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21日20時訊(記者 王鈺)3月14日凌晨00:48,重慶市永川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檢科李霞的電話響起,來電顯示「520」。沒有急促的鈴聲,手機振動25秒後又恢復了安靜。
直到20多個小時後,當天深夜22:34分,李霞回撥,電話那頭是老公,也是永川區疾控中心傳染病控制科科長周宗良。
「今天的檢測結果全部出來了,我下班回家了。」「我這邊還要守一會,今天也不回了。」電話乾脆地掛斷,26秒的通話完成了當天的所有交流。
周宗良和同事整理流調資料。採訪對象供圖 華龍網發
3月11日,重慶發現3名確診病例;14日,媒體公布區外一病例活動軌跡涉及永川,讓整個永川緊張了起來。
其實早在12號下午,周宗良便接到通知要協查多名人員,而李霞因為倍增的樣本也同樣下不了班。
12日-21日,10天裡,夫妻倆有21個通話記錄,僅有9個被接通,12個未接通。
通話時長一共187秒,3分鐘,最短的對話才7秒,最長的不超過1分鐘。
這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李霞抽空發來截圖發現的。
幾秒鐘能說幾句話?
大概是:「回家嗎」「不回」;又或是:「吃了嗎」「還沒」這種私事。
更多的是:這個人的核酸結果出來了嗎?結果多久出來?CT值多高?這類公事。
疫情期間,周宗良主要負責全區新冠疫情流調溯源工作,要想搶在前面,快速切斷傳播鏈條,他需要和病毒賽跑。
李霞穿著防護服準備進入實驗室。採訪對象供圖 華龍網發
這不僅是體力活,還需要從大量的信息中抽絲剝繭,更需要微檢科的支持,基因測序可以幫助確定病毒源頭;抗體、CT值高低可以幫助判斷感染時間的先後。
夫妻倆各自做著本職工作,卻又互相守望支持著。
早一時釐清病毒的傳播鏈條,永川市民就少一分曝露在病毒中的危險。3分鐘的通話時長正是這對「夫妻檔」的「抗疫密碼」。
戰場不等人,兩個人忙起來都接不了電話,親戚朋友早已習以為常。
而孩子們對此並不適應。哥哥上一年級,妹妹上幼兒園,平時李霞自己接兄妹放學。
周宗良和李霞部分通話記錄截圖。採訪對象供圖 華龍網發
這一天,他們沒等到媽媽,老師打去的電話也沒有接通。
雖然最後孩子們由外公外婆順利接回,但這次過後,敏感的妹妹就變得更加粘人,想起爸媽來就哭鬧,半天也哄不好。
這些哭鬧最後變成了撥出去的電話,又變成手機里的未接顯示。
接了電話代表出了實驗室,沒接則代表沒有忙完,不打擾就是都安好,這是夫妻的默契。
10天來,兩人靠「緣分」通話,最忙碌的一天甚至沒有一次通話。
周宗良和同事梳理病毒傳播鏈。採訪對象供圖 華龍網發
連續奮戰多天的周宗良覺得自己快發臭了,抽時間回家沖了個澡。
李霞趕緊讓他去看看孩子。
白天的燥熱漸漸被晚風褪去,鬧著要爸媽的兩個孩子已經睡著,周宗良很想摸摸他們的小臉,卻發現已經累得抬不起手。
只得對妻子苦笑:「希望他們做一個打敗病毒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