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登場了!北京中軸線》以其獨特的內容形式和表達視角喚醒大眾行動力。通過將科技感、體驗感和趣味性融入節目,成功地打破了傳統文化類節目的束縛,以全新的方式展現北京中軸線的魅力。
文|黎河
「時空產生了裂縫,掉落了很多失物。」
從行李箱到望遠鏡,從電話機到電報機,戰亂中遺失的物品能夠物歸原主嗎?當印有「東北大學」的鋼筆、一張1931年9月24日的車票、一張中國營造學社實測記錄表等線索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歷史深處。
我們試圖探討節目的類型拓展、城市傳播和文藝使命,以及它如何重塑文化類節目的行動力量,引發觀眾對文化的熱愛和行動參與。當中軸時空列車出發,準備好領略這場文化之旅了嗎?
內容形式創新,
科技感點燃觀眾文化體驗
要如何破解唯一沒有找到失主的行軍包的秘密?
一輛神秘的「中軸時空列車」打破時空限制,穿梭北京中軸線700年歲月,帶觀眾領略時代變遷,也感受古都文脈。在第三集中,中軸時空列車首先開往2023年,在國家一級作家梅毅的介紹下,東北大學師生在九一八事變後流亡的故事徐徐展開,在顛沛流離中「一路學習、一路戰鬥」的精神也感染了更多人。
節目開場,謎題的引導讓觀眾產生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探索慾望。同時,通過視角的轉化,觀眾可以全面地了解中軸線的魅力與歷史,從而產生更深入的體驗。《登場了!北京中軸線》注重創造科技感和體驗感,通過時空穿梭設計、影視化演繹等多種方式,成功地營造了沉浸式氛圍,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
《登場了!北京中軸線》讓觀眾不僅僅是簡單地單向觀看和聽取講解,而是能夠深入其中,與歷史元素親身互動,真正感受一場穿越古今的沉浸式之旅,開拓出一個全新的多元場景空間,包括娛樂場景和文化場景,真實場景和虛擬場景的交融等。這種古今對話的實現,使得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同時也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更進一步,這些創新的內容形式為文化類節目開闢了新的可能性。它不僅讓觀眾了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更在歷史和現實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樑,產生了共情的價值。這種共情的體驗喚醒了青年群體的尋根意識、歷史意識和歷史興趣,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參與,這也為中軸線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有網友評論道,「節目中,那些文物、建築等仿佛能『開口說話』,讓我在可觸摸到的樓閣青磚、文檔舊物中感悟歷史、記住文明。」
在創作上,歷史的進入形式、人物的再度闡述、場景的精彩呈現都不是傳統視聽手法可以完成的。如何呈現一個地理符號的時代精神和歷史背景,如何在7.8公里之間濃縮恢弘時代巨製,如何打破傳統觀眾的審美慣性,《登場了!北京中軸線》展現出巨大的勇氣。
表達視角交融,
歷史與現代中呈現家國情感
在文化類節目《登場了!北京中軸線》中,通過表達視角的創新,觀眾們得以親眼目睹現代與古代在北京中軸線上的交融。
《登場了!北京中軸線》記錄了中軸線上現代與古代的交融。一方面,節目通過展示現代人對北京中軸線的記錄、傳承和傳播,觀眾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北京中軸線的演變和發展。在故宮博物院中的文淵閣碑亭,當由「中軸丈量人」單霽翔、「中軸時空旅行團」聶遠和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館員劉夢雨一起合作,按照營造學社的傳統重新測繪,在丈量與描繪間,曾經風雨飄搖中東北大學流亡學生所經歷的一切。
通過嘉賓視角的體驗和探索,觀眾們能夠看到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實踐。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記錄、傳承和傳播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這種參與不僅使近百年前的民族故事得以在節目中展現,也使更多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和那段歷史產生了興趣,繼而成為傳播和傳承的中堅力量。
另一方面,節目通過歷史人物的故事展現北京中軸線的多元價值。「1937年6月6日,北平。一天爬上爬下測量與記錄,消耗掉所有的力氣。但回到住所後,很晚依然不能入睡。時局一天比一天緊,太多測繪事情沒有結束……只要炮火一天沒有打進北平,就要用手中的紙筆堅持到底。」跟隨一個普通東北大學學生日記式的自述,民族存亡之際的個人力量反而讓人動容。
通過這些故事,觀眾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演變和文化積澱。風雲往事也為其增添了深厚的歷史底蘊。正因如此,觀眾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這些平凡小人物的偉大事跡和奮鬥歷程,喚起了他們對歷史認同的同時,更點燃了他們當下對家國的情感。
如果說前兩集勾勒了中國人對知識的探尋和上下求索的精神,文化傳承的浪漫,見證中國人探尋知識形成文明體系的過程;那麼這一集則展現了中國人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從中國美到中國魂,《登場了!北京中軸線》讓觀眾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的意義變得更加豐富。
正因如此,故事的情節和情感表達,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驗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觀眾們不僅僅是被動地接收節目所傳遞的知識,而是通過共情與故事中的人物產生聯繫,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鳴。這種共情產生的價值喚醒了青年群體的歷史意識和興趣,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去探索和了解北京中軸線的魅力和價值。
從地理到文化,
重塑文化類節目行動力量
北京中軸線作為一個擁有豐富內涵的文化空間,為節目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素材。它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象徵,更是承載著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符號。通過利用北京中軸線的豐富內涵,節目能夠進行類型的拓展,超越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局限性。無論是歷史人物的故事、傳統建築的藝術,還是中軸線所蘊含的文化精神,都成為節目的重要元素,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空間。
更重要的是,《登場了!北京中軸線》結合了類型創新、城市傳播和文藝使命的理念。通過創新節目類型,如採用年輕化的表達方式和增加趣味性的元素,節目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在南苑之戰當中,一千七百個學兵團的青年學生們挺身持白刃,與日寇的激烈鬥爭中最後犧牲了一千一百多名。「中軸時空旅行團」羅一舟作為青年人的代表,在經過一番線索探尋和歷史洗禮後也表示,「相當於那個年代的每一位有志青年、愛國青年,都接過了愛國精神的這種火炬,完全使用自己的身心,全部地奉獻給復興祖國、民族覺醒的道路。」
節目肩負文藝使命,以重塑文化類節目的行動力量。它不僅僅是展示文化的窗口,更是鼓勵觀眾主動參與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媒介。觀眾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文化的呈現,而是通過節目的啟發和感染,主動融入到文化的行動中。這種行動力量的重塑,推動著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和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動力。正如有觀眾所說,「北京中軸線上每一處遺產都度過了千百年的滄桑,凝聚了世世代代在此勞作生活的人們的情感,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想要參與到對它們的保護和傳播中來。」
因為這種傳統與當代,歷史精神與時代價值的連接,讓北京中軸線有了火花四濺的碰撞,在發展和創新中繼承。《登場了!北京中軸線》以當代的視角、用更流行的方式,致力於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向新一代的年輕人傳遞中國傳統的建築之美、精神之美、價值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