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充電器上市的「品勝們」,出路在哪裡?

2023-07-22     單仁行

原標題:靠充電器上市的「品勝們」,出路在哪裡?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有這樣一種企業,他的產品和品牌你很熟悉,甚至他是一個行業少數先吃到紅利的人。

甚至你以為他早就應該上市了,結果他才姍姍來遲。

比如說靠著賣充電產品起家的品勝。

作為3C消費電子配件的老大哥,品勝在10年多前就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但一直到最近才向深交所遞交招股書,比同行的安克和綠聯慢了好幾拍,而且上市過程也是一波三折。

從2022年1月的第一期輔導以來,品勝共經歷了5期上市輔導才最終交表。

老大哥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原因出在哪呢?

我們對比品勝、綠聯、安克多個3C零配件企業,這個行業總體有什麼特點呢?

02

根據品勝的招股書,單純從營收來看還不錯,品勝2022年營收13.2億。

但增長十分緩慢。

相比2014年也才增長了21.9%,歸母凈利潤更是幾乎處於原地踏步,近三年還在持續下滑,2022年甚至跌破億元大關。

橫向比較,三年加起來的利潤,跟綠聯2021年凈利潤3.3億差不多,更是遠遠被安克的11.8億甩開。

綜合來看,品勝的業績亮點確實不多。

另一方面,品勝上市募資7.57億,其中4.19億是用來擴建和搬遷深圳的生產基地,2億用來建設研發中心和總部辦公樓,剩下的1.38億才是用來進行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

可以發現,這7.56億大部分都是用在了蓋樓上,一小部分才是用在市場推廣上。

關於研發創新的投入,沒有提,而在招股書里,研發投入的占比也不到4%。

當然,研發投入不足,不僅僅是品勝一家的情況,而是這個行業共同的特點。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可以從品勝、綠聯、安克占據的生態位來切入分析。

我們首先來看這幾家企業的經營範圍,從品勝的招股書、綠聯的財報可以看出,充電系列是這一類公司的核心產品陣列。

充電產品主要包括充電器、充電線、充電寶這三大件,這是消費者日常購買最多的產品,特別是在蘋果相繼取消附贈充電器的大背景下,3C配件廠商應該是受益最大的群體。

但是,從商品屬性來看,充電產品本身屬於低頻消費品,消費者購買一條充電線可能會用一兩年,一個充電器使用四五年更是常態。

在低頻中,我們以價格區分,又分為高價和低價。

從技術來看,無論是充電器、還是充電寶,本質上都沒有太大的技術壁壘,幾個人的小作坊能做,蘋果華為更是可以做。

區別就在於,華為、蘋果這樣的手機廠,有原裝標籤,品質可靠,但價格也更高,產品之間有時候會不兼容。

對於它們這種企業來說,手機才是核心業務,配件並不是重心。

而小作坊的產品,價格非常低,但在質量可靠性,充電速率上就存疑了。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小作坊和手機廠商之間存在一個「高質量、價格適中,產品兼容性強」的生態位。

安克、品勝、綠聯就是定位在這個細分市場逐步做大。

03

在這個細分市場裡,產品的門檻並不高,技術疊代會非常頻繁,存在「速生速死」的規模波動。

這種特性註定這個行業無法一家獨大,也很難長期占據優勢。

想要在3C配件中脫穎而出,有三個核心點:

一是建立品牌形象。

所謂品牌形象,就是根據生態位在消費者心中確立一個「高品質,價格不錯,平替原廠」的印象。

這一點在安克和品勝的財務報告中也得到了「體現」。

安克在財報中表示,「深厚的品牌積累與營銷能力優勢」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安克會表現自己得到了蘋果官方認證,自己的設計拿到了紅點設計獎,綠聯會邀請KOL,比如何同學為自己代言。

品勝在這一點上比較吃虧,一直到現在,品勝還沒有拿到蘋果MFI認證,品質不穩定所導致的品牌聲譽問題,已經影響到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第二就是供應鏈體系的建設。

這一點無法體現在財報上,但我們去了解了一些供應商的評價。

簡單來說,有一類企業是利用自身的規模優勢,把紅利拿出來快速整合供應鏈,帶領供應鏈升級,利用微創新迅速出新,比如從慢充到快充的功率疊代,跟供應商結合的很深。

有一類企業也是整合供應鏈,不同的是,這一類企業的目的是以規模換取「價格上的優勢」。

前者的選擇有一定的風險,非常考驗企業的整合能力;

後者就是把壓力轉移分攤給供應商,快速生產鋪貨,但壞處就是品質參差不齊。

04

第三個是我想講的重點,市場策略。

在「速生速死」的產業特徵下,3C配件商可以單靠一款或者某一系列的產品快速崛起,也會因為一類產品的庫存積壓而迅速凋零。

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在過去幾年裡,充電產品的增長主要是來自手機廠商不送充電器,以及充電器從傳統慢充向快充的升級疊代。

這兩大趨勢共同推動了充電類產品的增長。

但在今天智慧型手機市場下滑的大環境下,充電產品的增長已經開始了放緩。

對於3C配件品牌商來說,從自身的商業畫布出發,沿著市場和技術應用場景兩條路線的延伸,顯得尤為重要。

舉例來說,我們對比安克和品勝,兩家企業在市場的選擇上就體現了巨大的不同。

安克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市場定位在海外市場,2022年來自海外的營收占比達到96.34%,並且66%以上的營收全都來自於線上銷售。

當然,品勝的比例也不低,但海外營收占比只有5%,主要市場是在國內,而且售價和成本都遠低於安克。

兩者在市場細分定位的差別,導致品牌認可度的差異,安克正在嘗試從海外市場同步到國內市場,但品勝進入到海外市場就有點難度。

其次是技術應用的場景,也就是說,你的產品還可以在哪些場景中應用?這是我在系統班課程里經常講的一句話,你的產品還可以用在哪裡?

或者是你的技術可以平替到哪些產品中?

從安克的財報中可以看到,智能創新類產品已經占到了公司營收的30.82%,這部分產品主要包括智能門鈴、門鎖、掃地機器人、3D列印等市場。

無線音頻類產品占到營收的19.8%,這部分產品主要以藍牙耳機,藍牙音響為主。

這兩大類已經占據安克50%以上的市場,這也就意味著,安克在充電品類之外,給自己開拓出了第二增長曲線。

這是兩者在戰略方向上的根本區別。

05

對於很多類似3C配件的企業來說,能有今天的成績,一個是趕上了時代所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是找准了生態位,

在這個生態位運用良好的營銷策略,同時整合供應鏈,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但是,周期有上有下,紅利也總會吃完。

特別是對於技術門檻不高,單個產品市場規模有限的企業來說,需要不斷去從「市場」和「技術」兩條曲線上挖掘新的機會增長點,

當然,遺憾的是,我們總會在攀登高峰後寫下「我到,我見,我征服」,在跌落低谷中才感嘆「思危、思變、思退」的可貴。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4ebd16d37b9a6f61472fac61a7fc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