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真的存在嗎?我國一地發現「孫悟空墓」,墓中發現金箍棒

2022-03-03   安慶大同

原標題:孫悟空真的存在嗎?我國一地發現「孫悟空墓」,墓中發現金箍棒

孫悟空真的存在?《西遊記》誕生或唐朝以前,人們也許怎麼也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不過,自從《西遊記》中出現唐朝原型僧人玄奘和尚及孫悟空的形象後,對於孫悟空是否存在的問題,不由得讓人們「深思起來」。畢竟,唐玄奘是真實存在的,孫悟空是否存在的問題又為什麼不能去考慮呢?如此之腦迴路,的確讓許多人認可。

不久之前,有人就意外發現「孫悟空的墳墓」,一時引起眾多的猜測和討論。不僅如此,除墓碑標有「齊天大聖孫悟空」外,發泄者還在墓穴里發現了「金箍棒」。如此說來,難道孫悟空真的存在?

01發現孫悟空的墓穴

一直以來,以為《西遊記》中的人物除唐太宗、玄奘和尚等人以外,其他的都是虛構出來的。不過,在1997年的一個考古發現,不由得讓人懷疑虛擬人物中的孫悟空的確存在。

1997年的一天,考古學家在福建順昌縣地區的一座占地面積約為20平米的廟宇中發現一座合葬墓,據當地的地方志、墓志銘和碳素檢測佐證,這應該是明朝時期才有的。

讓發現者感到很驚訝的是,墓碑上的墓主人名稱相當吸引人,分別為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兩個墓碑的長度均不過兩米、寬度均不過一米,但上面的花紋極其精細,猶如天工開物,不免讓人肅然起敬。那麼,裡面真的躺著孫悟空嗎?

最早記載有孫悟空的是元代楊景賢原著的《西遊記》。書中認為,齊天大聖共有5個兄弟姐妹,他們分別是驪山老母、齊天大聖、通天大聖(孫悟空自稱)、巫枝祇聖母和耍耍三郎。

不過在吳承恩改編的《西遊記》中,孫悟空不再以「小聖」(通天大聖)自居,而是搖身一變成為大哥齊天大聖。比較之下,所發現的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都應來自楊景賢版的《西遊記》。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埋葬在順昌縣的雙聖一墓中的主人應該是一對兄弟。論述起來,吳承恩版的《西遊記》在明代一直被更改,所以明代不可能流行他所描述的孫悟空形象,更多的應該是元代楊景賢所描述的形象。

既然孫悟空在不同版本中的小說是以不同形象出現,那麼他真的存在嗎?被發現的墓穴又能說明什麼?

02墓穴中的「金箍棒」

能證明孫悟空身份的,只有金箍棒最為可信,其他的極有可能是杜撰或者是「衣冠冢」。當然,在不同版本中的孫悟空是不一樣的,所以身份值得讓人懷疑,加之背標上虛構人物的標籤,讓人很難相信他存在。

能夠說明一點是明代作者吳承恩的孫悟空形象,靈感大多來源於楊景賢的作品。他所塑造的齊天大聖不是通天大聖的二弟,而是集合五兄弟姐妹能力於一身的新聖,是上能夠「大鬧天宮」、下可以「直搗地獄」的擁有72變的潑猴。

所以,所發現的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墓穴是來自楊景賢的作品中的神話形象,而不是明朝時期才誕生的孫悟空墓穴。至此答案已經很明了,此孫悟空非彼孫悟空。

除發現雙聖的墓穴以外,考古人員還從其中挖掘出被認為是東海龍王定海神針的「金箍棒」。從外形上看,那就是一根純鐵棒,沒有進行過精雕細琢,上面還留有很多的銹跡斑斑的斑塊。

儘管與小說和傳說的形象不一樣,但也能夠說明這就是孫悟空所使用的「金箍棒」。有墓穴,還有傳說之中的定海神針「金箍棒」,難道孫悟空真的存在嗎?在社會中是否能夠找到原型人物?

03真正的孫悟空

《西遊記》中的人物塑造最早來自楊景賢的作品。據《錄鬼簿》記載,他跟隨姐夫姓,原名為楊暹,是蒙古族人,後改名為楊訥,生卒年不詳。

雖然不是漢人,但楊景賢在戲曲藝術方面極具天賦,是元代的戲曲大家之一。明朝初期,同湯舜民一起受到明成祖朱棣的寵遇。

經元朝末年的動亂後,他就一直居住在錢塘(今杭州),共留下10八種雜劇,至今依然存留的雜劇只有兩種,分別是《西遊記》和《劉行首》。

其中,《西遊記》共有5本24出,故事路線描述的都是玄奘和尚,內容包括:出世、西行取經、東歸和功德圓滿;收孫行者、沙和尚和豬八戒為徒;逃離女兒國、火焰山除害等。

總而言之,吳承恩《西遊記》中所包含的人物、故事等,在楊景賢的作品中都能見到。只能說,楊景賢早已經為吳承恩的作品做鋪墊和框架,讓其坐享其成。

楊景賢的筆下,孫悟空雖然沒有後來的鮮明和完整,但嫉惡如仇、打抱不平以及詼諧風趣的性格特點等已經被著重描寫,為吳承恩所塑造的孫悟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雜劇中,楊景賢還別出心裁地塑造玄奘西行前的場景,場面相當宏大,唐朝文武百官都為他餞行,唐太宗親自與他道別。不過描述這一場景時,楊景賢並不是直接地講述,而是通過「村姑演講」。

這種別出心裁的寫作方式,既能夠讓故事線鮮明地表露出來,同時將更多的內容掩蓋住,讓讀者自己去想像。有關學者發現,如此寫作方法,同樣也被曹雪芹利用到《紅樓夢》中。

除此以外,楊景賢的《西遊記》不單單是普通的雜劇,其寫作手法還透露出從雜劇向傳奇戲曲過渡的痕跡,對明代小說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回歸正題,在楊景賢的筆下,孫悟空並非主要角色,雖然是玄奘和尚的徒弟,但依然與他的那些妖魔鬼怪的兄弟姐妹們有聯繫,有時甚至會聽從大哥齊天大聖的號令。

有人說,如此的創作,很符合元末明初時期的時代需求。主要理由有幾點:一是當時並不突出個人英雄主義,講求群體間的共同努力,互相約束和限制的淳樸的矛盾思想非常突出,經常被利用到小說的寫作里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動中;二是孫悟空要從妖魔變成神仙,需要經歷佛家所講述的各類歷練,更符合現實需求。

無論怎麼樣,在楊景賢筆下的孫悟空並不是神聖不可高攀,而是有血有肉,同時還有情感。比如,《西遊記》中的《第三本·第九齣神佛降孫》描述,孫悟空偷仙衣、仙帽、仙酒和仙桃,其實並不是為自己,而是想讓夫人(金鼎國公主)也能享受到這樣的快樂。

也許,孫悟空真的存在過,在現實社會中也能找到原型,不過是誰已經很難知曉。

總結

孫悟空真的存在嗎?這個不得而知,也許在更早的文學作品中就能夠找到他的原型,不過由於歷史年代悠久,想要達到目的,基本上已經相當困難。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傳世之經典,不可能是憑空想像,其素材大多來源於其他作品或者是現實原型。因此,孫悟空也許真的存在。

在吳承恩作品更早之前的楊景賢筆下的《西遊記》中,孫悟空不僅有血有肉,而且還取得一位金鼎國的公主作為夫人。如此推測,他很有可能就是一位活生生的人物,只不過到了吳承恩的筆下之後,已經完全脫離與人的關係,變成相當純粹的「戰鬥聖佛」,不再擁有同人類一樣的七情六慾。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