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都很注重宗族祠堂,為何北方卻沒這些建築?並非你想的那樣

2022-02-21   生活幸福

原標題:南方人都很注重宗族祠堂,為何北方卻沒這些建築?並非你想的那樣

傳統的華夏漢地共分為三個部分,黃河流域為北部,長江流域為中部,珠江流域為南部。現代對於中國宗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也就是福建、廣州、浙江等地。因為相對於北方地區,華南地區宗祠林立,宗族文化興盛;而俗稱中原正統的北方,對於漢人傳統的宗族文化卻沒有保留下來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改朝換代的動盪時期,還是某個朝代中期發生動亂,首當其衝的便是北方地區,很多政權都集中在黃河流域,彼此之間爭權奪利,導致北方一向是戰亂不止。每當北方發生戰亂,就會有大批漢人南遷,諸如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亂、316年至439年的五胡亂華等時期。

而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南方之後,同一個家族的就會依偎在一起抱團取暖,相依為命,久而久之就發展起了自己的宗族勢力,繼而開始修建祠堂,訂立族譜。

南方在古代統治者看來一向都是蠻荒之地,是流放犯人的絕佳場所;歷史上北方外來民族也很少有能打過長江的。因此南方地區在社會環境上比北方更為安穩,也就更利於宗族勢力的發展壯大。

第二,北方地區離境外游牧民族較近,經常有胡漢雜居,互相通婚的情況,外來文化對北方的漢傳文化產生衝擊,文化的多元性導致北方越來越不重視漢族禮儀。而遷到南方去的漢人則由於空間距離遙遠,不受胡人文化的影響,仍然遵循著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保留著最正宗的漢族宗族傳統。

第三,祠堂文化的興盛與宋朝以後的平民造祠有很大關係。宋朝(920年-1279年)時期,以朱熹等人為代表的大儒們重視儒家思想傳播的平民化,理學發展十分迅速。而當時的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

北方地區多為遼、金所控,在文化上尊崇佛教。兩相比較之下,南方更深受程朱理學的薰陶,是為當時的文化中心,理學的興旺自然也就推動了民間宗族的發展和凝聚力。

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自然環境造成的,古代兩湖平原、華北平原常發洪水,洪澇災害一來造成祠堂毀壞,二來造成人口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北方宗族文化的發展;而南方地區珠三角平原就比較緩和,沒受到多少水患衝擊,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小。再者南方地勢多山,有些地方交通不便,與世疏遠,宗族文化在這樣的地方更容易得到傳承。

最後,由於北方地區歷來都屬於我國的政治中心,古時中央集權,皇權至上,政治上絕不會允許民間出現大範圍的宗族勢力,當一個宗族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便會面臨皇權的打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限制了宗族的發展。而南方由於距離遠,皇權的影響程度較低,就給了宗族勢力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