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前連喊三遍「燕王來否」,為何大臣們卻無一人敢回答?

2021-08-10     枕貓

原標題:朱元璋死前連喊三遍「燕王來否」,為何大臣們卻無一人敢回答?

侄叔兩代,兵戎相見

古往今來,歷代王朝更迭,或平或亂。令人震驚的玄武門之變亦或是九子奪嫡,無疑上演了皇宮貴族裡的硝煙四起,名權相爭。

朱元璋,幼時父母雙亡,早年曾在皇覺寺中當和尚,後來偶然間下山,參加了元末的農民起義。之後,靠著劉伯溫與自己過人的膽識一舉拿下了天下。然而,坐上皇位的他沒有一天不是膽戰心驚,於是,便學著秦始皇重新實行了分封制,封自己的王兄為各地的藩王。

此外,另下了一道旨,倘若沒有皇帝旨意,任何人不得入宮。

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有朝一日藩王們聯合起兵謀反。他這擔心不是沒有依據,四王子朱棣野心勃勃,對皇位虎視眈眈。為了防止他起疑心,朱元璋死之前,特意召他入宮。當初,朱元璋立皇子時,朱棣沒有異議,畢竟,他立的是自己的兒子朱標。

朱元璋

朱標宅心仁厚,原本朱元璋想的是若朱標為帝,那將會呈現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朱標病逝之時,朱元璋這一想法破滅,按照規矩,是該立朱標的兒子為朱玟文為帝。朱棣得到消息後,表面上不同意,不過也沒法子。

在他看來,皇位就應該是他的,論輩分也該是他的,偏偏立了他的侄子,這讓朱棣非但起了疑心,再加上因朱玟文慌忙之中下的一道假聖旨。朱棣最終借其他藩王之力,篡奪了皇位。

朱元璋死前,召他回宮,一來是為了給他一個交代,讓他好好輔佐新皇帝。二來藉此次回宮,特意給他一個教訓。不曾想,他來南京等待之時,朱玟文慌了,誤以為朱元璋要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叔叔,不免心生恐懼,覺得皇位不保。

於是,當下便下了另一道旨,讓朱棣又重新回番地。

朱標

回去倒不打緊,關鍵在於朱棣回去以後,得知外面傳來的謠言,說是朱元璋死前召他回宮,結果卻被朱玟文攔下了。這簡直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朱棣立馬起兵,聯合眾藩王,闖入皇宮,拿下王位。

朱元璋死之前,躺在床上,問周邊大臣們,「燕王可否來?」大臣無一人敢回答。倘若,他們不是忌憚新皇帝的權威,有一人敢出來,恐也不是落得如今這般下場。怎麼說,朱玟文這種做法,應了那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侄叔兩代,兵戎相見。

結果,不但不隨了朱玟文的心,反而以失敗告終。這就從側面體現了,朱玟文是不適合做皇帝的,多疑且心胸狹隘。但也不能妄斷朱棣就可以做皇帝。只是說相對而言,兩者都無帝王之象。

反觀歷朝歷代的皇帝,但凡能做皇帝的人,疑心肯定是有,但不會像朱玟文這般莽撞。好不容易得來的皇帝之位,卻因一旨不是聖旨的聖旨,落入有心人手裡。

朱棣

或人或政,鞏固皇權

朱元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介草民,終成帝王。靠的不僅是他日積月累的經驗,還有他早年當皇帝時的疑心與劉伯溫的輔佐。

洪武元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其後,大封諸侯,削減藩王兵權。他善用政策來鞏固王權。

洪武九年,下令廢除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案察使司,分別掌管行政、司法和軍事。三司享有平等權力,接著又設都察院,下設一十三位監察御史,負責檢舉各級官吏,同時罷黜丞相。所有事情均由他一人負責,皇帝政權空前得到加強。

他疑,但會利用政權來讓自己的地位得到保護。就如他自己所說:「聖君眼裡,武將文臣都是馬,不同之處,一為悍馬,一為輕騎,而君王是馭者,駕策隨心,統馭天下。」可見在他眼裡,政權與人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朱元璋

同樣,漢高祖劉邦也是一位疑心極重的皇帝。晚年時,因疑心深重,殺害了很多跟隨他打天下的異姓王。韓信、彭越等都先後被他殺害,且連早年對他很好的蕭何也都免不了被他懷疑,但他卻唯獨沒有殺掉張良。

一方面,張良雖有過人之才,卻不貪圖權力,劉邦自認為在謀略上比不上他。一方面,張良幫助劉邦,是為了推翻秦王朝,政治方向不統一。且當初劉邦建國時,將不喜歡的人都殺了時,張良也曾提出建議,說要對那些功臣,進行挨獎罰。劉邦聽了,便加以論功獎賞。

所以,無形之中就化解了一場危機。於公於私,劉邦最後都沒有殺掉張良。劉邦與朱元璋,雖有疑心,但後來要麼用政要麼用人,皇權最終都得以鞏固,且得到了諸多大臣與百姓的認同。而不是像朱玟文一樣,失了皇位。

劉邦

小結

當然,歷史上有些事情,不可做到真正地去站到他們面前去看、去論,但可加以資料、名人名言亦是古書名籍,去找出,去借鑑,去了解。

朱棣正是這樣一位值得被了解的人。奪取皇位之後,通過一系列的改革,發展經濟,開拓疆域,創造了永樂盛世。

很多時候,處於當下當時之境,免不了看不清時局,釀下大錯,待後來反省之時,產生了諸多悔恨,正如朱玟文一般,性情純良,但當真正處於皇帝之位時,他第一想要保護自己的皇位,而不是站在大局上去總結自己的叔叔身上有哪些過人之處亦或是缺點。

朱棣

就如老子所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無論什麼,都有兩面,物或者人。不能只憑藉一時之象,妄自評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82558003_120409334-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