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清 李勝男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杏花開。回民區烏素圖的四月,最美還是杏花綻放,大青山下,萬畝杏林一夜間變成五彩花海,引得四面八方的遊客呼朋喚友,來這裡拍照賞花打卡,沉浸在萬畝花海中流連忘返。
回民區萬畝杏林位於生態路、井爾梁兩側,經過花農多年的辛勤培育,路兩側、山坡上和谷底,栽滿高低錯落、姿態各異的杏樹。每當四月氣候轉暖,杏花綻放,「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烏素圖瞬間化作一個粉嫩的童話世界。春風拂過,萬朵杏花隨風搖曳起舞,甚是壯觀。而當那些成熟的花蒂戀戀不捨離開杏枝,飄在樹間,落在遊人肩上,沾在行人衣襟上,或鑽入泥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新泥更護花」,烏素圖又成為花瀑飛濺的世界。
愛上杏花,是因為這滿樹嬌艷,芳菲浸染。愛上杏花,是因為花的綻放、果的甜香,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的期盼。愛上杏花,是因為滿園春色遮不住,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回民區的主色,愛護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百姓的共識。
中國人自古對杏有著深厚的感情,寫了無數絕美的詩讚頌她,「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都是在讚美杏給人帶來的美感、愉悅感和詩情畫意。
烏素圖杏花之所以獨特,與這裡的自然氣候和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烏素圖村始建於明朝,是一座具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村裡有一眼潺潺流淌千年的山泉,泉水日夜不息地從山縫中滲出,哺育著四周的生命,村民把它稱為「幸福泉」。明朝時期有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他們把這裡稱作烏素圖,就是「有水的地方」。據說,回民區烏素圖的第一棵杏樹是由漢武帝時期飛將軍李廣從山西到此赴任時,將杏樹帶到烏素圖村。在泉水的滋潤下,次年杏果掛滿枝頭,杏肉甘甜,百姓歡天喜地,紛紛扦插栽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萬畝杏林。烏素圖杏花更是成為歸綏著名的八景之一,素有杏塢番紅美稱,烏素圖村也被稱作紅杏遺村。
烏素圖杏花之所以聲名遠播,與當地政府大力扶持、精心打造分不開,與村民主動參與、辛勤栽樹護園分不開,與社會各界的支持、各新聞媒體大力宣介分不開。回民區連續12年舉辦杏花節,與山西汾酒集團等企業開展合作,推動蒙晉兩地以杏花為媒,實現經貿互通、文旅交流。回民區「杏花節」經過政府部門和當地村民多年的品牌培育和文化積澱,已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靚麗品牌。回民區的林果經濟也成為沿山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烏素圖杏花村年均接待百萬人次,旅遊收入三千餘萬元,「樹下幸福」成為現實。
回民區十分珍惜「杏花節」這個金字招牌,不但全方位精心呵護,還積極拓寬思路視野,提高站位,把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文旅規劃中,把「四季游」「生態游」「商旅遊」品牌打響,把杏花節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立足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商業氛圍濃郁、旅遊產業集聚、自然資源富集等優勢,以杏為媒,以文促商、以商帶旅、商旅融合,用好國家4A級旅遊景區烏蘭夫紀念館、蒙亮風情園、莫尼山非遺小鎮,國家3A級旅遊景區大青山野生動物園,全力開發建設「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東烏素圖村、「自治區鄉村旅遊重點鎮」攸攸板鎮、「自治區鄉村旅遊重點村」段家窯村,開設星級旅遊接待戶6家,農家樂60餘家,星級酒店3家、民宿2家,再加上自治區級網紅打卡地新華廣場地下網紅街等,形成了可賞、可游、宜購、宜食的綜合性旅遊文化產業鏈。
四月的回民區,萬畝杏林在輕風吹拂下杏枝搖曳杏花曼舞,讓這最具魅力、最有溫度的杏林美景成為各地遊客邂逅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