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賦能非遺:傳承與發展的創新路徑

2024-08-02     山西經濟日報

李貴星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各族人民共同的記憶與情感,是民族文化的標誌和人類智慧的結晶。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許多非遺項目面臨著消失或邊緣化的風險。因此,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有效保護和傳承非遺,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廣闊的平台,成為非遺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非遺文化的現狀分析

自2000年我國正式開啟為非遺項目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我國在非遺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保護數量和規模均居世界前列。然而,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一方面,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人對非遺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弱,導致非遺傳承後繼乏人;另一方面,外來文化的衝擊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非遺文化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部分非遺項目甚至面臨滅絕的風險。

二、新媒體對非遺傳承的影響

新媒體以其多樣性、交互性、實時性等突出優勢,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89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高達70.4%,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更是高達8.73億人,占網民整體的88.3%。這一龐大的用戶群體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新媒體平台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將非遺文化的精髓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展現給受眾,極大地提升了非遺文化的曝光度和傳播效果。同時,新媒體平台的互動性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觀眾可以在評論區留言、發表觀點、相互討論,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參與感和認同感大大增強。

儘管新媒體為非遺傳承帶來了諸多機遇,但也存在一些挑戰。首先,新媒體平台上的信息紛繁複雜,非遺文化如何在眾多信息中脫穎而出,成為受眾關注的焦點。其次,新媒體平台的傳播議題分散,系列化水平不高,容易導致非遺文化碎片化傳播,難以形成系統的傳播體系。最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對非遺傳承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們掌握新媒體技術,提升傳播效果。

三、新媒體賦能非遺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一)構建「虛擬+現實」的非遺展示

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虛擬+現實」的非遺展演場景,通過沉浸式體驗、交互式參與、娛樂化休閒等方式,打造多維場景,提升受眾參與度。一方面,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受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形成實體與虛擬場景融合發展的展示空間,以文化記憶和價值觀為紐帶吸引多樣化人群廣泛參與。

(二)打造線下與線上協同的非遺社群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弘揚,需要構築新的虛擬社群,在以非遺為核心文化的網絡社群中構建起以集體記憶為內核的新文化體系。通過共同的話題、興趣和大致趨同的價值觀,將人們在虛擬社群中集聚起來,成為網民表達、娛樂、交易、消費的活動空間。同時,加強線下非遺社群的建設,通過組織非遺文化活動、培訓等方式,增強非遺傳承人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三)創新非遺傳播方式

讓新媒體和報刊圖書、電影電視、演藝舞台等傳統媒體相互融合,形成多層次覆蓋、全方位聯通、多角度展示的立體融媒體傳播體系。以「官媒+自媒體」的形式建立多區域、多層級的傳播矩陣,重點吸引社會大眾力量形成非遺傳播合力。同時,拓展非遺新媒體傳播形式,利用社交平台改變受眾單向、被動接收信息的現狀,推動傳播主體由單一化組織向多元化轉變,實現人際、群體、組織和大眾傳播的共振效果。

(四)夯實非遺傳播的互鑒路徑

構建非遺傳播網絡,積極開展以非遺為主題的對內對外交流傳播的活動,打造「本地傳播+域外傳播」的新媒體矩陣,提升非遺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通過交流合作,促進非遺文化的互鑒共享,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播發展。

四、案例分析

(一)短視頻與直播助力非遺傳播

以抖音平台為例,截至2023年5月,抖音平台平均每天有1.9萬場非遺直播。北京面人郎、揚州玉雕、廣東剪紙等傳統非遺項目在短視頻與直播平台上找到了大量新觀眾,不僅提升了非遺的曝光度,還帶動了非遺產品的銷售,為非遺傳承人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二)紀錄片與微電影講述非遺故事

近年來,非遺記錄工程取得顯著成效,《璀璨薪火》《我在故宮修文物》等非遺題材紀錄片通過生動的故事講述和精美的畫面呈現,帶領觀眾走進非遺世界,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這些作品讓非遺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過程中獲得生命與活力。

新媒體技術的興起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路徑。通過構建「虛擬+現實」的非遺展示展演場景、打造線下與線上協同的非遺社群、創新非遺傳播方式、夯實非遺傳播的互鑒路徑以及數字賦能非遺活化傳承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動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未來,我們應繼續探索新媒體技術與非遺文化的深度融合之路,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單位:平定縣融媒體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8becb4aae22dc13d4ec07f49d7226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