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中國》: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卻愛上了同一片土地

2022-07-11     深度文娛

原標題:《追夢中國》: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卻愛上了同一片土地

「一粒米,一滴水,一顆種子,一縷陽光,或許你毫不在意,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講,那就是希望。」來自肯亞的羅伯特,向觀眾娓娓道來自己身處中國的所見所感,他也在工作當中傾注了對中國的熱愛:「2012年,我到北京學習農業與經濟。現在,我是一名斯瓦希里語影視配音員,讓中國文化傳遞到非洲成為精神食糧。」

文 | 呂昕彤

這是系列紀錄片《追夢中國》的開篇《最美「禾」聲》,全集僅長5分鐘,以自述的方式串聯起鏡頭的組接,帶領觀眾走進身為「外國人」的他眼中的中國,輕盈的內容體量蘊含著豐富的思考,全系列記錄了20位在華工作、留學、生活的外國友人的生活狀態。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的受益者,這些來自不同國度、有不同膚色、說不同語言的人們在中國追逐夢想,展示了中國進入新時代的成就和呈現的新機遇。沒有正襟危坐的布光和採訪,沒有刻意為之的內容設計,《追夢中國》猶如一部部輕鬆活潑的VLOG,主人公講的就是親身的經歷和感悟,用真真切切的生活體驗書寫一段段特別的中國故事。

回歸紀錄片創作之本

從人文主義視角出發

紀錄片的創作要義,首先就是真實。關注社會生活、探討人類本性、思考時代發展、回望歷史變遷……真實性所迸發出的價值,使得紀錄片區別於電影等影視表現形式,成為歷史和社會發展脈搏的見證者和忠實的記錄者,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也是紀錄片所要追尋的價值路徑,著名紀錄片導演陳虻曾經說過:「紀錄片的最終結果是和社會發生關聯。中國紀錄片創作者必須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現實的土地上來,關注現實生活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這可以說是中國紀錄片的生命和基礎。」

紀錄片《追夢中國》便是從人文主義視角出發,對生活、社會至真至純的紀錄。在主人公的篩選上,製作團隊考慮到了人物的典型性、表達的主動性,對其所處的社會關係進行精準抓取。在對人物經歷的呈現當中,貫穿價值觀念的變化,展示出個體發展的弧光。

來自克羅埃西亞的設計師米蘭達,熱愛歌劇的義大利人馬可·貝雷依,巴勒斯坦前駐華大使薩法里尼,來自蘇丹的「老北漂」葉海亞……《追夢中國》當中每一個鮮活的個體,都是所屬地區、行業、城鄉、性別的群像代表。關注人,講述人,解讀人——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生動真切的故事表達,使得該片迅速縮短了主人公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輕體量,小故事

適於全媒體傳播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革新,在眾多網絡視頻播放平台的強勢「圍攻」下,傳統主流媒體儼然經受著來自新媒體的衝擊,也在積極向新媒體平台發力。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由此看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不僅應該貫穿於紀錄片作品的創作過程,也應該延伸至傳播環節,其內容構成應與當下人民的觀看習慣相匹配。單集時長僅5分鐘的《追夢中國》雖然篇幅精悍,卻能帶來「全程高能」的觀看體驗:內容豐富,鏡頭緊湊,剪輯靈動,敘述親切,講述個人故事的同時也注重傳達觀點……具備時下短視頻的風格特色。

以《北京是我家》這集為例,開篇一組可愛的手寫信畫面,以旁觀者視角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場,來自阿爾及利亞的法伊薩來北京已經二十多年了,她每天和文字打交道,是個「學霸」,也是個「北漂」。在這個城市最珍貴的,是她擁有了自己的三個孩子,大女兒阿雅、二女兒瑪雅,還有「小兒子」人民網阿文版。法伊薩也表達了對「北漂」的感慨:「這裡的生活節奏很快,這個城市變得更快。」雖然也會想家,但是在她眼中,北京不僅風景美,也充滿活力和機遇——「我就像一棵樹,根深深地扎在這裡。」

以豐富的多元視角

述說精彩中國故事

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便是用影像為歷史存檔留念的過程。

20世紀60年代,法國年鑑學派的代表人物馬克·費侯提出「電影可以書寫歷史」。此後,用影像書寫歷史的方式逐漸被公眾所認知。在中國的紀錄片界,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也都逐漸認識到影像具有「書寫歷史」的功能。因而,充分挖掘歷史人文資源,創作出具有國家高度和國際視野的紀錄片作品,成為了中國紀錄片創作者的重要使命。

在《追夢中國》當中,來自蘇丹的葉海亞,說生活在北京已經成為了他的老習慣,「而習慣,其實可以用另外一個詞來代替,那就是:喜歡。」來自奈及利亞的薩尼,不僅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商貿公司,還成了中國女婿,他說:「一個女婿半個兒,家在中國,心就在中國!」來自伊朗的提爾達德,在廣州開了一家中餐館,信心十足:「我敢說我是第一個用伊朗味在中國經營中餐廳的伊朗人,製作屬於我自己的中國味道!」

這些外國朋友雖然身處異鄉,但是都愛上了中國,都懷揣著一個熾熱的中國夢。《追夢中國》用影像定格了當下中國所處的歷史階段,留存珍貴瞬間,以跨越國界的多元視角述說了一個個生動的中國故事,彰顯著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是具有時代特色的文藝創作。

同樣由外國人的視角出發、講述對中國的所見所感的紀錄片及紀實節目,還有《外國人在中國》《行進中的中國》《相遇在中國》《中國緣》《功夫學徒之走讀中國》等等,作為致力於促進跨文化傳播的影像實踐,這些作品勾勒出了更為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由紀錄片《追夢中國》得以看到,來自各行各業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打拚,他們在這裡憧憬著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奮鬥、熱情洋溢地追尋自我價值,言辭中自然流露出的是身處中國滿滿的幸福感。通過他們所解讀的中國之美,足以看見:當今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正散發著自己獨有的璀璨光芒。而中國的蓬勃發展,也彰顯出中華民族強大的民族自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acb8a7f6893ddd37fcebfe3b4f14a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