逐步提高,項目數量逐漸增加,也將進一步加大企業的短期資金壓力。因此,無論是行業新進入者還是行業內想擴大業務規模的企業均受到資金實力因素的制約。因此,資金實力直接影響行業內企業業務的開展,是進入行業的主要障礙之一。

(3)項目實施經驗壁壘

行業內企業核心工法及工藝的獲得除依靠相關的業務培訓外,更多的是來源於施工項目經驗的積累。就目前而言,企業過往擁有相似的項目經驗、實施效果、積累的商業信譽也往往成為客戶篩選生態環境治理供應商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在治理不同地區的地質生態環境時,企業需要考慮各個地區之間的土壤、水分、氣溫、光照等自然條件,根據當地季節特徵,選擇適栽植物、栽種方式、栽種最佳時間。除了自然生態條件以外,還需要考慮不同的立地條件(如鹽鹼地表、沙化地表、工程創傷地表、岩石立面等)所需的施工技術、抗性植物的選擇等。總體而言,影響生態環境治理項目成敗的因素眾多,企業需要在長期的項目建設中不斷學習和總結。所以,行業經驗已成為進入行業的一個主要障礙之一。

4、行業基本風險特徵

(1)行業管理格局限制了生態修復行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涉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道路邊坡等基礎設施修建區生態修復、海域、海岸帶和海島綜合整治、河流、湖泊與濕地修復、污染場地治理、受損的森林、山地、農田以及農村環境治理等生態修復工作,在歷史形成的行業管理格局中,分屬於不同的部門管理,如原國土部、水利部、交通部、住建部、海洋局、林業局、農業部等,各部門都有相應的生態修復類資金使用並負有監管責任。但由於歷史和技術原因,各部門的關註解決的重點問題並不相同,從生態修復的角度看,難以達到理想的生態修復效果。

雖然新的國家機構改革較大改善了上述問題,生態修復工作在新的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住建部、農業部、交通部等部門也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進行認識,生態修復行業也已迎來發展的春天,但由於生態修復領域具有跨行業實施、多學科融合、技術綜合性強、工藝要求高等特點,「九龍治水」式的管理限制了生態修復工作的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2)行業標準體系尚不完善

在國家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生態修復、出台各項促進行業發展政策的同時,這一行業也存在著標準體系的不完善的問題。目前,生態修復領域在我國還處於起步階段,從業企業規模較小,類別繁雜,行業內缺乏完善的技術標準與施工規範,不利於行業整體的良好競爭和有序發展,未來行業內監管體制及各項配套發展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3)企業發展受限於資金實力

生態修復和城市環境建設所屬行業都具有資本密集型的特點。項目在投標和中標後都需要向業主單位交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施工過程中業主單位支付的工程進度款通常也與公司現金流支出存在時間差,因此行業內企業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作為支撐,所承接工程的業務規模也會受到公司資金實力的限制。此外,目前生態修復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行業內公司普遍規模較小且融資渠道有限,因此資金實力成為制約行業內企業發展壯大的瓶頸。

(4)復合型專業人才匱乏

生態修復業務遍布於全國各地,待修復環境的氣候特點、海拔高度、岩土結構、生態習性等各種特徵差異較大,修復過程中涉及恢復生態學、森林生態學、植物生理、林學、園林景觀、土壤學、水土保持、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工程機械、建築材料、化學材料等多個學科,需要因地制宜的選擇適用技術措施或技術組合,需要從業人員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能深入了解生態修復的深刻內涵,在熟悉當地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植被結構、破壞現狀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定製化修復方案。行業內優秀人才大多數集中於相對發達地區,且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因此,目前行業內具有較高理論修養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尚不能滿足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專業人才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行業整體的發展。

5、市場規模

根據發改委、自然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數據顯示,全國喬木純林面積達10,447萬公頃,占喬木林比例58.1%,較高的占比會導致森林生態系統不穩定,全國喬木林質量指數0.62,整體仍處於中等水平。草原生態系統整體仍較脆弱,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積仍占1/3以上。部分河道、濕地、湖泊生態功能降低或喪失。

全國沙化土地面積1.72億公頃,水土流失面積2.74億公頃,問題依然嚴峻。紅樹林面積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相比減少了40%,珊瑚礁覆蓋率下降、海草床蓋度降低等問題較為突出,自然岸線縮減的現象依然普遍,防災減災功能退化,近岸海域生態系統整體形勢不容樂觀。因此,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急需進一步加強。

近些年,儘管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為此,我國政府提出2035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目標,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生態安全提供政策保障,也為生態修復領域的發展提供良好機遇。根據《關於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我國在2035年將實現如下目標: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十四五」規劃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受益於相關產業政策的支持,生態環境建設行業將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更多行業資料請參考普華有策諮詢《2023-2029年生態修復行業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同時普華有策諮詢還提供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諮詢、項目可行性報告、項目後評價報告、十四五規劃、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諮詢等服務。(PHPOLICY:LDL)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b4694118d9a8094b33d016261e9b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