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 | 北大教授陳平原:會不會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2021-03-19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悅讀 | 北大教授陳平原:會不會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有人會讀書,有人不會,或不太會讀書。只說「開卷有益」,還不夠。讀書,讀什麼書,怎麼讀?有兩個說法,值得推薦。

一是清末文人孫寶瑄的,他在《忘山廬日記》中說, 書無新舊,無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讀舊書,舊書皆新;反過來,以舊眼讀新書,新書皆舊。

林語堂說的更有趣: 只讀極上流的,以及極下流的書。中流的書不讀因為那些書沒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

最上流的書必須讀,這不用說,誰都會這麼認為。可為什麼要讀極下流的書呢?極下流的書里,泥沙混雜,你可以沙裡淘金——因為社會偏見,很多先知先覺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

還有一點,讀這種書的人少,你偶爾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學。很多寫文章的人,都有這習慣,即避開大路,專尋小徑,顯得特有眼光。這策略,有好有壞。

金克木有篇文章,題目叫《書讀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中,說的是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言,少時見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

他當時很驚訝,以為夏曾佑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覺得有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麼幾十種,是讀得完的。 這是教人家讀原典,不要讀那些二三手文獻,要截斷眾流,從頭說起。

其實,所謂的「經典」,並不是凝固不變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甚至不同性別,經典的定義在移動。談「經典」,不見得非從三皇五帝說起不可。

善讀書的,不在選擇孔孟老莊那些不言自明的經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認可的潛在的經典。

補充一句,我主張「讀經典」,但不主張「讀經」——後者有特定含義,只指向儒家的四書五經,未免太狹隘了。

01

我的建議是,讀文學書

讀書,讀什麼書?讀經典還是讀時尚,讀硬的還是讀軟的,讀雅的還是讀俗的,專家各有說法。除此之外,還牽涉到不同的學科。我的建議是,讀文學書。為什麼?因為沒用。 沒聽說誰靠讀詩發了大財,或者因為讀小說當了大官。

今人讀書過於勢利,事事講求實用,這不好。經濟、法律等專業書籍很重要,這不用說,世人都曉得。我想說的是,審美趣味的培養以及精神探索的意義,同樣不能忽略。當然,對於志向遠大者來說,文學太軟弱了,無法拯世濟民;可那也不對,你想想魯迅存在的意義。 

饒宗頤先生曾在北大演講,提到法國漢學家戴密微跟他說的兩句話:中國文學世界第一;研究中國,從文學入手是最佳途徑。

公開發表時,這兩句話都被刪去了,大概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誤解,以為是挾洋人以自重。可後面這句,其實很在理。從文學入手研究中國,照樣可以廣大,可以深邃。

而且,我特別看重一點:從文學研究入手,容易做到體貼入微,有較好的想像力與表達能力。所有這些,都並非可有可無,不是裝飾品,而是直接影響你的學問境界與生活趣味。

你看外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的著作中對於文學經典的引述與發揮,你就明白,中國學者對於文學的閱讀,普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淺。

02

所有的閱讀,

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作底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確實應該發揚光大,因此,建國學院,修清史,編《儒藏》,我都沒意見。我想提醒的是,今天談「傳統」,有兩個不同的含義。

晚清以降,中國人與西學對話、抗爭、融合,並因此而形成的新文化,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新的傳統。比如,談文學,你只講屈原、李白、杜甫、關漢卿、曹雪芹,不講魯迅,行嗎?

說到現代文學,因為是我的老本行,不免多說兩句。不是招生廣告,而是有感而發。儘管我也批評五四新文化人的某些舉措,但反對將「文化大革命」的瘋狂歸咎於五四的反傳統。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以及國際地位的迅速提升,很多人開始頭腦發熱,聽不得任何批評的聲音。回過頭來,指責五四新文化人的反叛與抗爭,嘲笑魯迅的偏激與孤獨。我理解這一思潮的變化,但也警惕可能的「沉渣泛起」。  

說到讀書的策略,我的意見很簡單:

第一,閱讀沒有實際功用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

第二,關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連的現當代文學;

第三,所有的閱讀,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作底色,這樣,才不至於讀死書,讀書死。 

古今中外,「勸學文」汗牛充棟,你我都聽了,效果如何?那麼多人真心誠意地「取經」,但真管用的很少。

這裡推薦章太炎的思路,作為結語。章先生再三強調,平生學問,得之於師長的,遠不及得之於社會閱歷以及人生憂患的多。

《太炎先生自定年譜》「1910年」條有言:「余學雖有師友講習,然得於憂患者多。」而在1912年的《章太炎先生答問》中,又有這麼兩段:「學問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講,講不了許多。」「曲園先生,吾師也,然非作八股,讀書有不明白處,則問之。」

合起來,就三句話:

學問以自修為主;

不明白處則問之;

將人生憂患與書本知識相勾連。

借花獻佛,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讀書的訣竅」。

(作者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愛思想 校長派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 來源

趙羽涵(實習生) | 編輯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News

關注 | 顧明遠:要與這五種

反教育行為作鬥爭

關注 |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

愛折騰的孩子,成績真不一定會差!

關注 | 《少年》刷屏了!

把革命傳統全面融入課程教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HAXTHgB9EJ7ZLmJIl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