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中東和北非地區防務市場,新趨勢已經形成

2023-02-16     看航空

原標題:近年來的中東和北非地區防務市場,新趨勢已經形成

2月9日,阿布達比國家展覽中心集團與國防部聯合舉辦第16屆阿布達比國際防務展(2023 IDEX)的新聞發布會。

根據發布會信息,2月20日至24日,2023 IDEX將在阿聯阿布達比舉行。據預測,作為中東和北非地區唯一的國際防務貿易展,2023 IDEX將成為其30年歷史中規模最大的一屆,預計將有1350家企業參展,吸引來自65個國家 和地區的十三萬名觀眾——對比2021年的上屆展會,參展商數量增加50%,觀眾數量將增加209%。

在展覽規模越來越大的背後,是中東和北非防務市場的不斷擴大,而其新生趨勢也日漸顯著。

中東和北非地區的政策現狀

2022年3月,英國智庫 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在其2022年利雅得國防論壇上,介紹了其中東和北非國防政策和經濟研究項目的結果。

這一項目涵蓋阿爾及利亞、巴林、埃及、以色列、約旦、科威特、摩洛哥、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等11個國家。

根據IISS的研究成果,雖然中東和北非地區的防務開支僅占全球年度總額的8 %~10% ,但近年來該地區消耗了全球25%的防務產品

針對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國防政策,IISS研究表示,在大多數中東和北非國家,國防部或決策高層中並沒有構建系統的威脅評估或防禦規劃流程。

多數中東和北非政府武裝力量的首要目標是確保和維護現任領導人的權力和權威;保護領土完整、人口和關鍵基礎設施則是第二個目標。

由於很多中東和北非國家的建立都始自20世紀,迄今為止,該地區的許多國家依然面臨與鄰國的領土爭端。

值得注意的是,同屬中東地區但政局持續動盪、經濟較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如利比亞、突尼西亞、敘利亞、巴勒斯坦、葉門、蘇丹等國家並不在IISS的研究範圍內。

雖然在過去30年里,這些領土爭端以及基於其他利益的訴求,並沒有導致激烈或直接的大規模地區衝突。但這並不妨礙中東和北非的執政武裝力量更加關注當地其他武裝組織的挑戰。同時,這些武裝力量還面臨著複雜多維的空中威脅。

這導致這些國家在本國國防工業化進程非常緩慢的背景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採購海外防務產品,來更好地應對特定的威脅。

防務供應商以美國為主

根據IISS的數據,在該地區11個國家的空軍和海軍裝備中,美製武器在空中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為這一地區提供了67.5%的戰術飛機。法國、英國和俄羅斯則各占約10%。在海上領域,法國提供了24%的主要裝備,德國19%,美國17%。

阿聯空軍的C-17運輸機。

IISS還「貼心」提示到:

雖然目前俄羅斯為中東和北非地區提供了不少防務產品,但在俄烏衝突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背景下,俄羅斯不但需要為自家部隊提供裝備,還受到了多方的制裁……這些因素都會使得俄羅斯之後可能難以繼續為中東和北非國家提供裝備。

本地化發展需求迅猛

隨著對防務產品的消耗越來越多,中東和北非地區正在越來越多地尋求發展本國和本地區的研發與生產能力。

IISS報告稱:

在裝備的自主研發和生產製造領域,該地區近年來的一大變化發生在無人機領域:2014年,該地區的11個國家都沒有作戰無人機;而到2022年,已有8個國家獲得了作戰無人機。

對於上述作戰無人機正式引入的具體時間節點我們無從考證—— 在2022年之前的二十餘年間,以色列的媒體一直被禁止發表與其作戰無人機有關的報道。根據路透社的報道,直到2022年7月這一禁令才得到以色列國防軍(IDF)的解除。

緊接著在2022年8月初,以色列國防軍首次承認將在約旦河西岸的武裝行動中使用作戰無人機。

以色列航空工業(IAI)一直以來宣稱其重點發展的「蒼鷺」(Heron)、「偵察兵」(Scout)等系列無人機主要被用於偵察監視、電子戰和戰場誘靶。

而現在,除了以色列以外,阿聯也具備了改裝作戰無人機的能力。

在防務政策領域, 目前中東與北非的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希望能夠緊跟防務技術前沿,但只有三個國家(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通過整理管理架構、制定國防政策等方式明確表達了這一點——

2021年7月,以色列政府將原屬於經濟部的創新署併入了科技部,「以加強創新署與國家其他科技創新部門的統籌,促進學術研究應用導向以及與航空航天部門的緊密合作」。不久後,以色列政府任命了新一屆國家研發理事會新成員,進一步加強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與政策研究以及諮詢服務。

沙烏地阿拉伯則繼續延續著其2016年4月發布的「沙烏地阿拉伯2030願景」(Saudi Arabia's Vision 2030)和「國家轉型計劃」(簡稱「NTP」),不斷加大對防務科研領域的投資。此外,沙烏地阿拉伯還在不斷增加研發領域的投入,到2030年底,沙烏地阿拉伯在防務研發領域的支出將從2021年的占軍備預算0.2%,增長到4%左右。

沙烏地阿拉伯是全球前五大軍費支出國之一,也是中東和非洲地區最大的軍費支出國,2021年的軍費支出為556億美元。

與2020年相比,該國的支出減少了約17%——可以看出,沙烏地阿拉伯正在通過建立合作關係、實現本地化研發與生產等方式,減少對外購裝備的依賴。

此外,根據國際數據公司 (IDC)的預測,2023年,中東、土耳其和非洲地區的信息通信技術 (ICT)支出將超過2340億美元,同比2022年增長近4%。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這兩個阿拉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可能會花費346億美元和200億美元,在該地區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三。

還有一個新的變化是,從2020年到2023年,以色列先後與巴林、阿聯和摩洛哥等周邊地區國家建立外交關係,這意味著這一地區在防務領域的合作可以更加深入,互惠互利。

需擴大投資、廣泛合作

雖然有以上的利好趨勢,但是目前對該地區防務本地化發展趨勢最大的阻撓因素,是當地對防務產品研發投入太低:低於其國防總預算的 1%。

根據IISS的觀點,如果防務研發投入沒有顯著增加,中東和北非地區的防務本地化目標,包括研發、生產等在內的獨立目標都難以實現。同時,長期缺乏投資也會導致人才斷代,並且無助於形成長期、透明的國防工業政策——這顯然會影響未來此地區對於防務工業的長期投入。

基於這些因素,未來進入中東和北非市場的防務供應商需要更好地滿足該地區的本地化願望。技術轉讓、資金補貼以及人員培訓等支持將能很大程度上吸引到當地客戶。

在產品方面,性能優異的空運和海運平台將繼續成為該地區優先選購的防務產品,但更先進的無人機開發和改進技術也很重要。此外,戰略關係的多元化也已經成為了共識,投資這一地區的傳統供應商應該主動尋找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

排版:王薛婷

策劃 | 文案:高奡宸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早讀 | 關於以色列「幼獅」的虛實傳奇:五國「合演」的一出好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896e5c9262255a29cb0e9c16cdcac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