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老北京城有五壇八廟(九壇八廟)的說法。這裡是八廟,指的是太廟、孔廟、雍和宮、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堂子、歷代帝王廟。
太廟是八廟裡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廟。
1420年,明成祖朱棣修建了太廟。太廟占地面積13.9萬平方米,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組成,規模龐大。太廟與紫禁城(故宮博物院)、社稷壇同年建成。太廟、社稷壇位於故宮博物院的前方,左右排列。太廟在左邊,社稷壇在右邊,體現出「左祖右社」的古制。這也說明,太廟是明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清朝入關後,歷代皇帝依然在太廟祭祀祖先。
最初,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後來,部分宗室和功臣經過批准後,也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配享太廟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待遇。清朝時期,只有一名漢人大臣即張廷玉,在死後被配享太廟。
孔廟又叫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場所。孔廟始建於1302年,歷時4年建成,修建歷史遠遠超過太廟。孔廟在紫禁城東北方向,位於今天的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13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崇聖祠等。
在孔廟的西側,有一座國子監博物館。這裡曾經是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國子監的所在地。之所以將孔廟和國子監放在一起,是體現「左廟右學」的禮制。孔子是古代著名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祭祀孔子的孔廟旁邊,開設國子監,頗有意義。
雍和宮位於孔廟的東部,兩者之間隔著一條雍和宮大街。雍和宮占地面積約66400平方米,最初是一座王爺府邸,始建於1694年,由康熙皇帝修建,賜予皇四子胤禛。後來,胤禛被封為雍親王,這座府邸也被稱為雍親王府。再後來,雍親王變成了雍正皇帝後,雍和宮由王府改為行宮,改稱為雍和宮。由於雍和宮裡產生了兩位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被譽為「龍潛福地」。
雍正皇帝痴迷藏傳佛教,將雍和宮的一部分改為黃教上院。1735年,雍正皇帝病逝後,曾經停靈於雍和宮的永佑殿內。1744年,乾隆皇帝花費了約10萬兩銀子,對雍和宮進行改建,改為一座藏傳佛教的寺廟。
奉先殿、傳心殿都位於今天的故宮博物院的內部,奉先殿在乾清宮的東側,傳心殿在文華殿的東側。
奉先殿建築面積約1225平方米,是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與太廟的功能大同小異。每逢朔望、萬壽聖節、元旦、國家大慶,列聖列後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以及上徽號、冊立、冊封、御經筵、耕耤、謁陵、巡狩、迴鑾等慶典活動,皇帝都會率領皇族成員在這裡舉行祭祀活動。
傳心殿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是皇帝參加經筵活動前行「祭告禮」的建築。每年春秋兩季,皇帝會開設經筵課,由學識淵博的大臣們講授經史,為治國理政提供借鑑。
壽皇殿位於故宮博物院的北側,在今天的景山公園之內,供奉清代歷朝皇帝及其后妃的神像,和使用過的印璽。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法國軍隊占領了壽皇殿,作為司令部駐地。法軍少將司令弗雷發現了這些神像和印璽,將其洗劫一空。
堂子為滿洲神廟的稱呼,是清朝皇帝祭天、祭神、祭佛的場所。清朝入關後,在長安左門外御河橋東建了一座堂子。康熙年間,清廷明確規定,不允許漢人大臣來到堂子參加祭祀活動。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廷被迫將堂子轉移到南河沿南口,即今天的北京貴賓樓飯店處。
歷代帝王廟在故宮博物院的西側,位於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31號,始建於1531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與太廟、孔廟並稱為京城三大皇家廟宇。
顧名思義,歷代帝王廟主要供奉的是歷朝歷代的皇帝。明朝嘉靖皇帝建好歷代帝王廟後,供奉了16位皇帝,再加上37位名臣。清朝入關後,增加了供奉的皇帝和名臣,分別達到21位和41位。此後,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兩次大規模增加供奉的皇帝數量。特別是乾隆皇帝,明確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將供奉的皇帝增加到188位。
除了188位皇帝,歷代帝王廟還供奉了79位名臣。我們熟知的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等人都在其中。有意思的是,關羽被單獨建廟,享受了不一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