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傢夥!首映票房2千萬,這部耗資10億的電影,被動畫片打懵了

2023-07-23     置身事內

原標題:好傢夥!首映票房2千萬,這部耗資10億的電影,被動畫片打懵了

7月20日,烏爾善導演的《封神》第一部在全國正式上映,半日票房剛過2000萬,首日票房預測不超5000萬。

加上前期點映的3千多萬票房,《封神》上映後首日總票房想過億元大關,似乎難度很大。

根據《碟中諜7》首日票房5000萬,上映7天後票房只有2.75億的數據來推算,《封神》一周的票房可能在4億左右。

說實話,這個成績對於自稱耗資10億的《封神》來說,是很差了。

根據如今內娛電影行業製作方差不多能分帳2成的比例來看,烏爾善要想回本,第一部票房起碼要破50億。

票房破50億有多難?目前國內電影能突破這個數字的電影,只有《戰狼2》《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和《哪吒魔童轉世》。

別說超越這些票房50億的電影了,以目前《封神》的票房成績來看,它已經被追光動畫的《長安三萬 里》和王寶強的《八角籠中》打懵了,後面還有王一博的《熱烈》來搶票房,處境不可謂不艱難。

7月20日的票房榜單中,已經上映13天的《長安三萬 里》半日票房,超過了剛上映的《封神》,上映15天的《八角籠中》,票房和《封神》也只有幾百萬的差距。

早在2012年,烏爾善籌備《封神》三部曲,號稱要打造「東方指環王」時,引起很大關注,當時好萊塢電影還勢頭正勁,無人能敵。

結果《封神》花了7年時間挑選演員,造景布局,直到2019年才官宣主演名單。此時的好萊塢電影,已經快成明日黃花,儘管名聲在外,看似尾大不掉,但實際上在內娛市場已經頹勢盡顯。

隨著國內電影工業的振興,《戰狼》系列,《唐人街探案》系列以及「開心麻花」團隊的崛起,觀眾發現好萊塢電影,除了特效和亂七八糟的魔改劇情外,也不過如此。

這就造成還想著學好萊塢那一套的烏爾善處境很尷尬,再加上疫情三年,原定於2020首映的《封神》拖了3年才上映,雪上加霜。

隨著《流浪地球》系列的爆紅,國內電影的熱門題材,已經從「玄幻」轉變成「科幻」,烏爾善致敬「指環王」,用好萊塢那一套來製作東方宏偉神話故事的做法,其實已經註定要「撞南牆」了。

很多影評人不想說得太直白,畢竟烏爾善在業內的口碑還不錯,拍出過《畫皮》《鬼吹燈之尋龍訣》這種不錯的玄幻片,不少人也希望他能拍出一部在特效和場景上能和好萊塢旗鼓相當的電影出來。

事實上,烏爾善的《封神》第一部,製作和特效其實已經達到好萊塢水平了,說得難聽點,他幾乎是照搬好萊塢電影的套路來拍這部中國神話故事的,宏大的場景處處有著「指環王」和「魔獸世界」的影子。

正因如此,《封神》剛一定檔,就被日益自信的國內觀眾集體吐槽,片中演員的國籍首先被質疑,然後雪球越滾越大,電影還沒上映就引來一片差評,口碑差點崩了。

面對這種局面,烏爾善有多急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在《封神》點映時,選擇了IMAX影院,就是要更好地體現影片特效。

在宣發費的支持下,不少娛樂自媒體大V和業內人士口風突變,從一周前還在罵罵咧咧的狀態,無縫切換到「口碑爆棚」的樣子,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封神》的口碑出現了逆轉。

筆者也看了點映,說實話特效不錯,但絕沒有達到「驚艷」的程度,演員都挺棒,反正玄幻片也不太需要演技,總體來說不算差,但也沒有到5星好評的程度。

如果按照豆瓣的評分標準,《封神》應該及格了,打個6.8分沒問題,儘管這與烏爾善的預期還相差很遠。

觀眾不買帳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

首先是《封神》的故事很難拍好。

《封神演義》的故事大眾很熟悉了,電視劇《封神榜》也早已先入為主,以「不可超越」的狀態紮根在很多觀眾的心中。

所以有很多網友拿著電視劇版的《封神榜》,開槓電影版《封神》,從服化道到演員選角,從史實到改編,一直槓到了《封神》中飾演妲己和紂王的演員,為什麼是外國人這個問題上。

儘管拿史實去評論一部玄幻電影本身就很玄幻,但這種樸素的心態和想法,代表了廣大觀眾的心聲,《封神》陷入爭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封神演義」這個題材,經過這些年電影人的不懈努力,已經差不多和「爛片」划上等號了。

前有2016年的眾星雲集的大爛片《封神傳奇》,後有各種魔改的「封神」網絡大電影,已經把這個IP搞成了一個難啃的骨頭,如果沒有好的切入點講故事,只靠炫麗的特效,如今已經很難吸引觀眾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封神》這部電影沒有所謂的流量明星參與,儘管網友對此表示贊同,但實際上在票房方面,是損失巨大的。

如今像王一博、易烊千璽、朱一龍這樣的「真頂流」,是能實實在在撐起票房的,他們的粉絲肯掏真金白銀去支持偶像,這是不爭的事實。

大導演徐克也選用了肖戰作為電影版《射鵰》的男主角,看中的就是這些「真頂流」的票房影響力。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

梁朝偉和王一博主演的《無名》,票房9.87億。

梁朝偉和郭富城主演的《風再起時》,內地上映六天票房不足4000萬。

「真頂流」對票房的影響,可見一斑。

《封神》沒有用年輕的頂流,而是用了李雪健、飛翔、黃渤、這樣的實力派來當噱頭。

費翔的票房影響力基本可以忽略,黃渤做演員時還有不錯的票房口碑,但在轉型當導演後,搞出了一部部口碑不足的影片,《外太空的莫扎特》《撼沙》都是折戟的下場,如今黃渤的票房影響力,已經下降了很多。

甚至黃渤自己都跑去和「頂流」王一博合作了《熱烈》,烏爾善想靠這些老演員的名聲撐票房,實在是想多了。

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導致了《封神》如今的局面,那就是烏爾善的「學習對象」。

《封神》打著講述傳統故事、打造國產電影特效盛宴的旗號,實際上還是以西方電影的審美和價值觀為主,這種做法如今是很不受待見的。

《無極》《夜宴》《英雄》《長城》已是前車之鑑,但烏爾善依舊無法跳脫出來。

郭凡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系列為什麼能取得成功票房大賣,正是因為他從「西方審美」中跳脫出來,堂堂正正地搞出了「中國電影的敘事方法」,儘管用的還是西方電影的特效,但內核的人文審美已經變成了東方。

所以烏爾善哪怕拍出了「史詩感」,也是西方的史詩,在東方觀眾心中沒有立足之地。

正是這些原因,讓《封神》在動畫電影《長安三萬 里》面前一敗塗地,在現實主義題材的《八角籠中》面前抬不起頭,更無法和深諳觀眾心理,拿捏電影市場的陳思誠一較高下了。

《封神》在宣發直播時,劇中的一個演員當眾喊出了「不看《封神》不是中國人」的話,還沒上映就先占據「道德高地」,真實反映出了《封神》那種「不自信的傲慢」

諷刺的是,《封神》的「製作顧問」是美國好萊塢的大製作人巴里·M·奧斯本,「劇本顧問」之一是美國編劇詹姆士·沙姆斯,配樂團隊來自美國,特效導演是紐西蘭人……

自己致敬好萊塢還不夠,為什麼還要硬拉著觀眾一起低頭呢?

《封神》三部曲,要打造300億票房的豪言壯志,如今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笑話」。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29b9366bc4e32d192c5fc47292d4e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