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鄉土?我國幅員遼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都有各自的文化,每個不同的地方都有著自己各自不同的文化修養,這就是鄉土,鄉土不僅僅指的是鄉村,更多的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這種文化北方的跟南方的不一樣,東部的跟西部不同。正因為差異性,才有了文化的多樣性。
什麼是家風,家風就是比鄉土更加小的概念,家風代表了家庭的文化,家庭的文化當中也有著類似於鄉土文化的一種信仰,比如說我們最熟悉的幾句「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等,都是一種家庭的理念和堅守,這種理念和堅守,同樣屬於一種文化上的多樣性。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我的渡口》說的就是鄉土文化以及家風傳承。年近七旬的老田是一個擺渡人,他獨自一人守著一個渡口一守就是幾十年,老田每天的生活全部就是作為一個移動的橋樑,嫁接著河兩岸的人們的出行需求,老田的擺渡不收費,村民們了習慣了這種有著老田的生活,誰家新摘了菜,哪家新打了魚總會給老田留一份,大家這樣約定俗成的生活延續了很久。
老田有一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他並不願意接受老田的理念,他想要做的是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世界這麼大,外面的二世界或許更加精彩,但老田卻期待著自己的兒子能來接班自己,將這個擺渡人的角色很好的傳承下去。老田生病,兒子回家,在兒子回家的這幾天當中,他聽聞了父親的言傳身教,漸漸的明白了擺渡人身份中的留存著的感情,最終,他接受了父親的理念,老田所堅守的文化也有了傳承人。
這是一個簡單且樸實的故事,雖然他的理念並不是大家認為的普世的理念,但這也是眾多理念中的一種。我國幅員遼闊,這麼大的國家自然有著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都是值得我們去深究,去理解,去發揚的。老田所在的鄉村他們所堅守的是互幫互助,且懂得感恩,自己早年間逃難來到這個地方,是這裡的村民們接納了老田一家,因此,老田一家祖祖輩輩都在這裡堅守著當義務擺渡人,為的就是報答村民們的知遇之恩。這是一種現在被大家所摒棄的文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當代很多人的意識里,對於我們有恩的人可以一次性的報答完畢就行,沒有必要將這種恩情所謂涓流一代一代的傳承,在人心浮躁的年代,人們並不願意將自己的一輩子恪守在一件事情之上。老田的兒子小田一開始就是這樣想的。然而老田畢竟不是小田。
在老田的言傳身教之下,小田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父親的偉大,自己的父親的堅守是多麼的榮耀,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最後,小田接受了自己的父親的這種精神上的延續。
而對於這個山村來說,互幫互助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老田每天迎來送往這麼多人,大家雖然不給船資,但是老田卻可以收穫村民的另類的感激,一捆新鮮的蔬菜,一條活蹦亂跳的魚,一句遙遠的問候,一簇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等等,這些彙集起來就是一個村落的自己的文化修養。這種文化修養不見得比我們當代人們所崇尚的人性的光輝,博大的愛相形見絀。
文化本身是多樣性的,我們待發掘的多樣性文化還有很多,全國幾百萬個行政村,哪怕不以村落區分,全國還有無數個鄉,無數個縣。這些不同的地域自然也有著自己本來的文化修養,我們將這些文化性修養灌制以影視劇作品,那麼還愁我們沒有優秀電影,電視劇嗎?
我們的影視從業者似乎已經習慣了從別人那裡拿到了考題然後開始做答卷,似乎並不願自己找尋一些屬於自己家風,屬於自己鄉愁的問題來認真作答,國產電影商業化這麼久,我們的電影人們學到了的是商業的氣息,而完全忽視了電影的基點,基點是什麼,自然要從自己的根源處找尋。就這一點來看《我的渡口》找到了,也做得不錯。
這種屬於國產電影領域的小清新,更多的是通過一些小眾電影的形式來被發掘,而所謂的大眾電影卻依舊是貫徹著別人的價值觀,而我們自己所有的優秀價值觀卻一直被忽視。每每談到國產電影就會被那些已經被西方電影理論派占據了腦袋中大部分空間的人所排斥。似乎藝術只能有一種表達聲音,除此之外的所有與之相悖的聲音都是一種糟粕,事實真的如此嗎?
新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審度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究竟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還是一種只能依附於別人的文化體系中的文化。我們究竟要亦步亦趨的遵從別人的框架,還是要在更多的領域有著自己的話語權,這是一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家風,可以從鄉愁中找到我們自己的文化,不是嗎?
……
你好,再見